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人生結伴者?

如何選擇人生結伴者?

生意場上需要「合夥人」,而我們的人生更需要結伴者。

如何選擇人生結伴者?

這些結伴者或許是你身邊的好友二三,或許是理解你的親人,抑或是在你落難時給予一臂之力的陌生人。我們稱之為結伴者,正是在於他不侷限於伴侶與朋友。

結伴者有時候可能只是陪伴了我們很短的一段路,還未到達朋友的關係。有的時候,彼此的默契和所受的恩惠又遠遠高於一般意義的朋友。

這是一場熟悉與陌生之間的博弈。

我們選擇結伴者,同時,我們也被人選擇。正如我們需要人搭夥過日子,我們選擇的另一半剛好也有這種需要。生活有的時候就是一種由互相需要構成的關係網,而選擇結伴者就是尋求彼此精神上的溝通與理解。

那麼,我們要如何選擇結伴者?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論語》裡有一段話: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貢問孔子,被全鄉的人喜歡,如何?孔子不認同。子貢又問,那被全鄉的人厭惡呢?孔子依然不認同,孔子說,最好是被鄉里的好人喜歡,被鄉里的惡人厭惡。

但如何區分誰是善人誰是惡人呢?

壞人的臉上不會寫「壞人」兩個字,我們也知道要與善為伍。每當我們從己身出發,向外看的時候,我們是將自己與別人分成了截然對立的雙方。

正如薩特所說的:「他人即是地獄。」我們總是先將自己預先設定為好人,不管我們是不是犯過錯,不管我們是不是別人眼中的壞人,反正我們必須是好人。好人是一種自我的肯定。這種好與壞很多時候是自己心中的界定。

拋開世俗層面的最基本的善惡標準,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善惡,可以區分為合我們的意與不合我們的意。而我們認識一個人,很多時候只能從他的一個或者某幾個維度去認識與瞭解。如果這個維度剛好與我們自己想要的相契合,那麼這個人就有可能成為我們的結伴者。

這種不同的維度,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不同面。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在有意無意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結伴者。

上學的時候,有的人學習成績不好,但是他很有趣,相比於高傲的好學習者,有趣的人會成為我們的結伴者。再如,一個人投資失敗,但是心態極佳,在思想上可以與之高談闊論、與之坐而論道,因為我們不是他的生意場上的合夥人,就避開了與之利益相爭的那個維度,成為很好的結伴者。

啟迪多元思維

佛說,一切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

所以,按因緣說,我們任何人的相聚都是各種條件的相互促成,任何的分別也是如此。

而在這其中,許多的因緣條件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緣來不受,強拒則會生出無端之恨。緣盡不散,再堅持就是消耗彼此。

我們在利益的維度看到恨,我們選擇離開一個人,也許這個人是曾經的結伴者。但如果已成恨,就是緣盡,目不相見,也許才能平復內心的糾結。

我們在心花開放的時候看到了彼此吸引中的愛,不用猶豫,被欣賞就需要去靠近。這是緣聚,不強拒,不逆心,找到適合的此段路程的結伴者。

如何選擇人生結伴者?

正心正舉

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吸引什麼樣的人喜歡我們,一切終歸於己心。只有自己是專業的,才能吸引同樣專業的人。只有自己是溫暖的,就會發現身邊並不缺乏愛與溫暖。

吸引同樣的人同時要求我們要成為那些我們渴望的人,而這本身一種主動選擇權與對自我高要求的表現。

楊絳曾說過:「我素來喜愛品性勤懇踏實恭良溫厚的人,若在品性之上兼能才學淵博術業專攻,這樣的人,一旦遇上,我定要討來做朋友,做不得也要多親近。」

「做不得也要靠近」這就是一種不執拗的豁達,我們總是將喜歡別人當作別人應當喜歡我們的原因,而一旦將內心的意志強加於人,就失去了我們可貴的「誠」,「誠」是一種對他人的成全,也是一種對自己的寬容。

待人以誠,才能吸引同樣真誠的人靠近自己。我們希望對方既專業又有人情味,因為我們渴望生存於一個有序而溫暖的環境之中。

而在複雜社會中,我們要面對不同人的不同面,也許曾經的陌生人某一天就會陪你走過人生重要的一段路。也許是你們一起完成的一個合作項目,也許是對抗同一個壓力來源,也許經歷了同樣的人生之痛,相同的境遇催生相似的情感,這是一種現代的革命情誼。

撥迷見智

米蘭·昆德拉說過:「人希望有一個世界,其中的善與惡涇渭分明,因為人心裡有一個天生不可馴服的慾望,在理解之前進行判斷。」

開啟自在之門

《莊子·秋水篇》中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我們並不是想因此模糊是非觀念,因為大是大非的評判是上帝的事。而對於小我們,只想在自己的情感領域中,在短暫人生中儘量地做到合己意,因為在這件事上並沒有真正的是非對錯之分。

同樣,在選擇結伴者時,最重要的也不是是非對錯,而是合己之意,緣起而聚,緣盡而散,才能在不強扭、不偏執中順己心,才能開啟自己的美好生活。

Q:如何選擇人生結伴者?

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下期預告

1、為什麼別人都過得比我好?

2、為什麼你學了很多知識,卻依然過不好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