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大門,要破門而入,普通人為何都選擇肩撞!內家拳內力揭祕

一扇緊鎖的大門,沒有帶鑰匙不能打開它,而你又必須馬上進去,那就要選擇破門而入,怎樣破呢?普通的人都會選擇肩撞,而不會選擇拳打或者掌擊,可見肩撞的力量比拳掌的力量大了不知多少。如果我們的拳掌能夠使出肩撞的力量,那麼我們就是名副其實的重拳手了,而內家拳的訓練目的就是要達到拳掌也如肩撞的想效果。

一扇大門,要破門而入,普通人為何都選擇肩撞!內家拳內力揭秘

標準的出拳路線就是蹬腿、扭腰、撞肩、伸臂,其目的是為了產生整體的打擊效果,但是這樣做能真正的“整”嗎?內家拳的答案是否定的,“任何力量都產生與肌肉的收縮”是運動生理學的基本原理,為大家所公認。但內家拳卻有自己獨特的力學理論,其能量來源當然不是“氣”,也不主要是依靠肌肉,當拳擊中對方的時候,常見的做法是手腕和手背的肌肉在那瞬間高度緊張,以求達到最佳的殺傷效果,這就是未打到目標時是放鬆的,而打到目標時猛然緊固,這是拳擊散打公認的擊打的發力方式。(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然而只要手臂肌肉用力,它就需要把自己的身體當作支點,然後再作用與對方,支點越穩固手臂發力也就越充分,那麼蹬腿、轉腰、撞肩所產生的慣性也就僅僅起到加固支點的作用,擊打發力的主要工作終究還是依靠手臂完成,所以拳擊散打的打法就需要加強手臂力量,腿部腰部力量訓練用於加固支點,手臂力量訓練(包括腕力)則擔當實施擊打的主角,於是都在加強了各部位的肌肉力量練,是“一切力量來源與肌肉的收縮”這一原則的體現。

而內家拳的發力原則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一個很小的局部,也就是拳掌具有肩撞的力量這一問題來進行初步探討。既然普通人的肩撞都具有如此力量,毫不亞於拳擊高手重拳的力量,那麼內家拳只想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肩撞的力量如何通過手臂作用到目標上。原則之一,就是身體不能再成為手臂的發力支點,因此手臂的肌肉就不能直接參加對方的作用,根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原理,手臂的肌肉力量只要不作用與對方身體,也就不會反作用於自己的肩頭,從而阻礙了肩撞的力量,就好比我們的手臂是一根木棍,我們的肩撞木棍的一頭,另一頭就會承受整個肩撞的力量,因為木棍本身不會發力,所以它對肩撞的力量就不會產生阻礙和損耗,因此接下來原則之二,就是要我們的手臂達到一個木棍的效果,腕部、和整個臂部的肌肉只須用很小的力量穩定各個關節(腕肘肩),使其在承受肩部撞擊力量時不彎曲打折,以至於洩耗肩撞的力量,也就是傳統武術裡所說的“懈”。(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一張紙很軟,不能承受什麼力,但把它捲成紙筒後,紙筒兩端的承受能力大大增加,內家拳在完成擊打過程中手臂肌肉僅僅參加“捲紙筒”的工作,以便完成肩撞的力量毫無損耗的作用在目標身上,實踐中,這個“捲紙筒”的力量需求是很小很小的,所以表面上看見內家拳手發拳時手臂用力很小,看上去很鬆軟,而正是這種“鬆軟”對於目標實施了沉重的肩撞打擊(通過手臂),當然這是種較高的技巧,需要一定的訓練,但也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東西,原理弄懂了再加上仔細揣摩(尤其是通過推手)反覆實踐,就一定能初窺門徑。

由上述可以看出,身體其他部分的肌肉力量無論有多大也不能直接作用與目標,作用與目標的主要力量只能依賴手臂,手臂的力量有多大,作用與對方的力量極限也就是多大,身體其他部分的肌肉力量,是很難真正幫上忙的,(蹬腿轉腰撞肩的力量再大,手臂的肌肉力量不能承受,它自己也會把這部分力量洩掉的),而手臂的肌肉力量再訓練、再強壯,也不能超過一個體格相當的普通人肩撞的力量。

一扇大門,要破門而入,普通人為何都選擇肩撞!內家拳內力揭秘

以上的探討只是內家拳技擊很粗淺的部分,筆者只是想拋磚引玉,能對未入門徑的愛好者在訓練上有所提示。我們訓練的經驗是,站樁、試力、推手等傳統訓練方式(正確的)確實有效,不需肌肉力量訓練,靠那些所謂“軟綿綿的、慢吞吞的”的東西也能收到不亞於外家拳訓練的效果。(關於這些訓練手段的問題,以後有機會還可慢慢探討)。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一扇大門,要破門而入,普通人為何都選擇肩撞!內家拳內力揭秘

一扇大門,要破門而入,普通人為何都選擇肩撞!內家拳內力揭秘

一扇大門,要破門而入,普通人為何都選擇肩撞!內家拳內力揭秘

一扇大門,要破門而入,普通人為何都選擇肩撞!內家拳內力揭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