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房價綁架的城市,搶人又有何用?

被房價綁架的城市,搶人又有何用?

被房價綁架的城市,搶人又有何用?

1

現實世界中,城市競爭拼的是實力。但地理位置和幸運值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如果把每個城市看作是國家的孩子的話,是龍生九子各不同,但即使再不同,他們的出生位置也決定了其未來的機遇。

這和人是一樣的,出生在北京一線大都市和出生在偏遠小山村就是不一樣,出生紅利佔盡天然優勢。

對於城市競爭,有兩條地理要素頗為重要。

一是胡煥庸線永遠成為了城市發展機遇的分割線,在城市2.0版本競爭中,胡煥庸線往西的城市相對全國幾乎喪失了競爭力;二是無論海權時代還是陸權復興,最有機遇的城市大都是在海河湖畔,水是富甲一方的生產力。

而幸運值其實就是突如其來的政策規劃,它可以瞬間提升一個城市的競爭力。但不幸的是,目前的政策規劃一直是被房地產綁架的。

現在只要政策一出,人們就徹夜難眠,隔日便三五成群飛往目的地背槓槓搶房子。例如前段時間的丹東事件。

人家朝鮮只不過是宣佈了改革開放而已,隔江相望的丹東房價便一夜之間翻了一番。真是「古有革命前輩跨江抗美援朝,今有炒房客隔江翹首以盼」。朝鮮肯定能充分感受到中國人民的熱情。

被房價綁架的城市,搶人又有何用?

那段時間,只要有人在房產研習社裡問我要不要去丹東買房?我都會回他“博傻市場不要碰”。

因為我熟知的炒房玩家們在政策剛出的時候,就已經連夜趕去丹東囤房佈局下套了。論資金儲備量和信息獲取速度,常人與他們相比猶遠不及。

而且所有人都知道,像丹東這樣的市場純屬是炒概念的「虛擬市場」,只要有新一批購房者入場,莊家就迅速套現離場,後來者進行一輪一輪割韭菜,你根本不知道第幾輪會掛在高崗上。

2

房地產不單綁架了政策規劃下的虛擬市場,真實市場也難逃魔爪。例如天字號工程「一帶一路」下的兩個幸運寵兒,西安和海南。

能在群雄並起的新一線城市戰場中獲得如此紅利,真是「十三朝古都」和「天涯海角」萬世修來的福分。因為這將意味著城市發展的天量資金來源完全不用考慮。

被房價綁架的城市,搶人又有何用?

但是房地產出現了,畸形的市場讓他們在承接這份厚禮的路上顯得踉蹌不堪。因為高房價是阻擾人才進入的高牆,這對發展中的城市極為不利。

如果一個地方真想要好好發展,就一定會在政策出臺之前控住樓市,防止炒房客進入掠奪本地居民財富和鑄造人才高牆。

海南的做法有些極端,直接封死樓市壯士斷腕,和房地產徹底說了再見,但也失去了引進人才最好的機會。

但這樣做確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其房價泡沫已是居於全國首列,如果力度太小留了口子,按現在海南的監管體制,相當於沒調控,必然會有人想法設法進來炒房。

如果海南房價繼續走高,年輕人就只能在「房價高牆」下望而卻步,那麼無人之城去落實一帶一路戰略建設就只能是空談,所以他只能關掉市場,整頓一番,尋找一個最好的方法引進人才。

西安則不同,因為其本身房價就不高,泡沫小容錯率高可調控性強,對市場充滿自信。

所以放開了手腳大刀闊斧地做城市規劃升級。一口氣規劃了“三軸兩帶多中心”,這規劃力度絕對是對標四處攤大餅的帝都模式。且不說產業是否跟得上,人才絕對是跟不上的。

所以一拍腦門就出臺了幾近瘋狂的「搶人才戰略」,請注意這裡用的是“搶”,而是不“引”。

對於房地產,則是很自信的運用了加碼限購搖號購房的模式。

但他沒想到的是,人才和限購這兩者本來就是矛盾的。

因為人才引進激增需求,加碼限購減少供給,市場向需求側嚴重傾斜。同時新引進的幾十萬人才引發了本地人的購房恐慌,本地人心想一下子湧進這麼多人,房價肯定大漲,於是都不惜高槓槓揹債購置第二三套房產。

而西安本身的市場存量就這麼點兒,怎麼能經得起鬨搶?所以直接秒變「房荒之城」,房價也取得了「顯著成就」,4月份房價一路狂飆,同比上漲了73.89%,位居全國第一。

最痛苦的是新引進的剛需人才。剛落戶進來就迎來房價大漲,迫不得已用家裡的六個錢包搶一個落腳之地,問題還搶不上。

就在新西安人和本地人劍拔弩張,在搶房浪尖上博弈時,網上突然曝出一份項目搖號「內定名單」,名單之中公職人員赫然在列。大到區領導,小至處科級幹部,關係鏈條寫得明明白白,都是已經「打過招呼的」,那麼很清楚,購房搖號其實就是走走排場而已。

搶房的人這下都冷靜下來了,才明白房子到底歸誰所有。熙熙攘攘皆為魚肉爾,何談你給我一刀,我給你一刀?

西安,無以為安。它用一場鬧劇向世人證明了一個真理,「步子大了是真容易扯著蛋的」。

3

有人說天津搶人是後知後覺?但我想說,這其實是撐不住的顏面。

身為存在感最低的直轄市終於不高冷肯放下戶籍包袱讓更多的人進來共謀生計是好事兒,但在這節骨眼參與人口大戰無疑是找接盤俠填補債務黑洞。

被房價綁架的城市,搶人又有何用?

天津放開戶籍政策後,據說當天有30萬人登陸系統,無數肉身奔赴津門,其中大部分是北漂。

而北漂選擇落戶天津的唯一一個理由,且也是天津目前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寶貝就是「高考升學率」。京城淘金,津門上學,豈不美哉?

然而後來,天津終於發現這個方法是有問題的。因為新落戶的北漂,只來搶教育資源,而沒有給天津輸血付出勞動力的話,之前的本地人哪個願意?況且按照這種方法,高考升學率也會因為人口的增加而降低,失去了唯一的優勢。

於是天津緊接著就宣佈了,必須來天津工作才可以落戶天津。此令一出,眾人海水般退卻。

但也有執著的人,例如有一個小姑娘就在房產研習社留言:“子木老師,我明年要結婚,為了以後孩子的教育要不要在天津買房落戶?”

不得不說,現在的年輕人未雨綢繆的心思令人敬佩。孩子高考起碼還有20年的光陰,誰知道未來高考怎麼變化?就像北京學區房,今年已經在整改了,可能學區概念以後就無人提及了。

不過這也從側面體現出,社會資源的匱乏已經限制了年輕人的發展。從學校踏入社會的那一刻,應當是滿懷憧憬施展抱負的心態,而如今卻是為房子、工作以至於還沒出生的孩子的焦慮。

至於在天津是否工作,子木在之前的文章裡也講過。

天津除了從15年天津港爆炸和去年對外承認濱海新區GDP縮水以外幾乎沒有大的新聞了,別說是正面。

其日漸沒落的原因僅有一個,就是和北京距離太近,導致各個方面的競爭力都拼不過自己的鄰居。

北京的集聚能力太強大,使得金融、商貿、物流、科研等等一系列的看起來效益高無汙染高大上的產業都向首都聚集,這些高端產業天津只能跟在北京後面做第二梯隊。

其次是太過效仿。沒有首都的實力,卻學著首都的制度模式。例如學著首都進行車牌管制,構築戶籍壁壘等等。本來人才已經被北京虹吸完了,這又給了人才離開天津更好的理由。

第三是是自身獨佔優勢的產業並沒有進行很好的發展,如果早期不和北京拼IT、拼金融,而是好好地發展獨樹一幟的重化工產業和良港貿易,也許今天的天津早已在熱點新一線城市之列了。更何況還瘋狂規劃,大刀闊斧的搞基建,築起來的債臺誰來撤掉?大學生嗎?

所以天津未來的發展局勢依舊不容樂觀。如果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雄安起來,雄安將會成為下一個人才虹吸之地,天津會淪為京津冀第三梯隊。

所以,如果在北京生活感到壓力太大,也儘可以選擇像蘇杭、成渝、武漢南京等熱點二線城市生活。畢竟未來是熱二線的天下。

至於天津的房產投資,短期內會因人口政策刺激反彈結束陰跌局勢,但是長期來看,相對一些熱門城市會差一些。

最後說幾句。

城市戰爭,歸根結底是人才和產業的戰爭。沒有人才就無法支撐城市的崛起,也無法趕上產業革命的紅利。而下一個時代是智能化高科技的時代,勢必對高端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

任老曾說過,中國城市化最大的問題就是戶籍制度。但按現在的形式來講,人口政策的開放已經讓二線城市突破了戶籍制度的限制。人才在城市之間有更多的選擇權,這無疑對年輕人是最好的鼓勵。

而用西安和天津等城市做為分析案例是想說,

人才不是城市發展的燃油和填補地方債務黑洞的石料,他們是未來。

如果沒有一個穩健的房地產市場環境和成熟的產業去承接這部分人口那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這對於目前不顧一切「先把人才搶回來再說」的戰略方式無疑是需要警示的。

產業不夠提供的崗位不夠,那麼搶回來的大學生該幹什麼?

和之前的員工爭飯碗還是去創業?爭飯碗的話另一部分人失業,創業的話九死一生,與其將家裡的積蓄揮霍一空,還不如去售樓處排排隊,說不定還可以「中個獎」。

原來高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現在高房價是阻擋人才最有用的屏障,那麼未來是什麼呢?

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