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一座因鐵路而生的城市

四平,一座因鐵路而生,因鐵路而興的城市,伴隨鐵路的更迭變遷,四平一路發展壯大,譜寫了不同凡響的壯麗史詩。

四平是一座因鐵路而興起的年輕城市,四平站是全國十八大編組站之一,瀋陽鐵路局直屬一等站。每天,四平火車站南來北往、東出西進的客貨列車川流不息,呈現出一片繁忙的景象。然而在100年前,它還只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四等小站。如今,四平作為東北亞區域中心節點城市、吉林省轄地級市,熙熙攘攘的人群,繁華喧囂的商業街市,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編織成一部現代城市的交響樂。

1900年,沙俄在四平修建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火車站,命名為四平街站,這是四平名稱的起源。當時的四平僅有火車站前的一條轆轤把街,是四平首條具有商業意義的街道。四平站當時為四等小站,站內僅有站線3條,貨物線1條。火車的到來,使四平開始了由農村向城市發展的演進過程。從此,這片土地結束了遊牧與農耕的交替循環,開始了一座現代化城市的興起。

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得長春至大連鐵路管理和經營權。1936年,四梅鐵路建成通車,隨著鐵路呈四通八達之勢,四平逐漸成為農產品集散的主要城市和東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

1948年3月13日,四平徹底解放。從此,四平站這一重要交通樞紐,回到了人民手中,開始了它的新的歷史。

四平解放後,齊齊哈爾鐵路局派人接收了四平鐵路。當時正值遼瀋戰役,長春、瀋陽尚未解放,敵機經常來此轟炸。為支援遼瀋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鐵縱三支隊”和四平鐵路工人組成了鐵路搶險隊,不畏艱險,晝夜搶修。先後修復了東至梅河口,西至三江口的線路。車站員工一邊組織運輸生產,一邊搶修站舍重建家園。當時工作條件極其艱苦,車站主樓炸剩角落被當作站長室、總務室,售票處設在站前偽滿運輸公司的破樓內,旅客候車在站前廣場。為避免敵機轟炸,夜裡組織行車工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四平站初步醫治了戰爭創傷,併為支援遼瀋戰役作出了一定貢獻。

四平站經歷了沙俄、滿鐵、國民黨統治和解放戰爭的炮火洗禮,歷經四次站舍改建,迄今可謂滄桑百年了。

如今,四平站站線79條,客場為3站臺10線,客流實現上進下出。車站日均接發列車330列,編解列車80多列。客貨向北通向長春、哈爾濱和黑龍江大部分城市,向南通向瀋陽、大連、北京和國內大部分城市,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十分便捷。

2012年,世界高寒地區第一條高速鐵路哈大鐵路正式通車,四平東站建成運營,歷經了蒸汽機車時代,內燃機車、電器化機車時代,四平正式進入了高鐵時代。哈大高鐵的運營通車,實現了東北三省城市之間的同城化和公交化,它使四平與沿海城市拉近了距離,未來四平到白山高鐵建成後,四平的交通優勢地位將更加明顯,必將助力四平經濟向前發展,引領四平人民群眾創造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