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间谍之父罗青长,周总理临终嘱托之人

罗青长(1918年9月-2014年4月15日),四川苍溪人,被誉为“秘密战线上的传奇人物”,他有着三过雪山草地的传奇经历,他曾经打入国民党胡宗南部从事地下活动,他是当年中央清查潘汉年历史问题的执行者,他是周总理临终前召见的最后一人。1932年秘密参加共青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参加长征,在红军政治部门从事联络工作;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军总政治部干事;1937—1938年,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社会部情报训练班,任林伯渠机要秘书;1941年调回延安,解放战争期间担任情报机要工作;建国后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分管外交、情报、对台工作;还曾任中央军委联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调查部副部长、部长,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等职。2014年4月15日,罗青长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

红色间谍之父罗青长,周总理临终嘱托之人

办事牢记三句话

从1938年开始,罗青长在西安参加秘密情报工作并兼任党支部书记,以中尉书记员的身份打入胡宗南部队,从事地下活动,负责联络我党在西安的有关情报关系,为关键时刻我党掌握胡宗南部队动向,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央社会部的枣园训练班,罗青长第一次受到严格的情报保卫训练。4个月的学习给他的情报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当时的社会部副部长陈刚的三句话他一直牢记在心:“不该知的即不求知,不该说的即不说,不该交往的即不交往。”

从枣园训练班毕业后,罗青长就被派往西安,从地上转入地下,公开身份是杨虎城三十八军中尉书记员,随后还担任了国民党三青团西京分团的办事员。

在敌后工作充满惊险,随时随地都面临着生死考验。罗援听父亲跟他讲过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当时他们西安情报组织的机密文件,都保存在一个保密文件箱里,寄存在一个地下党员家里。后来,这个地下党员思想发生了动摇,说保密箱放在他们家里,将会给全家带来杀身之祸,催促罗青长尽快把保密箱取走。

危险迫在眉睫,一旦保密箱落入敌手,不但罗青长身份暴露、有生命危险,也会给地下组织造成巨大危害。在请示了上级之后,罗青长决定冒险取回保密箱。

罗青长拿到保密箱之后,赶到预定的接头地点,等着和另一名地下党员交接。可等了半天,那名联络员也没有来。这时西安全城开始戒严,国民党部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甚至连小学生背着的书包他们都要搜查。

罗青长决定利用自己穿着的一身国民党军官制服强行闯关。于是他叫来一辆黄包车,把装有机密文件的保密箱压在座位底下开始闯关。多亏了那一身国民党军官制服,沿途的哨卡并没有过多地阻拦和盘查,他一步步接近了目的地。

在经过八路军办事处门口的时候,罗青长一个箭步跳下来,拎着保密箱就跑了进去,终于化险为夷。

后来,这个保密箱作为历史见证,由罗青长捐赠给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展览馆。

红色间谍之父罗青长,周总理临终嘱托之人

情报部门显身手

1941年,罗青长结束了在西安的潜伏,回到离别三年的延安,进入社会部的核心部门。他先是担任社会部副部长李克农的秘书,随后进入了社会部一室工作。1946年,国共内战硝烟再起,中央社会部的工作也更加艰巨,情报工作更是成为重中之重。

罗青长博闻强记、勤于思考,由他撰写的关于三青团的报告,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同时,他还是有名的活档案,每天向毛泽东、周恩来提供国民党部队的调动情报,对国民党师以上军官了如指掌,对我党各情报系统和主要情报关系如数家珍。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罗青长随行,负责情报保障。毛泽东对我党的情报工作甚是赞许,说,“我们每天都有得用的情报”,“以后要发勋章首先应该发给这些无名英雄”。

1947年3月18日晚上,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枪炮声已经清晰可辨,直到此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率领的中央纵队才从容告别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历程。29岁的罗青长,也是中央纵队的成员之一。

当时胡宗南的部队有20万人,而毛泽东带领的中央纵队只有800人,其中400人是警卫部队,400人是其他工作人员。这支不足千人的队伍,面临着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堵和追击,最终化险为夷,其中情报部门的贡献功不可没。毛泽东和周恩来曾说过,我们在陕北,天天都有得用的情报,胡宗南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当时毛主席给自己化名叫李得胜,周恩来给自己化名叫胡必成。“这就是我们的领导人,一个叫得胜,一个叫必成,寓意我们的革命必定成功。”罗援说,“这既是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的表现,也是对情报工作有着充分的信心。”

徐向前元帅曾经评价,罗青长“是我党情报侦察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罗青长参与了侦破蒋帮特务阴谋刺杀刘少奇主席的“湘江案”、参加破获国民党特务企图谋害周恩来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罗青长见证了隐蔽战线的辉煌与成就,也亲历了情报部门的发展壮大。

红色间谍之父罗青长,周总理临终嘱托之人

总理嘱托系半生

自从进入隐蔽战线,罗青长就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1952年起担任中央对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后,他又长期在周总理的领导下负责对台工作。

多年追随周恩来的经历,让罗青长受益匪浅。在罗援看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甚至为人处世,父亲都受到周恩来的巨大影响。

“为了台湾问题,总理用颤巍巍的手连写四个‘托’字,一方面表明了总理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我父亲的高度信任。”罗援回忆说。

1975年12月20日早晨,病危中的周恩来提出要见罗青长,当工作人员请示到政治局时,“四人帮”还没起床,迟迟没有答复。邓小平听到这一消息,急了,“这个时候了,总理要见谁,就见谁,不用请示!”

听到这里,罗青长再也忍不住,背过脸去,泪如雨下。

罗青长守候在周总理的病房旁,一直等到下午1点多钟,周总理才苏醒过来,但神志已不十分清楚。罗青长只好依依不舍地向自己崇敬的老首长告别,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成了终生的诀别。罗青长也成了总理弥留之际最后召见的人。

总理逝世后,罗青长担任了周恩来治丧办公室副主任,他强忍着悲伤,送总理走完最后一程,按照总理的遗愿,他和总理的两位卫士将总理的骨灰撒进江河湖海。

“对于总理的嘱托,父亲一直铭记在心,始终心系台湾。”罗援说。

终为潘汉年平反

上世纪90年代,罗青长开始梳理自己的革命经历。罗援说,父亲虽然已经是耄耋老人,但是对于往昔的人与事仍然记忆清晰。他在回忆时还会经常提起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情报“前三杰”——李克农、钱壮飞、胡底,情报“后三杰”——熊向晖、陈忠经、申健以及谢士炎等“北平五烈士”。

“父亲非常清楚,他们为中共情报系统作出的贡献非同寻常,情报工作性质特殊,有些人不但遭到误解,甚至遭受冤屈,他在痛心之余,也尽自己的一切可能去为他们奔走。”罗援说,“为了给潘汉年平反,父亲可以说是呕心沥血。”

抗战时期,潘汉年一直在华东做情报工作,成绩卓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迫不得已与南京伪政府的头面人物汪精卫有过一次会面。然而也就是这一发生在抗战之中的偶然事件,却让潘汉年在1955年陷入了一场冤假错案之中。

按照周总理要求,由李克农牵头,时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副主任的罗青长担任组长,与其他两名同志组成三人调查小组。他们花了3个月时间,按年月排列,认真调查了潘汉年当时与中央的有关文电,整理出一份详细的审查材料,建议中央进一步审查核实,并提出有力的五大反证: 一是中央一再有关于打入敌伪组织,利用汉奸、叛徒、特务进行情报工作的指示; 二是潘汉年进行的情报工作都有正式报告; 三是潘汉年提供了很多决策性情报,得到中央的好评; 四是组织机密一直未被泄露,直到上海解放; 五是潘汉年所属的重要关系,当时还正在起着绝密的现实作用。

然而,在当时“左”风越来越盛的历史条件下,这份报告没有得到重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很多人提出潘汉年的问题应该重新审查。罗青长也就到处奔走,为潘汉年的平反进行呼吁。这时,陈云同志登高一呼,“潘汉年案不翻我死不瞑目”。罗青长的工作因此更加得力,所以经过方方面面的工作,潘汉年终于得以平反昭雪。

1995年3月,罗青长发表了《潘汉年冤案的历史教训》一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客观回顾了案件始末。

红色间谍之父罗青长,周总理临终嘱托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