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旗阿道亥村“換血”記!能不能重現“茶馬古道”的風采?我們有理由期待!

六月的阿道亥村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微風拂面、驕陽不甚,被茂盛的沙柳圍困住的一個個沙丘保持著靜美的狀態,樹影婆娑下有悠閒踱步的羊兒、嬉鬧追逐的小雞,田壟裡有隨風搖曳的嫩苗、辛苦勞作的身影……城裡人眼中的田園生活莫不如此。

但在村民王金崗的眼裡,這些都不是風景,跟和美或詩意無關。他的關注點在那個漸漸成形的棚圈上。從拉回的每一塊磚到一點點砌成牆再到蓋頂,每天他都眼巴巴瞅著,因為這150多平方米的地方寄託著全家人的希望,而這個希望絕非吃飽穿暖那麼簡單,他想盡最大努力為殘疾的妻子和殘疾的兒子提供更加穩固的保障。

伊旗阿道亥村“換血”記!能不能重現“茶馬古道”的風采?我們有理由期待!

來自鄂爾多斯市政府辦公廳的喬來是包聯駐村工作隊的副隊長,他不忍心總是面對每一個“王金崗式”的人那種抹淚嘆氣卻又不甘認命的情景。

位於紅慶河鎮、距離旗政府60多公里的阿道亥村是伊旗最偏遠的嘎查村,貧困人口並不多,4戶已全部脫貧正在鞏固,但村集體經濟“空殼”,產業短板明顯,振興動力不足,村民之間陳年積怨導致的矛盾糾紛層出不窮……現狀的任何一個“傷口”,都可能成為未來的“潰瘍”。今年年初,市政府辦公廳作為包聯駐村單位,開始全面為阿道亥村“問症把脈”。

伊旗阿道亥村“換血”記!能不能重現“茶馬古道”的風采?我們有理由期待!

如今,阿道亥村的“換血”之路如何?

如何解答“扶志”和“扶智”這道二元方程式?

“沒有精氣神,沒有凝聚力,這是個大問題。”喬來在摸排過程中,發現了這個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他認為從父子不和、鄰里不和這些小矛盾,到村裡商量個事兒大家七嘴八舌急赤白臉最終不歡而散啥都解決不了的大問題,都是因為“缺少精神文化引導”這根導火索。

喬來還講到一些讓他哭笑不得的事情,包扶單位送種苗等生產資料給一些家庭收入偏低的戶卻遭到了拒絕,正是“幹不動、不想幹”的“懶漢思想”讓喬來下決心組建一個村文化宣傳隊。

伊旗阿道亥村“換血”記!能不能重現“茶馬古道”的風采?我們有理由期待!

伊旗阿道亥村“換血”記!能不能重現“茶馬古道”的風采?我們有理由期待!

文化隊不僅豐富了農牧民的日常生活,而且是黨建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對加強村民向心力意義不言而喻。

在一條已近廢棄的羊腸小道前,他聽村裡的老一輩講到這是一條“茶馬古道”,清末民初,晉北陝北的商人趕著裝滿瓷器和紅棗的馬車,一路北上鄂爾多斯,等瓷器和紅棗賣完了,他們再從位於鄂托克旗的鹽場裝滿食鹽原路返回,阿道亥村便是漫漫征途中的驛站之一,一輩又一輩商人在這裡“打尖兒歇腳”。

這也是阿道亥村的由來,翻譯成漢語就是“飲馬的地方”。駐村工作隊協調了市文化旅遊部門對“茶馬古道”文化進行了論證和規劃,成功入列市級旅遊文化示範村。

如果說文化是打開精準脫貧大門的“金鑰匙”,那麼給農牧民“打氣兒”也能算得上一種“奇門遁甲”。

阿道亥村共有9個社,人口近兩千人,殘疾人口占到258人,勞動力卻只有800多人且大多是50、60人員,雖說人均5畝水地,但傳統的種養殖方式並不能給農牧民帶來夢想中的“豐厚”,怎樣增強他們脫貧致富的自強、自省、自求的勇氣和能力,也是駐村工作隊一直思考的問題

伊旗阿道亥村“換血”記!能不能重現“茶馬古道”的風采?我們有理由期待!

“棚圈蓋起來,我想再多養一些豬和羊,今年跟著科技人員學了不少養殖技術,特別是疫病防治這一塊,以前不敢多養,就怕來一場疫病啥都沒了,這回心裡有點兒底了。”談到今後的打算時,“腦洞大開”的王金崗露出了一絲微笑,日夜為妻兒操心的他已經很久沒這麼笑過了

“扶志”和“扶智”這道二元方程式的答案,正在阿道亥村變得漸漸明朗起來。

如何讓產業這個“血小板”有效運作起來?

經過一上午的排隊、登記,當成包的各種體育器材被抬上車時,“又為村裡辦了一件大事兒”的喬來卻並沒有別人想象得那麼輕鬆。包聯駐村工作隊在市政府辦公廳的支持下,為阿道亥村協調了一部分體育器材,但需要村裡自行解決安裝、硬化的費用,“村裡就連這點費用都沒有,但是不能因為這個就不開展工作”,眉頭緊鎖的喬來說自己還需要“再想點辦法”。

村集體經濟“空殼”,是很多農牧區的“通病”。大河無水小河干,阿道亥村身在其中,多年無法“破零”,也成為農牧民不能“抱團”的主因之一。

如果想擺脫目前這種“到處化緣”的囧途,喬來認為只有符合村情民情的產業才是激發內生力的“血小板”。

為此,包聯駐村工作隊多次把村委班子、農牧民代表集合在一起構思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燈下會議”“午間會議”成為常態,工作隊協調市科協對阿道亥村自然資源等進行考察論證。“種地吧耕地不多,養牧吧草地不多,離城郊距離遠立地條件不好,又缺少勞動力,村民想富裕就得多方發力。”喬來和工作隊決定帶著村民“多條腿走路”

伊旗阿道亥村“換血”記!能不能重現“茶馬古道”的風采?我們有理由期待!

工作隊一邊積極對接康巴什、伊旗城區一些客源穩定的飯店,為其提供綠色農副產品,村民即將出欄的300多頭豬正在保價走向市場;另一邊,工作隊對接徒步協會、騎行協會、飛行協會,謀劃利用村裡的空地引進“真人CS”,如果成功既能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又能帶動農牧民在家門口發展農家樂。

“我們經過仔細摸排調查後形成了很多好想法,要落到實處還需要多方借力,這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不可能短時間內實現。”喬來說,他很清楚自己和工作隊肩上的擔子有多重。

還不到40歲的趙光軍是村裡鮮有的年輕人,也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光是那5000多隻雞浩浩蕩蕩覓食的場景,就讓不少村民羨慕不已。還有200多隻羊、20多頭驢,都是趙光軍的“搖錢樹”,他的“領盛種養殖合作社”帶動著村裡一部分人搞科學養殖。殊不知,外出闖蕩多年回村後把所有積蓄都用來創業的趙光軍也曾困惑糾結,去年還因為收效太慢、資金週轉等困難準備放棄這個“攤子”,是包聯駐村工作隊在他躊躇不前時推了他一把。“工作隊幫我協調貸款,也給我出了好多點子,我的思路一下打開了,我想帶動更多的家鄉父老一起致富。”決定繼續留下來“務農”的趙光軍認為這是自己的應盡之責。

伊旗阿道亥村“換血”記!能不能重現“茶馬古道”的風采?我們有理由期待!

“村裡有1000多畝荒地,我們準備全面整理後發展林下經濟,把閒置土地利用起來搞科學養殖。”村主任李成仁一板一眼地為村裡打著“算盤”。

目前,阿道亥村有10戶種養殖示範戶,5個種養殖合作社,村裡還準備成立一個農機合作社。“有效擴大種養殖規模,主打綠色農副產品,在市場、示範戶和合作社及農牧民之間建立利益聯結關係。”喬來認為,這是阿道亥村“滿血復活”的關鍵之步。

如何防止按下葫蘆浮起瓢?

高家的孩子做了骨髓移植手術,把能賣的都賣了,工作隊協調市紅十字會進行長期幫扶;白家的羊圈被大雨沖垮了,工作隊求助相關單位得到解決;村口的危險路段已造成多起重大交通事故,工作隊報請交通部門進行改造;村委會缺少辦公設備,工作隊上報幫扶單位購置了大量辦公文化用品和廚具電器;組織包扶單位出資出力綠化村委會、為村民免費理髮、平息家庭矛盾……沒有哪一樁事情大到讓工作隊一籌莫展,卻又讓工作隊牽腸掛肚,因為每一件小事兒都牽扯著村民的切身利益。

怎麼能讓所有的難題產生直接關聯,而不是消滅了這個問題那個問題又復活了?包聯駐村工作隊的想法是“捆綁式”扶貧,在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等橫七豎八的難題中尋找“結點”。工作隊解開的第一個“結”便是通電、通水、通路。

“變壓器壞了,我著急得幾天睡不著覺,咱們頂多就是晚上摸個黑,但村民得澆地,耽誤一天就可能耽誤收成。”一說起這個事兒,喬來的嗓門也大了一些。

阿道亥村原有20餘臺小功率變壓器,完全不能保障村裡供電需求。包聯駐村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的王曉華在瞭解到情況後,馬上來到伊旗和紅慶河鎮供電局,就阿道亥村供電問題進行溝通、協調,成功趕在澆水旺季前為村裡更換了14臺大功率變壓器。

“這回過年時也不用點蠟燭了。”阿道亥村一社社長石成祥的一句玩笑話描繪出了前些年經常遇到的窘境。更讓他美滋滋的是家裡的自來水終於又通上了,再也不用自己打水喝了。

伊旗阿道亥村“換血”記!能不能重現“茶馬古道”的風采?我們有理由期待!

2013年阿道亥村就通上了自來水。但水泵年久失修,村集體沒錢,村民也不願自掏腰包,該村的一社、二社近兩年一直自己打井喝水,包聯駐村工作隊瞭解到情況後,迅速協調水利部門打井2眼,購置7.5千瓦的水泵2臺,並對原有老化的供水管路進行了更換,確保村民吃上放心水。“工作隊是真的為我們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辦真事了,村裡的好多爛攤子問題都得到解決了。”當家裡多年停用的水龍頭汩汩地流出清水時,石成祥這樣評價包聯駐村工作隊。

此外,包聯駐村工作隊組織修建了阿道亥村一、二、五、六社的道路,讓原來的土路全部變成了砂石路,改變了過去一到雨季就泥濘不堪的狀況。

伊旗阿道亥村“換血”記!能不能重現“茶馬古道”的風采?我們有理由期待!

“下一步,我們還希望能把8個社的農網進行徹底改造,很多人想回村創業,但是沒電,如果工作隊能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村就能真正有後勁兒了。”當得知這個期望已經成為包聯駐村工作隊的下一個工作目標時,石成祥的心裡踏實了很多。

短短半年時間,通水、通電、通路“三通”工程,包聯駐村工作隊理順了工作、聯通了百姓,好多難題也隨之迎刃而解。這是一道橋樑,通往精準脫貧的大門,也正帶著阿道亥村走向更加美好的遠方。

伊旗阿道亥村“換血”記!能不能重現“茶馬古道”的風采?我們有理由期待!

精準脫貧攻堅戰鏖戰正酣,我們的“戰果”不再限於某一個個體何時能脫貧,而是要考量脫貧對象不僅不會返貧,還要有能力、有心力致富,更要給鄉村一個重新健壯起來的基礎。目前,我們遇到的“陣勢”何等雷同,面對的“敵人”何曾相似,但還是有人找不到破陣之法。究其緣由,還是因為幫扶之力沒對上鄉村的“缺口”,不合群眾的“胃口”。雖說各村的困難有相同之處,但深層剖析卻各有“頑疾”,對症下藥方能藥到病除。

阿道亥村的特殊之處,正是包聯駐村工作隊的發力之源。工作隊利用幫扶單位的平臺力量,探索形成的“捆綁式”扶貧模式,旨在整合各種資源形成“良藥”,讓來自產業、健康、教育上的一攬子“痛點”得以祛除。雖說徹底拔起“病根兒”還需假以時日,但正在接受全面“換血”的阿道亥村,能不能重現“茶馬古道”的風采?我們有理由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