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師大的權威發佈:父母皆禍害?這個說法究竟有沒有根據?

來自北師大的權威發佈:父母皆禍害?這個說法究竟有沒有根據?

來自北師大的權威發佈:父母皆禍害?這個說法究竟有沒有根據?

豆瓣上曾出現過一個擁有11萬成員的現象級群組——“父母皆禍害”。雖然如今該群組已被設為非公開狀態,關於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的控訴依然在繼續。而其中不乏控訴與父母惡劣的關係,或父母之間的不和所導致自身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步履維艱的例子。

“我媽從來不誇我爸,也不誇我,我希望她有一天能表揚我些什麼,卻發現我也從來不會誇獎別人。指責別人,尤其是親密的人,是我最熟悉的交往方式了。”

“我不想嫁給爸爸那種男人,也不想成為媽媽那種女人。但我當我努力想要擺脫他們影子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其實卻越活越像他們。”

“ 我和我的爸媽就像是室友,我不給他們添麻煩,他們也不和我嘮叨。他們關係不好,也不在乎我。我沒有朋友,我不知道如何去交朋友,也不知道如何維持這樣的關係。”

來自北師大的權威發佈:父母皆禍害?這個說法究竟有沒有根據?

這些在建立社會聯結,將情感社會化的過程中遭遇困難的年輕人,實質上經歷的是一場安全依戀風格轉化的危機。他們與父母之間所建立起的不安全依戀風格似乎成為了他們之後情感生活的主旋律,阻礙著他們邁入新的人生階段

我們不禁會問:

依戀風格是否一成不變?

我們與父母的依戀關係,

與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所發展出來的依戀關係存在多少相關性呢?

就此,心理學家們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以個體與母親的依戀風格,和個體與親密伴侶的依戀風格為例,研究指出兩者的相關性大約在.20到.50之間(Fraley,2007)。兩者的相關性就統計學角度而言是較低的,換言之,我們與父母的依戀風格並不一定與我們對親密伴侶的依戀風格相同

同時,通過“陌生情境”測試所得出的幼兒時期依戀風格與成年後自我報告的依戀風格相關性也處於.22水平,即低相關(Fraely,2013)。說明依戀風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個體經驗發生遷移

然而,一些縱向研究發現,在親密關係中處於安全依戀狀態的個體更傾向於回憶起童年時期與父母充滿愛意、關懷與接納的關係 (Feeney & Noller, 1990)。

來自北師大的權威發佈:父母皆禍害?這個說法究竟有沒有根據?

心理學家們指出,理解自身依戀特徵及其形成的原因是改善非安全依戀的第一步。如果能夠在接納自我行為和情緒的基礎上對親密關係獲得新的認知和評價,積極體驗就能夠繼發改善自身的人際期望、互動定勢。

總而言之,無論你正處於什麼樣的依戀風格之中,接納自我總是最重要的事情。接受無法改變的事,也算是爭取一種自由。而起碼就依戀風格而言,我們還能做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Fraley, R. C., (2007). Transference of attachment patterns: how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influence feelings toward novel peopl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4(4), 513–530.

Fraley, R. C., Roisman, G. I., & Haltigan, J. D. (2013). The legacy of early experiences in development: formalizing alternative models of how early experiences are carried forward over time. Development Psychology, 49(1), 109-126.

Feeney, J. A., & Noller, P. (1990). Attachment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58(2), 281-291.

婚姻家庭研究與諮詢中心:隸屬於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苑,專注於中國婚姻與家庭研究,致力於將實用有趣的學術成果分享給大家。

來自北師大的權威發佈:父母皆禍害?這個說法究竟有沒有根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