哺乳動物開始過「夜生活」研究:都是人類害的

哺乳動物開始過「夜生活」研究:都是人類害的

▲不少哺乳類動物,受到人類作息影響,漸漸改在晚上才出來活動,或是遷移到偏遠的地方。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全球野生哺乳動物的生活作息開始往後延伸,慢慢從白天活動轉往夜間活動。而讓這些動物變成「夜貓子」的主因,就是因為人類的活動情況所導致,這些動物為了能避開與人類接觸,才會改成在人類較不活躍的夜間出沒。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L)研究發現,人類的活動往往對動物造成干擾,就算只是較平緩的登山、露營、健行等活動都會讓它們受到驚嚇。全球便有多達75%的哺乳類因無法適應人類活動,為了避開人類,開始出現覓食時間縮短、遷移到較偏遠的地區,以及減少白天外出活動等情況。

哺乳動物開始過「夜生活」研究:都是人類害的

主要負責這項研究的野生動物生態學博士生蓋納(Kaitlyn Gaynor)表示,她與其他研究員分析涵蓋全球6大洲62個物種的76項相關研究報告,範圍涵蓋森林、沙漠、草原、都市等地,物種包括坦尚尼亞的獅子、尼泊爾的老虎、加州的郊狼、巴西的水獺以及波蘭的野豬。

他們發現,人類狩獵、農作、健行等行為,對這些哺乳動物帶來干擾,迫使它們在夜間活動的情況增加了約20%。即便這些動物原本並不是夜行性動物,為了不受干擾,也只好將原本白晝應進行的活動挪動到日落後才做。

哺乳動物開始過「夜生活」研究:都是人類害的

▲ 作息改變也受到食物鏈影響,當狼調整到晚上捕食後,作為裂物的鳥類、松鼠在白天出現的頻率就增加了。

另外,這種作息調整不只有單一物種受到影響,而是會隨著食物鏈擴散,最後改變整個生態。以加州熱門健行步道上的郊狼為例,當它轉往夜間覓食後,松鼠與鳥類等原本屬於郊狼的獵物,反而因為與天敵的相遇時間減少,越來越常能在白天看見。

來自荷蘭奈梅亨拉德伯徳大學(Radboud University),負責擔任研究評審的生態學家羅培茲(Ana Benitez Lopez)提到,科學家們其實都知道人類活動會影響動物作息,但沒想到會與研究結果如此的一致。

羅培茲也指出,「雖然對其他動物而言,改變生活方式可以幫助它們減少與人類的接觸,人類在白天活動,到了晚上就輪到這些哺乳動物出沒,雙方應該能和平共處在地球。不過,突然的作息調整,對於那些不習慣黑暗中活動的動物而言,可能會有點適應不良。」

其實早在恐龍時期,型體普遍嬌小的哺乳類都是在夜間才開始活動,直到恐龍滅絕後,因為沒有捕食者了,才開始轉為白天活動。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14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期刊上。

哺乳動物開始過「夜生活」研究:都是人類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