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古道上的最后一座凉亭——石门凉亭


湘桂古道上的最后一座凉亭——石门凉亭​ 石门凉亭现在是零陵古城西南湘桂古道上仅存的一座凉亭了,被风霜侵蚀得花白的石柱诉说着凉亭悠久的历史。

这座凉亭位于永州市零陵区梳子铺乡白竹塘村,凉亭旁立着的石碑清晰地记载了凉亭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距今已有175年历史,这座凉亭长达十米,所以也称石门长亭。虽然历史久远,但依旧风貌完整地屹立在岩石相恃的石门洞中。

过去人们出门赶路,靠的全是脚力,风餐露宿,故而凡是大路,驿道都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设计,供行人歇息乘凉。遮风避雨。零陵西南多石山,西南山区中凉亭故而就地取材,以石柱代墙,石门长亭两排共八根石柱,石柱上,中,下部分凿一石榫,用方木串连起来,上部全为木制结构,木榫卯相连接,四排人字梁,中梁均架在四排石柱上,重檐挑角,分两边倒水。早先长亭中间布置成八卦图样式,民国19年重修后给拆除了,现在所见的长亭是民国重修后的式样了。这次重修由白竹塘蒋姓族人牵头,地方乡绅,百姓捐资,凉亭旁“重修石门凉亭碑”上刻有捐资人姓名,钱两,他们的功德值得后人敬仰。

凉亭上手边悬崖壁上曾供奉一尊吕洞宾坐像。下手边建一土地庙,庙里供奉着土地神像。相传,早先石门洞口有一座巨大的石山拦住去路,当地百姓出入都要翻过这座石山,很是不便,八仙中的吕洞宾一日云游至此,只见峒内桃红柳绿,鸡鸣犬吠,男耕女织,好一处世外桃源,村中那天刚好有位宅心仁厚的大户人家正在给孩子摆满月洒,鞭炮齐鸣,门庭若市好不热闹,吕氏大仙化做乞丐模样混入道贺的宾客队伍中,主人来者是客,叫花子也不嫌弃,一律招呼入席,酒足饭饱之后,大仙有感这户人家的善心,问他有什么愿望,主人说门前石山拦住去路,要是有个东西相通的洞门就好了,乞丐听了点了点头,然后作揖告辞而出。只见叫花子来到山前,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家仙土地便现出原形,只见那叫花子在土地神耳边说了句什么,土地心领神会,当即施法,只见“砰”地一声,石山左右分开,中间让出了五六米宽的洞门,叫花子也随即现出仙风道骨的吕氏大仙原形,腾云驾雾而去,众宾见状大惊,纷纷跪下叩谢。后人为纪念之,特在石门口长亭旁悬岸上凿有石台,石台上供俸着吕洞宾坐像,可惜文化大革命时被被人砸毁,如今只剩下石台残存了,土地庙中的土地神像也给砸了。


湘桂古道上的最后一座凉亭——石门凉亭

从石门口经过的这条古石板路,翻过大山福向东北经高林桥直达永州府,向西南经东湘桥直达全州,也是一条湘桂古道,过去往来湖广的客商来来住住,十分繁华。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这首脍炙人口的曲子道出了古时行路之人路途上的艰难与辛苦。当一路跋涉到突然间发现眼前出现这么一座像家一样的长亭,心里应该是多么地愉悦,走进长亭,迫不及待地坐在凉亭内两排光溜溜的厚厚长凳上,放下肩上的行李,靠在木栏上,打个盹,休息片刻,释放满身的疲惫。
如今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322公路的贯通,这条古道上已很少见到肩挑手扛的身影了,近几年随着农村人往城市迁移,石门洞府也只有一些年迈老人与斑驳古道做伴了,

难离故土,因为在他们心里珍藏的东西太多太多。

“人生最是离别苦,长亭短亭相思泪。” 凉亭演绎多少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是多少在外漂泊异乡的游子的记忆。一位远在台湾的老兵,在与家乡取得联系后,第一个要求就是叫家人拍一张石门长亭的照片给寄过去,信中他提到,当兵走的那天,他清晰地记得慈祥的母亲一直将他送到长亭外,目送了儿子沿着那条青石板路一步一步远去,直到背影消失在视线中,也久久不愿回去。

如今,从石门洞口通往村里的青石板路被水泥路所取代,但长亭还在,石碑还在,古井还在,小溪长流,每当夕阳西下,落霞与长亭相伴,青石辉映,长亭隆起的脊梁,微翘的八角,加上山中晚雾生起,薄雾轻纱,好一幅人间美景!
现代交通日新月异,古道已经淡出了人们视线,凉亭也随之被历史遗忘。但作为古道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凉亭期待我们后人保护,石门凉亭,零陵西南山区唯一现存的一座历史古长亭期待保护。
湘桂古道上的最后一座凉亭——石门凉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