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夜讀|無緣伴君到白頭

文 | 煙雨客

每次讀到沈復的浮生六記,都不免悵然良久。煙塵過往,歷歷在目,恍若前世今生,無非如是而已。讀過他們的愛情,似乎這世間可能的一切美好,都在其中了。

煙雨夜讀|無緣伴君到白頭

說是浮生六記,其實不過是四記,後面兩記顯是偽作,不讀可也。最用情的文字,就在第一篇閨房記樂中了。

為何要把閨房記樂放在第一,首先是他和芸娘感情好,伉儷情深,惜哉中途失偶,內心之傷痛,遠非文字可描述。其次,仿效詩經之關雎,夫婦之意存焉。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這世間的一切,功名利祿,王權富貴,在愛情面前,均無足輕重。

煙雨夜讀|無緣伴君到白頭

他願意把心愛的芸娘放在第一卷,如此,任歲月流逝,這一頁依然不會散佚。

沈復是幸運的。有評價說,這位清代文學家,一生沒做官,更不會掙錢,以世俗眼光看,他是個沒多大出息的男人,然而,他這一生最“出息”的,是娶了天下第一可愛的女人為妻。“第一可愛的女人”是林語堂先生的說法,林語堂還說:“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間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為妻,真是三生有幸。”

煙雨夜讀|無緣伴君到白頭

三生有幸的沈復,其實是一見鍾情,為芸孃的才華傾倒。四歲失父、家庭貧寒的芸娘,小小年紀就以做針線活養家餬口,供弟弟讀書,而她自己,竟以白居易的《琵琶行》做啟蒙教材,學會了認字、作詩。當時,沈復十三歲時,去舅舅家,看到她寫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嘆其才思雋永,瞬間就愛上了她,對母親說:“我非姐姐不娶。”

於是,這一生縱使顛沛流離,始終彼此陪伴,直到死亡將他們分開。

沈復最窮困的時候在冬天連棉衣都穿不上,他除了教書作畫,寫些沒用的文字,除了那些於生計亳無裨益的小情趣,似乎別無所長。然而芸娘懂他,從來不嫌棄三白沒出息,也不逼他上進。

芸娘是最懂他的女人,她愛他,願意成全他的一切,願意陪著他風雨輾轉,願意跟著他過哪怕是最清苦的歲月,一切艱難,她甘之若飴,因為是在他的身邊。

煙雨夜讀|無緣伴君到白頭

他與芸娘寄住在友人魯半舫家的蕭爽樓時,經常和朋友舉辦“文學沙龍”,品茶飲酒作詩,並且與友人約定了四忌四取”,忌“談官宦升遷,公廨時事,八股時文,看牌擲色”;如如果有誰違反,必罰酒五斤。“四取”是取“慷慨豪爽、風流蘊藉、落拓不羈、澄靜緘默”。

芸娘則拔釵沽酒,不動聲色地備茶酒供客,默默做好後勤保障,看到他們快樂,心中就自歡喜。

遣悲懷三首其一

元稹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這位嫁給元稹的大家閨秀,自從到了元稹家裡,生活一落千丈,可她一樣願意為她拔金釵,換美酒。因為這個男人,值得她如此付出。

煙雨夜讀|無緣伴君到白頭

芸娘和她一樣,在最艱苦的時候,依然有著無以倫比的快樂。

沈復生平除了詩詞創作之外,最大的樂事莫過於和妻子紅粉結伴,享受縱論古今、品月評花的浪漫生活。他倆常常去一對種菜的老夫婦那裡,醉心菜園耕種,樂此不疲。書香門第出身的陳芸十分喜愛恬淡的田園生活,曾高興地表示,將來老了就與丈夫在此處購買十畝耕地,栽瓜種豆,夫畫妻繡,盡情享受田園生活的雅趣。

煙雨江南,詩酒田園,這不就是他們一生的嚮往嗎?如此簡單,又如此美好,又恍若幻夢。

煙雨夜讀|無緣伴君到白頭

可惜的是,陳芸先去,恩愛夫妻最終未能白頭偕老,這是沈復生平最大的憾事。他曾說夫妻不要過於恩愛,但這不是他的真心話,陳芸的死,讓他沉痛至極,後來沈復於悲痛中遠走四川,從此去向成謎,不知所終。

最愛的女人不在了,沈復的世界也被顛覆了,一切於他來說再無歡樂。的確,對沈復來說,這次相逢,便是永遠。

對芸娘來說,認定了你,便是一生。這是命運賜予他們最好的禮物。這顆心會永遠追隨他,無論海角還是天涯。永遠愛他,直到呼吸化為空氣。

煙雨夜讀|無緣伴君到白頭

生而為人,難免有時會悲觀,在這個涼薄的世上,一個人的溫暖,終究會消散如煙,唯有兩顆心的依偎,有著永恆的亮色。

讓我們不感寂寥,不怕涼薄,不畏將來的,只有愛。

沈復和芸娘,儘管上天給予他們的時間不多,卻讓中國文學史增添了無限亮色。愛情,永遠在淺斟低唱,他們,也從未走遠……

煙雨夜讀|無緣伴君到白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