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獨角獸為什麼要去香港IPO?

騰訊財經特約 張鵬,吉林大學法學學士、清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港股市場正在迎來內地獨角獸企業上市潮。除了小米宣佈7月初將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美團點評也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之外,鬥魚、騰訊音樂、映客、獵聘、創夢天地、同程藝龍等一大批獨角獸企業正在紛至沓來。為什麼內地的獨角獸企業選擇去香港IPO?是因為這些獨角獸本身足夠性感,而A股短期指望不上,美股太遠且有時差,港股則是介於兩者之間剛剛好。

不難看出,這裡涉及到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新經濟獨角獸企業本身的質地,二是資本市場IPO的比較優勢。儘管獨角獸企業在基本面上尚有瑕疵,一般融資需求也比較大,但因為非傳統行業,所作業務不平庸有特色,想象空間比較大,在資本市場屬於比較稀缺、有人願意買單的品種。可以說,哪裡的資本市場更容易到達、更有人願意買單,這些急需融資的新經濟獨角獸就會去哪裡IPO。從BAT的成功發展路徑來看,新經濟獨角獸企業“抄作業”去海外IPO是必然選擇。

比較而言,港股市場的相對優勢和吸引力最高。首先,港股市場是全球範圍內的成熟資本市場之一,IPO非常市場化,資金進出也非常自由,擬上市公司在港股IPO不需要排隊,定價也是不受干預的市場定價,也沒有融資數量的限制,加上近年港股走牛在全球範圍都很亮眼,獨角獸企業有可能進一步獲得估值溢價。相比之下,A股IPO問題就比較多,不僅仍是審核制,而且需要排隊,定價也不是特別市場化。港股與同樣是發達市場的美股相比,港股與內地地緣相近,沒有時差。對於中國本土的獨角獸企業來說,港股無論是IPO還是二級交易具有美股無法比擬的天然優勢。

其次,港交所對獨角獸企業的政策友好度不斷提升,經歷了一個華麗轉身的質變過程。早年,港交所對同股不同權的獨角獸企業IPO要求較為嚴苛,“寧可錯過也不要做錯”,以致於錯過了阿里這樣的獨角獸巨無霸。剛開始錯過了似乎也沒什麼,港交所逐漸發現全球交易所之間爭奪優質上市資源方面的競爭日益白熱化,不僅面對內地滬深交易所的直接競爭,更面對著全球範圍其他成熟資本市場的競爭。如果他們繼續墨守成規,本已有限的優質上市資源只會跑到美國、新加坡、東京上市,長期來看則會危及港股市場在亞洲乃至全球資本市場的競爭力。好在,面對內地不斷湧現的新經濟獨角獸企業,港交所管理層又好又快地實施了制度改革,終於向它們敞開了懷抱。

再次,滬港深三地互聯互通之後,港股市場成為內地資金和海外資金的匯聚之地,新經濟獨角獸企業在港股IPO之後有機會納入成為港股通標的,不僅有可能受到海外資金的青睞,也有機會成為內地資金的追逐目標。相較之下,這比獲得發行CDR(中國存託憑證)的機會容易得多。

總之,新經濟獨角獸企業不管在哪裡IPO都只是開始,最終能發展成為BAT的獨角獸贏家必然是極少數,只有立足於當前和長期盈利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護城河”,才能將資本市場的制度優勢發揮到極致。如果不能持續專注做不到這一點,也勢必會體會到資本市場的嚴厲和無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