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建議:科學定位成都“一市兩場” 助力成都加快構建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目前,天府國際機場建設和雙流國際機場擴容,正作為成都建設西部對外交往中心的重大項目著力推進。剛剛出爐的《關於加快構建國際門戶樞紐全面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意見》又在成都全面建成國際門戶樞紐的目標中明確:到2022年,全市國際(地區)客貨航線總數突破120條,形成48條客運、14條貨運、30條文旅航空戰略通道,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7000萬人次,航空貨郵吞吐量突破110萬噸。未來,成都“一市兩場”如何分工?航空樞紐功能如何進一步優化?市政協委員、成都雙流自貿區管理局制度創新部部長蔣曉劍在全市“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領導小組組織開展的“建設新天府 貢獻金點子”徵集活動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政協委員建議:科學定位成都“一市兩場” 助力成都加快構建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建議一:

兩機場分工發展國際業務

“國際空港正日益成為區域提升開放能力、融入全球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動力引擎。雖然成都是內地第三個規劃建設雙機場的城市,但隨著重慶、西安、昆明等機場快速發展,成都面臨的競爭異常激烈。”蔣曉劍認為,為確保成都的航空樞紐地位,科學定位“一市兩場”,形成兩場良性互動、協同發展至關重要。蔣曉劍建議,可以參考東京和上海的做法,同時保留兩個機場的國際業務。客運方面,基於短途旅客對時間的敏感性,位於中心城區的雙流國際機場以國際點對點商務精品快線為主,重點面向東南亞、日韓等短距離航線市場;新機場以綜合性國際業務為主,重點面向歐、美、澳等洲際航線市場。貨運方面,基於口岸基礎和區位差異,雙流機場用好既有的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和六大指定口岸優勢,承擔部分國際貨運業務;新機場則以國際全貨航、洲際中轉貨運為主。

建議二:

規建環雙流機場立交樞紐

如何更好地發揮“一市兩場”的輻射帶動作用?蔣曉劍認為,加快建設以新機場、雙流機場為核心的“空鐵公”聯運綜合交通中心至關重要。其中,新機場高點起步、白紙畫圖,已經規劃了以機場為核心的多式聯運立體交通體系,正在加緊建設。以雙流機場為核心的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升級也不可忽視。

“去年,雙流機場實現旅客吞吐量4980萬人次,但真正遊在雙流、留在雙流的人卻非常少。”蔣曉劍分析,過去,雙流屬於成都的近郊區,無論是機場高速,還是新開通的地鐵10號線,都是把雙流機場的旅客往市中心引流。這就導致雙流的臨空優勢發揮受限,另一方面,向市中心疏解客流的交通壓力又很大。

“現在,雙流已被納入成都中心城區範圍,發展機遇、發展使命、發展基礎都已全面升級。雙流機場過去的功能定位已經滯後於雙流的發展需求了。”因此,蔣曉劍建議,省市支持雙流機場升級打造綜合交通樞紐,規劃建設環機場立交樞紐和站前獨立高架系統,建設雙流機場通達雙流城區、高新區、成都天府新區直管區的地鐵和快速路,徹底解決擁堵問題。

建議三:

新建雙流機場T3航站樓

蔣曉劍還希望省市同意在雙流機場二跑道西側啟動建設T3航站樓。根據規劃,天府國際機場將在2025年達到年旅客4000萬人次的吞吐能力,雙流國際機場擴容後,年旅客吞吐能力也將提高到6000萬人次。雙流機場再建T3航站樓,會否造成資源浪費?

蔣曉劍認為,機場運營的質量不能完全與旅客吞吐的數量劃等號。“雙流機場作為地處成都中心城區的機場,國際高端商務出行功能日益凸顯,但目前針對高端商務人群的專業化服務較為缺乏。即便是現有航站樓擴容,也不能完全滿足國際化服務標準。”

“此外,目前雙流機場T1、T2航站樓進出口都朝向東面,導致東、西兩面的輻射區域發展不平衡,如果能在二跑道西側新建T3航站樓,並且進出口朝西,不但有條件提高服務標準,滿足高端商務人士需求,還能帶動郫都、溫江、崇州、大邑、彭州、邛崍、蒲江等西控區域加快協同發展。”

在航空經濟方面,蔣曉劍建議省市統籌,根據兩場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加快構建優勢互補、產業協同、良性互動的航空經濟發展大格局。例如,新機場重點發展國際貿易、航空物流、跨境醫療、文創賽事等產業,建設類似法蘭克福的國際貿易中心,打造全球空港新城標杆;雙流機場用好現有平臺和產業基礎優勢,加緊佈局航空製造維修、口岸貿易、總部經濟、公務機等航空經濟戰略性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