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藝團隊:細節有嘗試和探索 希望決賽發揮實力

絕藝團隊:細節有嘗試和探索 希望決賽發揮實力

2018騰訊世界人工智能圍棋大賽預賽6月24日在北京達美藝術中心落幕,經過7輪鏖戰,8支AI成功晉級複賽,將在7月初進行循環賽。絕藝唯一全勝,團隊代表表示,此次參賽版本架構與AlphaGoZero論文架構相似,細節有自己的嘗試和探索,希望在複賽和決賽繼續發揮出自己實力。

本次大賽還要請了常昊九段、華學明七段、彭荃七段等眾多職業棋手現場講解,與AI作者們一同欣賞精彩比賽。孔令文七段與陳一鳴三段在第4輪時介紹,DeepZenGo隱退之後,這次來參賽的3個日本AI基本上都有職業棋力。加藤英樹老先生是代替Aya的作者來參賽,其他作者完全不懂圍棋,但能開發出優秀AI。陳一鳴三段笑說,AI沒出現的時候,我覺得世上沒人能讓我3子,現在AI圍棋一直在進步,我覺得讓我4子我也贏不了。

孔傑九段與陳盈初段講解第6輪。陳盈以為LeelaZero會打入右路戰鬥。孔傑:沒想到LeelaZero判斷很準,穩守勝果擊敗星陣。最終輪elfOpenGo對陣AQ,孔傑認為elfOpenGo可能在中腹戰鬥出現誤算,結果慘遭AQ屠龍。不過在大優或劣勢下,AI的招法愈發讓人看不懂了。

11支參賽團隊中,兩支中國新軍北極光和章魚圍棋首次參賽表現出色成功晉級八強。北極光(Aurora)來自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實驗室。作者認為圍棋AI在商業運用可能主要在於教學方面,自己小時候學棋就深有體會,沒什麼機會和高手對局,AI能在圍棋教學和訓練方面發揮作用。這次辦賽非常專業,各方面服務都很到位,能來參賽很榮幸。我們團隊從事了很長時間研發,知道對手都是領域內的大拿,希望能和他們交流學習,和高手進行精彩對局,來參賽本身就很知足了。

章魚圍棋領隊、智多多機器人教育熊東淋介紹說,章魚這個名字源自八隻手瘋狂敲鍵盤的想法,公司主業是少兒的機器人教育學習領域,AlphaGoZero論文公佈後,和袁老師進行了圍棋AI合作。作者袁老師表示,因不希望過多受AI時代棋譜影響,決定混入30%兩年前的人類棋譜,得到滿意效果。章魚圍棋的棋風更像人一樣,下出的棋看得懂,受到一些棋手歡迎。章魚圍棋也是開源項目,賽後計劃將參賽版本開源。章魚圍棋代表在賽後採訪時表示,初中時學過一段圍棋,還是在紙上用筆來下棋。直到2016年AlphaGo橫空出世,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愛好。另外,感謝所有開源的圍棋AI,從AlphaGo論文、LeelaZero到elfOpenGo,沒有他們,我們小公司很難做出圍棋AI來,也感謝騰訊提供這麼好的平臺。希望所有圍棋AI公司能繼續開放,讓大家獲得更大進步。這次比賽最想遇到的對手是絕藝和elfOpenGo,他們相對實力更強,結果我們都輸了。下圍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交流大於結果。我們是第一次參賽,今後會繼續迭代,進行更好交流。

絕藝代表:得益於AlphaGoZero論文公佈,大部分AI實力都有大幅提升,絕藝參賽版本也參考了此論文,整體架構相似,細節有自己嘗試和探索。這次和以往絕藝參加的比賽最大區別是賽制,這次時間更長,可以給選手更多機會留下更多精彩棋譜。絕藝在預賽發揮還不錯,後面還有複賽和決賽,希望能繼續保持,發揮出自己實力。

星陣代表金涬博士:AI圍棋水平普遍高於人類,星陣做AI希望回饋人類,助力圍棋研究探索,目前有和圍棋道場合作,幫助他們分析棋譜、研究定式等等。

AQ作者山口祐表示,是從個人興趣愛好方面出發來開發的,目前還沒有商業化目標,本身也開源了,希望全世界圍棋愛好者都可以自由的和高水平AI對弈並進步。個人力量畢竟有限,但希望無論誰都可以用上這個軟件,享受圍棋。

baduki作者表示,自己主要專攻物理學,希望將AI技術和物理學、生物學相結合,為韓國棋手提供更好的AI陪練。賽前目標是8強,但看到對手都非常厲害已超過職業棋力,自己很吃驚,能進8強很不容易也很榮幸,我們是來自韓國研究機構而並非公司。

elfOpenGo此前曾與申真諝、金志錫、朴永訓、崔哲瀚進行20局不限時較量並取得全勝。不過作者田淵棟博士透露,開源後不會為elfOpenGo花太多力氣,並不期望獲得很高名次,而是希望推廣Facebook的elf通用強化學習訓練平臺。此次田博士提供了一版elfOpenGo,並委託騰訊人員代為操作。

來自比利時GCP研發的LeelaZero堅持開源眾籌方式,打造出全民參與的養成類圍棋AI,首輪逆轉擊敗AQ,併力克elfOpenGo。LeelaZero代表章琦博士介紹自己業餘5段很喜歡下棋,圍棋AI的到來一開始讓人震驚。不過很多AI作者並不懂圍棋,這讓我思索圍棋天花板具體在哪裡。藤澤秀行老師曾說,棋道一百我只知七。大家都以為是他謙虛,但AI的出現,讓人感覺似乎7%都達不到。AI讓很多定式都變成壞棋。我們不斷提高AI,感覺圍棋的天花板似乎仍夠不到,讓我們感覺AI也在不斷進化,新版本自己也可能推翻舊版本。哪怕這只是過渡階段,我們也不得不承認AI的權威性,我們只有降低姿態去向AI學習。

(李新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