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爸爸媽媽,請和我好好說話!

武志紅老師在他的《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

“親人間的理解之所以很難,關鍵原因在於,我們習慣從自己的座標體系出發,去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完全忘了,對方也有一個現象場,有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座標體系。”

而我們中國人一向有從眾的習慣,以至於很多父母的不好好說話也成了理所當然,甚至有些人說,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習慣就好。

秉承了這種邏輯,子女的尊嚴、地位、感受都不再重要,都可以讓位給這樣陳舊的觀念和習慣。

就算不接納這樣的方式,也不能反抗和拒絕,否則不孝順的“大帽”將會扣下來。

孩子:爸爸媽媽,請和我好好說話!

梁實秋說:“溝是死的,人是活的!代溝需要溝通,不能像希臘神話中的亞力山大以利劍砍難解之繩結那樣容易的一刀兩斷,因為人終歸是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對話與表達往往也是因人而異的,同一種話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讓孩子做事,父母最好要用正面的語言,而不是用帶有負面的語言,兩種方式最終的結果和過程都將是不同的。

比如:與其說“我要你罰寫一百遍‘我不會再把書撕壞’。”

不如說:“破壞書本是不好的行為,去拿你的透明膠,我和你一起把書粘好。”

因為,孩子也和成人一樣,不希望老是被否定、被指責。

而我們的傳統的教育思維習慣,很容易使我們一不小心就說出負面的語言。

孩子:爸爸媽媽,請和我好好說話!

那麼怎麼避免在孩子面前說錯話呢?

首先,如果你渴望理解對方,就必須學會放下你的座標體系,嘗試著融入對方的座標體系,因為這是抵達理解端的唯一途徑。

羅素曾說: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慈善的價值在於它比任何別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

如果家長從不站在孩子角度考慮,而是一味按成人的思路,這樣是沒法與孩子好好說話的,結果會怎麼樣?

結果就是孩子會離你越來越遠,孩子會覺得家對於他而言是個“可怕”的地方,沒有人寵愛他,沒有人聽他說話沒有人理解他。

當我們總是直接了當的跟孩子說結果,卻從不跟他講道理,讓他慢慢接受。孩子就會在這樣的教育中逐漸失去自信,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膽怯。

其實,這時蹲下身來,與孩子好好溝通,輕聲細語比高聲咆哮的效果強一百倍,試著與孩子做朋友,互相談心、聊天、互動,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信,成長也越來越快。

清代教育家顏元曾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適時的誇獎帶來的效果遠超出你的想象,信任跟讚美本就是孩子所需要的,對待孩子要有耐心,多給孩子積極的暗示跟鼓勵,孩子的表現也會越來越出色。

孩子:爸爸媽媽,請和我好好說話!

都說父母與子女,血脈相連外,也是緣分一場。

其實我們與孩子的緣份是如此美好,他小時依偎在你懷中的日子會隨他的成長離你越來越遠,跟孩子好好說話的時光,其實也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多。

因為孩子總要長大,總要飛翔,總有屬於他自己的人生。

終究,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任何“不聽話”、“犯錯”,都讓我們用耐心、溫和的方式去對待吧!

久了,慢慢的它就會成為我們的習慣,慢慢的它會融入到我們和孩子的關係中,形成和諧愉快的氛圍,我們和孩子都將改變,變得比以往更加有愛。

是啊!沒有人不會生氣,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但一定不要使之成為習慣和常態,因為它有改變一個人的驚人力量,是迅速的是徹底的,所以請所有的家長們一定要重視。

最後,也希望所有的家長能懂得這些,因為這才是成長,是我們的,也是孩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