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源於生活:電影《革命之路》給我們的幾個戳心體會

藝術源於生活:電影《革命之路》給我們的幾個戳心體會

人為什麼會憤怒

藝術源於生活:電影《革命之路》給我們的幾個戳心體會

圖注:選自電影《革命之路》

憤怒這個情緒背後,有一條長長的流水線。這條流水線的開始,是期待。就是你有某種期待。然後,當期待落空的時候,就會憤怒。憤怒出來以後,就會有攻擊,比如指責他人啊,抱怨他人啊等等。指責他人、抱怨他人以後呢,就會出現自責,啊啊啊啊,我為什麼要這麼負能量啊,啊啊啊啊,我真不該這麼負能量啊!

自責之後呢,輕者沮喪,重者抑鬱。

這就是憤怒背後的一條流水線:

期待——期待落空——憤怒——指責抱怨等攻擊——自責——沮喪或抑鬱。

你要對我負責!

藝術源於生活:電影《革命之路》給我們的幾個戳心體會

圖注:選自電影《革命之路》

小周是公司的HR,最近報了一個輔導班,準備參加五月份的二級考試她對最近上課的這位老師,非常不滿,感覺老師東拉西扯,總是講不到考點。知不知道這很浪費我的時間啊,這個時間我明明可以陪伴家人,或者按我自己的進度備考啊。她開始在群裡抱怨。抱怨完了之後,她很沮喪,發信問我,我是不是很有負能量啊,怎麼辦啊。

我說:

你知道這個老師講課,不是你喜歡的風格,每次上課都沒有獲得感,為什麼還是選擇去聽她講課,而不是陪伴家人或自己複習呢?這兩個小時的時間,陪伴家人、複習、聽課,怎樣選擇,是你自己來決定的啊,你永遠有主動權啊。

小周的憤怒來源,在知道上這個老師的課沒有獲得感以後,仍然選擇繼續上課,而不是其他她認為更重要的事,在她感受到挫敗之後,希望老師來為自己的時間買單。也就是她對老師是有期待的:我選擇了你,而不是其他更重要的事,你要對我負責!這是很嬰兒的思維,即,你要來為我負責,而我自己負不了任何責。

憤怒的根源,就是期待的落空,而期待的根源,就是我不想為我自己負責,我希望你來為我負責。

你對還是我對?

藝術源於生活:電影《革命之路》給我們的幾個戳心體會

圖注:選自電影《革命之路》

我以前是一個很容易憤怒的人,而且非常玻璃心。誰要是說我兩句,我就會被氣炸。記得剛開始上心理諮詢師課程的時候,有一次聽到一位同學分享她悽慘的故事,我為她的故事感動,為故事裡面傷害她的人憤怒,憤怒之致,我說了一個髒字,cao。

然後,班裡另外一個同學,開始反擊我:你還想當心理諮詢師呢,心理諮詢師還控制不住自己,還說髒話。

我當時被氣炸了,因為我說了一個髒字,就直接否認、貶低我成為諮詢師的能力,excuse me?!然後我也開始反擊他啊,比如很多很牛逼的諮詢師,生活中也會說髒話啊,等等等。可想而知,兩個人越爭越消停不了。

後來我明白,當兩個人的爭論圍繞,到底是“你對還是我對”的時候,就永遠爭不出結果,而且還會傷害關係,因為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錯了,即便他真的錯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對的,這是他維護自己價值感的方式,雖然這個方式有待商榷。於是我明白,我對這位同學是有期待的,我希望他認可我,即便我說髒話,他也認可我。所以我心裡有個寶寶,就是希望,大家都來認可我啊,因為我不能認可我自己,所以你們要來認可我啊,不認可我,我就會生氣啊。

歸根結底,我還是沒有負起自己的責任

怎樣負起自己的責任

藝術源於生活:電影《革命之路》給我們的幾個戳心體會

圖注:選自電影《革命之路》

你知道自己是好的,即便你有諸多缺點,諸多需要改進和成長的空間,你仍然相信自己,你也不強迫他人來相信你,來認可你,你自己認可你自己,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那一次之後,我學會了一個道理,

那就是負起自己的責任,明白自己其實永遠有選擇權。

知道自己永遠有選擇權,這是很重要的,這是嬰兒和成人的區別。嬰兒是沒有選擇權的,因為吃喝拉撒所有的日常料理,只能被動接受。成人不一樣,你永遠都有選擇權,只是你是否看到了你的選擇,以及是否願意承擔選擇背後的責任。

夫妻關係中如何承擔責任

藝術源於生活:電影《革命之路》給我們的幾個戳心體會

圖注:選自電影《革命之路》

憤怒的背後,是期待的落空,而期待的背後,是不願承擔自己的責任,或者沒有看到,其實自己是可以承擔責任的,是有選擇權。

尤其在夫妻的關係裡面,更是如此。因為在夫妻關係裡,我們特別容易退化成嬰兒。心理學裡有個說法,我們找的伴侶,都是自己理想的父母也就是說,與伴侶的關係中,我們很容易退化成寶寶,讓對方來滿足自己曾經沒被滿足的期待。

所以,妻子對丈夫有很多期待,丈夫對妻子有很多期待。這個時候就會有問題了。

最近一個小姐妹拉著我跟我吐槽,她說,我老公就是個騙子!怎麼就是個騙子了?我問。因為我知道她老公是很愛她的。

結婚前他告訴我,五年之內,他一定買下某某小區的房子給我,現在結婚都八年了,還住在結婚前的房子裡。他總是告訴我,某某項目成了,我們就要賺多少多少錢,現在都八年,也沒成過任何一個大項目。

我說:

大部分男人,他說自己可以做到怎樣怎樣,不是騙你,而是他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即便他一直都沒有做到,也不能剝奪對方有夢想的權利啊。

而且,你不是受害者,你的老公也不是拯救者。如果他沒有做到對你的承諾,你就把這視為對你施加了傷害,這對他來說不公平,對你自己也是折磨。沒有人可以真的決定未來,你對未來的期待更不應該只是寄託在另一個人身上。

在感情中,互相滿足,互相成就,才是最重要的。

即便是夫妻關係,彼此可以偶爾做做寶寶,讓對方來滿足自己,也不能完全放下對自己的責任,而全部地依賴另一個人。有依賴,就會有憤怒,因為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地滿足自己。

今天想要A,對方來滿足A;

明天想要B,對方來滿足B。

當對方已經習慣用AB來滿足你的時候,這個時候你開始想要C了,然後對方又開始很辛苦地適應,如何來滿足C……這種關係就好像,地球跟太陽一樣,一方必須很努力地圍繞另一方轉動,這就是嬰兒與媽媽的關係:

我什麼都不能,你來滿足我就好了。

真正理想的關係,就好比雙人舞,你有你的節奏,我有我的節奏,我們兩個相遇,共舞出一段別樣的旋律。

有依賴,才有憤怒。

為自己負責,才能隨心。

通過依賴,而獲得的安全感,無論物質,還是精神,得到了,心都是慌了。

如何處理憤怒

藝術源於生活:電影《革命之路》給我們的幾個戳心體會

圖注:選自電影《革命之路》

當你有憤怒,該怎麼辦呢,三步:

第一, 覺察憤怒背後,你有什麼期待。

當你對一個人憤怒時,你是期待對方理解你,支持你,尊重你?還是為你服務,做你認為對的事?或者是:變得聰明點、上進點、積極點?

第二, 思考一個問題:真實的他到底有沒有這個能力達到你的期待。

當我理想的他與現實的他之間有差距時,我們應該理解:一個人的能力是動態的,一個人輸出一個結果,不單單是做這一件事情所消耗的能力,而是要把他放到當下,排除其他障礙所剩餘的能力。

第三, 為自己的期待負責。

我們對他人有需要,他人有時候能滿足我們,有時候不能滿足我們。我們需要自己承擔這個結果,為自己的需要負責。我們選擇成為被滿足的一方,等待著別人的給予,那麼也就意味著,我們要接受自己的情緒被別人掌控。

對於被老師課程塞滿卻又覺得沒有意義的小周來說,他的期待是獲得成長,這個責任應該由他自己揹負,而不是老師。對於那個老公承諾5年內給她買房的小姐妹來說,如果她可以為自己負責,不因為別人的給予而影響自己的情緒,那麼她的心是一定是很安穩的。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你不必很有錢,不必很美貌,但無論怎樣,你都要認可自己,依賴自己。

就像萊昂納德·科恩說的:如果你不成為海洋,你會終身暈海。

文章首發:心之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