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好詩丨釜山行

每日好诗丨釜山行

6月15日

釜山行

旦溯我家河,來訪世厥初。

山柔秋日雨,柿紅野老居。

徘徊登崖道,隨眾亦步趨。

四象周遭拱,中隱路崎嶇。

或說合符地,或說軒轅閭。

泠泠古山泉,巖巖廢城墟。

有碑東向立,斑駁不可覷。

有廟廢已久,柱石未曾逋。

嶺頭風浩蕩,大野若浮觚。

北望蚩尤墓,血色灌天都。

雲奔雨師妾,石幻畫龍符。

剎時萬象作,湯湯震吾顱。

心悸忽歸來,眼底猶虛無。

光陰饒何物,宇宙一須臾。

河流已改道,世事多譭誣。

碑文久侵蝕,崖刻新毒荼。

萬古神聖事,幾片舊陶壺。

無語崖頭草,歲歲自榮枯。

詩人介紹

司雨客:做簡單的人,寫簡單的詩,過簡單的日子。

專家點評

《釜山行》,謂釜山之行。此詩敘述探訪釜山遇雨的經歷,抒發了滄海桑田的興亡之感。格調高古,氣象混茫,感慨深沉。全詩可分為四部分,前八句敘涉水登山,“或說”八句謂山中弔古,“嶺頭”八句寫山中遇雨,“心悸”以下十二句,抒發感慨。

落筆“旦溯我家河,來訪世厥初”,交待了人物、時間、地點,事件。旦,早晨;溯,逆流而上;厥,那個;初,起始,最原始的。大概是說,“我”在一個早晨,沿著“我家”(家鄉)的河流上溯,來探訪“世厥初”,即華夏文明的起源之地。文獻記載的釜山有多處,據詩中“或說合符地,或說軒轅閭”、“北望蚩尤墓”,以及殘碑、廢廟、柱石等釜山遺蹟來看,“我”所遊釜山,或即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的釜山。山上遺蹟眾多,有軒轅黃帝廟基址、圍牆基址、黃帝臺、黃帝泉、古井、古碑等。徐水區境內亦有瀑河、漕河、萍河等河流。此地傳說為黃帝“合符”之地。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與炎帝、蚩尤在涿鹿大戰,並取得勝利,於是“合符釜山,邑於涿鹿之阿”。 “釜山合符”標誌著華夏民族開始形成,“釜山”也因此被視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結尾“無語崖頭草,歲歲自榮枯”,餘音嫋嫋,令人動情。

詩中寫探訪釜山遇雨,謂“雲奔雨師妾,石幻畫龍符。剎時萬象作,湯湯震吾顱” ,景象奇幻詭異。接以“心悸忽歸來”的大段議論性抒情,有李白“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夢遊天姥吟留別》)之筆意。頃刻間雨散雲收,風雨似未曾有過,故曰“眼底猶虛無”。然一則以夢醒,一則似實指而已。“心悸”以下至結尾的感慨,正如“河流已改道,世事多譭誣”揭示的那樣,實兼自然與人事而言。“光陰饒何物,宇宙一須臾”,此即蘇軾“自其變者而觀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賦》)的感嘆。至於“萬古神聖事,幾片舊陶壺”,則重大釜山合符之事,雖攸關華夏文明起源,亦不過留下“幾片舊陶壺”而已。此外, “嶺頭風浩蕩,大野若浮觚”,寫風正起,“北望蚩尤墓,血色灌天都”,寫雨欲來,均時空糾合,真幻交織,境界闊大蒼茫,筆力雄健。

本詩語言以高古為主要特色,多處非註釋無以明白。“浮觚”似當作“浮瓠”,似用莊子“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之典。“天都”,神話中指天帝之所居,詩中指天空。“血色”指閃電撕扯天邊的烏雲時的色彩。至於“崖刻新毒荼”之“毒荼”,當為湊韻,大約欲用“荼毒”之意,指崖刻被人為毀損,亦屬勉強。類此之處,似當避免。

特邀點評:莫真寶

“每日好詩”點評專家名錄

陳先發、陳衛、曹宇翔、耿佔春、顧北、顧建平、洪燭、霍俊明、簡明、蔣浩、賈鑑、雷武鈴、冷霜、李少君、李建春、劉向東、梁曉明、盧輝、羅振亞、馬知遙、莫真寶、任毅、榮光啟、樹才、師力斌、譚五昌、唐翰存、田原、唐詩、吳投文、汪劍釗、王久辛、王士強、西渡、向以鮮、楊克、楊墅、楊四平、楊慶祥、餘怒、葉舟、臧棣、張德明、張定浩、張清華、周偉馳、周瓚等。

(以姓名拼音為序,排名不分先後)

欄目主持:孤城

每日好诗丨釜山行
每日好诗丨釜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