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放:科研界有「江湖」,是對科學精神的跑偏

當前,科研領域存在著一些帶有江湖氣的“圈子”,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也足以引起我們警惕。“佔山為王,培植勢力,為爭奪資源,各山頭之間時不時還得火拼。”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抒這樣描述科研“圈子”。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高抒認為,學術圈裡不應有“江湖”,科學探索同利益、恩怨等人為因素沾不上邊。(6月21日《科技日報》)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科研界中,還是有更多的人在努力鑽研、不辱使命,為國家的科研事業默默奉獻著。但同樣必須承認的是,科研界的拉幫結派,以及佔山為王甚至“圈子”間“火拼”怪象還是客觀存在。雖然還不是“主流”,卻給我國科研事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障礙。而像高抒這樣勇於站出來,在媒體面前講真話,揭露學界江湖充斥的“圈子”或“幫派”怪相,就顯得難能可貴。

眾所周知,“幫派”一直被視為一個貶義詞,舊時多指因同鄉、同行關係而結成的小團體;現亦指在組織內部拉幫結夥進行非組織活動的小集團。科研界即統稱的“學術界”,是從事高端科技、文化、學術研究的領域。如果科研界變成了拉幫結派的領域,那麼,“圈子”裡的人顯然無法靜下心來搞科研。即使出了一些成果,是否有很大的含金量,就很值得懷疑了。

當然,科研人員也是人,需要名利,同樣有七情六慾,多數科研人員恐怕還無法做到“一塵不染”,他們需要同事、同行或朋友的幫助,以及領導的提攜等。然而,科研人員首先就該有一條底線,即無論自身有何種訴求,必須守住科學精神的底線,這條底線不容許被任何圈子文化或江湖習氣所汙染。越過了底線,也就喪失了科學精神。宗派意義上的“圈子”,就是以個人關係好壞來決定立場,有了如此標準,在利益面前,就有可能喪失公平公正,做出違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情來。

學派間的競爭和交流是健康的,爭鳴有利於釐清事實。但就像高抒所言,這種“圈子”講究人多力量大,越多“能人”加盟,越容易拿大項目、大獎,雪球因此越滾越大。“科學被庸俗化,哪裡有經費有獎勵就去哪,能搞出真正的成果當然好,搞不出也沒人在意。”這種對立實質是利益共同體之間互相攻擊,缺乏對事實本身的討論,完全無視科學精神。”而且從科學規律來講,研究能不能取得成果並不在於人員多少。原本是很嚴肅的科學精神,到了一些人那裡,卻嚴重跑偏、走樣。

可見,選擇在“圈子”裡混的人越多,想迎來重大創新科研成果的突破,就越顯得遙遙無期。如果更多的科研人員進入“圈子”,無疑是對我國科研工作的嚴重傷害。“圈子”間的“火拼”,往往對人不對事,為了維護自己的“圈子”,可以極力庇護自己人,別的“圈子”則會抓住機會打壓對手。如此圈子文化,勢必嚴重桎梏我國科研事業的發展,挫傷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阻礙重大科研成果的誕生。

科研界之所以出現“圈子”的江湖,顯然是管理機制出現了問題,在評價體系,管理監督上可能嚴重跑偏。因此,如何使科研人員都能潛心做研究,杜絕江湖圈子怪相,讓有抱團組“圈子”的人沒有市場,才是當務之急。在熱衷於“圈子”搞幫派的壞風氣下,肯定不利於科研事業的健康發展。由此,摒棄“圈子”或“江湖”習氣,必須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科研評價體系,使其更符合現代科研發展規律,摒棄學術中過多的形式主義、山頭主義的東西,讓科研事業不斷走在正途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