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瑋:蹭世界盃的廣告,就不能拍得大氣一點?

世界盃歷來是各路商家的必爭之地,大家都鉚足了勁找話題、蹭熱點,狂刷一波存在感。今年中國企業的廣告走進了球場,場邊一溜兒的萬達、vivo看得中國球迷極有親切感,但同時一波中國企業的廣告如魔音貫耳,讓電視機前的我們如坐針氈。(6月21日 《長江日報》)

“中國除了足球隊沒去,基本上其他都去了。”

今年的俄羅斯世界盃,是中國“金主”的盛宴。市場機構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在本屆世界盃期間的廣告支出最多,達到8.35億美元,是美國企業4億美元的兩倍。這也不是壞事,說明中國企業曉得走出去了。不過,球賽轉播期間的電視廣告,伴隨著內馬爾、梅西、黃軒、劉昊然等尷尬登場,把中國“魔性廣告”的最炫民俗風,吹成一股強大的“傳銷式廣告龍捲風”。

雞湯得反人設的“我是梅西,我現在慌得一批”,宇宙哲學式樣的“馬蜂窩是誰,我為什麼要上馬蜂窩”,向溜溜梅致敬的“你知道嗎?你真的知道嗎?”……當然,無與爭鋒的還有白襯衣、黑領帶、臉上塗滿綠色油彩的號稱是求職者的“疑似討薪者”。看完這些廣告,《吐槽大會》可以再開一局了。很多人恍惚有種錯覺:中國電視廣告的氣質和審美已經到了人神共憤的境地?

蹭熱度最重要、留印象最要緊,至於品質啊、調性啊這些東西,在世界盃這個全民熱度的頭號IP之上,好像是可以先緩一緩、先放一放的。一個世界盃,讓那些高貴的中國頭部企業統統從貴族回到暴發戶的原生態去了。他們統一選擇了簡單粗暴,放棄了每時每刻掛在嘴邊的詩與遠方。

明星們脫粉其實倒不要緊,因為真粉絲不會因為明星的一次腦殘表演而“死生不見”;倒是這些亟待靠美譽度和公信力佔領市場的新興企業,花大價錢讓公眾輪番吐槽,“遺臭萬年法則”果真能化為流量等核心數據?我比較懷疑:重大廣告做成這個樣子,打磨產品的誠意真會好到哪兒去?

什麼才是好廣告?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世界盃不配好廣告嗎?歷史的答案卻是否定的。 2006年世界盃,阿迪達斯“點誰誰來”廣告片溫馨而走心;就算是這個2018年世界盃,可口可樂冰島廣告同樣在社交媒體上掀起話題旋風……在球迷眼裡,賽場上的較量也許讓人“捉急”,而廣告上的爭鋒同樣叫人焦慮。

國足始終走不出去也就罷了,我們的世界盃蹭熱度廣告,就不能拍得大氣一點、高端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