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召開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治理工作情況新聞發佈會

雲南省召開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治理工作情況新聞發佈會

會上,雲南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省河長制辦公室主任 劉 剛介紹了雲南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進展情況及改革創新體制。

劉剛說:2016年底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工作部署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製作為雲南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重要抓手,明確提出雲南省要提前一年建立河長制,建立五級河(湖)長和三級督察體系,實現河湖庫渠全覆蓋。雲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力親為和率先垂範,各級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目標,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上下聯動、真抓實幹,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實現良好開局,經過一年多實踐,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

雲南省召開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治理工作情況新聞發佈會

劉剛強調,2018年是河長制湖長制“見行動”“見成效”的關鍵一年,全省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增強打好水汙染防治、水生態保護攻堅戰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深入抓好雲南河長制湖長制工作。

劉剛介紹了目前的工作進展

一是河長制湖長制組織責任體系全面建立。到2017年底,省、州(市)、縣、鄉四級工作方案及中央規定的河長制6項配套制度全部出臺,省、州(市)、縣、鄉鎮、村五級河長和省、州(市)、縣三級河長制辦公室組織體系全面構建,省、州(市)、縣黨委副書記擔任總督察、人大、政協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副總督察的三級督察體系全面建立,河長制湖長制覆蓋全省7127條河流、41個湖泊、7103座水庫、7992座塘壩、4549條渠道。我省六大水系及牛欄江、九大高原湖泊設立省級河(湖)長,全省67928個河(湖)長全面到位,開展巡河巡湖,2017年各級河(湖)長共巡河巡湖318530人次。按照國家全面建立河長制中期評估“四個到位”(工作方案到位、組織體系和責任落實到位、相關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監督檢查和考核評估到位)要求,全面建立河長制的目標任務已經如期實現。2018年1月,我省全面建立河長制工作順利通過國家專家組中期評估核查。2018年2月,省委、省政府向黨中央、國務院專題報告了我省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情況。

二是狠抓高原湖泊保護治理顯成效。我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把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作為湖長制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勇於擔當、親自掛帥,分別擔任保護任務最重、治理難度最大的撫仙湖、洱海的湖長,攻堅克難,因湖施策,多措並舉,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六大任務,推進了一批關鍵性綜合整治工程。玉溪市緊緊圍繞穩定保持撫仙湖Ⅰ類水質的目標,始終堅持“五個堅定不移”,大力實施綜合保護治理三年(2018—2020年)行動計劃,著力實施關停拆退、環湖生態建設、鎮村兩汙治理、面源汙染防治、入湖河道綜合整治、城鎮規劃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新時代“仙湖衛士”八大行動,紮實開展突出問題整治的“百日雷霆行動”,以最嚴格的組織領導、最嚴格的保護措施、最嚴格的執法監督、最嚴格的責任追究,全力打好新時代撫仙湖保衛戰,為撫仙湖穩定保持Ⅰ類水質起到了關鍵作用。大理州把“洱海清、大理興”作為根本發展理念,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開展洱海保護性搶救工作,全面實施洱海流域“兩違”整治、村鎮“兩汙”治理、面源汙染減量、節水治水生態修復、截汙治汙工程提速、流域綜合執法監管和全民保護洱海的“七大行動”,實現了148公里環湖岸線和29條入湖河流岸上、水面、流域網格化管理全覆蓋,2017年,洱海水質6個月為Ⅱ類水質,6個月為Ⅲ類水質,Ⅱ類水質比2016年多一個月。滇池流域通過牛欄江向滇池生態補水近25億立方米,與滇池環湖截汙、入湖河道整治等治理措施聯動,開展三年攻堅行動,實行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水質由劣Ⅴ類轉為Ⅴ類,今年一季度,滇池總體水質持續保持企穩向好趨勢,外海、草海水質均為IV類。異龍湖加快了生態溼地和補水工程建設,實施生態補水,水量水質有了大幅改善。瀘沽湖水質保持Ⅰ類,陽宗海為Ⅲ類。雲南省納入國家考核的100個監測斷面地表水,2017年監測數據優良比例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全省重要控制斷面、主要水功能區達標率都明顯提高,全社會保護水資源、治理水環境意識明顯增強。

三是全面推進“雲南清水行動”見成效。2018年初,我們緊緊圍繞河(湖)長制“河暢、水清、岸綠、湖美”總體目標,全面推進落實河長制六大任務,明確工作重點,以河(湖)長製為抓手,強化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全面推進“河長清河行動”等12項“雲南清水行動”。目前,“河長清河行動”已經取得明顯成效,截至3月底“河長清河行動”結束,全省投入河道整治人數39.88萬人次,投入整治車輛3.43萬臺次,投入資金2.09億元,整治面積414.7萬平方米,清理河道2.38萬公里,清理垃圾8.85萬噸,拆除違章建築12.19萬平方米,開展聯合執法1908次,出動執法人員1.38萬人,打擊非法採砂點1474個,整治非法種植植物面積6.16萬平方米,處置非法排汙口282個,整治非法網箱養魚、捕魚1094起,河道兩岸生態恢復面積218.45萬平方米。其他專項行動陸續展開,各地河湖治理力度持續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取得立竿見影之效,一些河湖長期積存的問題,得到迅速解決。

四是結合實際創新推動彰顯雲南特色。雲南省河(湖)長制工作既全面貫徹中央要求,又充分結合雲南實際,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率先引領高位推動、河湖庫渠全覆蓋率先實施湖長制、增設村級河(湖)長推行五級河(湖)長制、人大政協參與建立三級督察體系等工作得到水利部充分肯定。昆明市率先在滇池流域河道實行生態補償機制,並在陽宗海示範施行“黨建+河長制”雙推進;大理州啟動全民保護洱海“七大行動”,緊緊圍繞洱海水質提升目標創新洱海流域河長制考核工作;玉溪市統籌撫仙湖保護治理方案,實施“四退三還”,開展撫仙湖“百日雷霆行動”;昭通市採取無人機參與河湖監控,下達“河長令”;普洱市將河長制列入村規民約;德宏州河長公示牌展示民族特色。昆明、麗江、保山、普洱等州(市),結合本地的實際,引入“企業河長”“民間河長”“學生河長”等方式參與落實河長制,全省聘請社會監督員4475人,營造全社會關愛珍惜保護河湖的良好風尚。各地在實踐中大膽探索,不斷創新豐富了我省河長制湖長制工作內涵。

五是強化督察督辦推動全面落實。2017年,全省共進行督導檢查4522次,省、州(市)、縣三級人大、政協共督察1424次,聯合雲南電視臺明察暗訪3次。2018年,為加大督察督辦力度,按照雲南省創新建立人大、政協組成的三級督察體系,省、州(市)、縣人大、政協已全面開展河長制湖長制督察工作。省人大、省政協從4月份開始,每月督察一湖一河,已完成異龍湖、杞麓湖、陽宗海、牛欄江、星雲湖的專項督察。省委、省政府督查室和省河長制辦公室以明察暗訪、專項督查等形式對洱海、撫仙湖等重點河湖開展督查。省河長制辦公室相繼發出11份督辦通知,積極落實各級督察督辦要求,及時協調推進並督促屬地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及時整改落實。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引領推動下,全省各級召開河(湖)長會議和巡河巡湖已成常態,各級河(湖)長已累計巡河巡湖269723人次,其中省級河(湖)長巡河巡湖20人次,州(市)級河(湖)長巡河巡湖405人次,縣級河(湖)長巡河巡湖10985人次,鄉鎮級河(湖)長巡河巡湖59380人次,村級河(湖)長巡河巡湖198953人次,有力推動河(湖)長制工作落實。

六是統籌謀劃全面細化實化2018年工作。2018年2月28日,陳豪書記簽發第2號總河長令,明確了2018年我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和任務。2018年3月28日,制定了《2018年雲南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考核工作方案》《2018年雲南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督察工作方案》《2018年雲南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省級監測方案》三個工作方案,為下一步開展考核、督察和監測提供依據。同時,還制定了九大高原湖泊、六大水系和牛欄江等16個省級河(湖)長的工作要點,為省級河(湖)長開展2018年河(湖)長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劉剛介紹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標

第一,堅持目標導向,全面落實綠色發展觀。以全面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總體目標,推進河長制湖長制。一是按照新時代新思想新要求,建立完善河湖保護治理總目標體系。結合我省實際,加快推進“一河(湖)一策”的制定,建立完善我省河湖保護治理目標體系。二是強化全省河湖五級管理保護,建立完善分類分級目標體系。以全省河湖庫渠水功能為基礎,以全面實現總體目標為出發點,建立全流域全覆蓋的河湖分類分級管理保護目標體系,作為系統規劃、全面保護治理的依據。三是分解細化河湖管理保護任務,建立完善年度目標體系。按照總體目標體系,對照分類分級目標,細化工作方案,突出工作重點,建立年度目標體系,明確年度工作任務和時間表、路線圖,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六大任務。

第二,堅持問題導向,全面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河湖管理保護,問題在水裡,根子在岸上,要堅持問題導向,推進系統保護,全面治理。一是理清問題清單,推進汙染源調查。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推進第二次汙染普查,推進河湖庫渠健康評估,利用先進的監測設備,通過定期監測與隨機動態監測,全面掌握河湖庫渠主要汙染源、汙染負荷。二是完善保護治理規劃體系。針對全省河湖庫渠問題清單、目標清單,

推進專項規劃研究,以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目標推進河湖保護治理規劃。三是強化監控能力,建立完善監測評價體系。按照客觀準確、及時快速、分級響應、信息共享的原則,制定和完善省、州(市)、縣三級河湖水資源水環境水汙染常規監測和應急監測方案,整合生態環境、水利、水文等部門力量,推進各類入河入湖排汙口水質監測站網建設,及時發現問題,加強跟蹤監測,提高提前預警和快速應急處置能力。四是推進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大數據信息平臺。構建利用現代化監測和信息系統,加強江河湖庫及重要支流的水質斷面、排汙口和岸線的適時監測監控,加快省、州(市)兩級河長制信息系統建設,實現與國家平臺互聯對接,實現全省河湖管理保護信息全面共享。五是建立健全跨區域共抓保護治理工作機制體系。推動跨省、跨州(市)在跨界河湖水汙染聯防聯治、環境監測、信息交流、聯合執法等方面的協商合作,形成合力,攻堅克難。

第三,堅持責任導向,全面推進五級河(湖)長擔當盡責。樹牢“四個意識”,建立健全各級河(湖)長述職、問責制度,不斷推動河(湖)長責任制的落實。一是壓實各級黨委、政府責任。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製為核心的責任體系,進一步細化實化河(湖)長工作職責,切實強化各級黨委、政府組織領導,廣泛凝聚力量,努力形成黨政推動、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良好工作機制。二是壓實各級河(湖)長責任。定期組織巡河巡湖,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研究解決河湖保護治理突出問題,強化督察督辦跟蹤,保證專項整治行動取得實效。制定出臺各級河(湖)長述職實施方案,開展述職考核,深入推動各級河(湖)長履職盡責。三是壓實各級河長制辦公室責任。充分發揮統籌協調、組織實施、督促檢查、推動落實等重要作用,著力形成齊抓共管、群策群力的工作格局。四是壓實各部門責任。按照總計劃總安排,積極分擔責任,積極履行職責,加強協調聯動,積極推進河(湖)長制各項工作落實。

第四,堅持紅線導向,推進督察問責落實嚴格管控。一是嚴格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汙三條紅線,嚴格河湖空間和岸線管控,實現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合理佈局,嚴格保護江河湖庫生態環境。二是嚴格推進巡查督察制度。樹牢生態管控紅線,開展巡查督察,及時發現河湖管理保護觸紅線、越紅線問題,建立水利、環保、檢察等部門聯合查處機制,加強對突出環境問題的監督,加大對各類水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三是嚴格落實問責管理辦法。制定出臺河(湖)長制問責辦法,進一步強化河(湖)長責任制的全面落實。加強對州(市)、縣級河(湖)長的履職考核和監督執紀,對失職瀆職等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行為進行嚴肅問責。四是嚴格落實負面清單制度。逐一明確各河湖汙染物排放上限、水資源消耗上限、水質目標紅線,建立完善河湖庫渠水域岸線管控紅線,嚴格落實水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促進河湖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構建人水和諧的生命共同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