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大院種下兩棵相同的樹,不料出現奇特現象,專家也解不開謎

部隊大院種下兩棵相同的樹,不料出現奇特現象,專家也解不開謎

●李根萍

樹不僅綠化營院,有時也可見證一段歷史,表達一種情感。

在原南京軍區機關大禮堂前,兩旁如哨兵般佇立著兩棵蔥蘢茂盛的白榆樹,是大禮堂竣工時栽種的,至今樹齡有91歲了。

這兩棵榆樹不僅年代久遠,虯曲蒼勁,還有個令人迷惑不解的現象,左邊的這棵樹要比右邊這棵樹提前長葉子。每年清明時節,萬木復甦之際,左邊這棵榆樹早已枝繁葉茂、芬芳吐翠,可右邊這棵樹卻仍悄無聲息,任憑桃花紅,梨花開,杏花落,突兀一旁靜默不語,光禿禿的枝丫剛勁有力刺向天空,在院子裡顯得十分扎眼。路過樹下的人不知詳情,還以為這棵榆樹枯死了呢!

清明過後,穀雨來了,一聲驚雷在風雨中炸響,右邊這棵榆樹陡然緩過來了,在靜寂無聲的深夜,抑或是充滿希望的黎明,枝頭悄然綻放出了嫩綠的葉芽,不幾天便綠意濃濃,整棵樹霎時便生機勃勃、氣象一新。僅去年為例,左邊的榆樹3月28日就長出的新鮮的綠葉,而右邊這榆棵樹整整推遲一個月,才晃過神來,姍姍冒出葉芽。

相鄰的兩棵白榆,享受同樣的陽光,吸收相同的養分,經歷類似的風雨,為何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有人猜測可能這白榆樹也分雌雄,等著另一棵授粉什麼的;也有人說或許是品種不同,自然長葉開花前後有差異。

為破解這一現象,有人特意請園林專家對這兩棵白榆進行過鑑定,可最後仍無什麼結論。於是,有人將這一疑問請教當年接管這個院子的老首長,他沉默許久笑笑說:莫非這樹也通人性,表達一種情感吧。或許一語道破玄機,因為這可不是兩棵普通的白榆樹,它曾真實地見證了朝代更替,見證了日軍入侵時的殘暴罪行,見證了永載中華民族史冊的莊嚴瞬間。

位於巍巍鐘山腳下、玄武湖畔的這個機關大院,有著一部厚重的歷史。明朝時這裡就曾駐過兵,清朝在這院子裡興辦過陸軍學校。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將早先在廣州創辦3年的黃埔軍校改為預科,將學校遷進這個古樹林立、歷史悠久的院子裡,命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今天院子南門外的黃埔路的命名就由此而來。學校的佔地範圍南到中山路,西通逸仙橋,東接中山門,北達太平門,主要建築就是位於院子中央的大禮堂,主體3層,立面呈3段式佈置,中央的入口處有四根愛奧尼式的古典柱式。這兩棵榆樹就分別立在柱子前面,那時見證了一茬茬新老學員進出大禮堂,見證了學校盛大活動和閱兵式。這裡曾是院子裡最為熱鬧、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

部隊大院種下兩棵相同的樹,不料出現奇特現象,專家也解不開謎

替換高清大圖

禮堂建成8年後,神州大地起狼煙,侵略者的槍炮聲打破了這個院子裡往日的寧靜,日軍的炮彈肆無忌憚地落在院子裡。不幾天,大禮堂周圍四處彈坑遍地、滿目瘡痍。其時這兩棵榆樹見證了中國軍人的血性虎氣,院子裡的年輕學員奉命出征,在白榆樹下喝完壯行酒後,將碗砸碎一地,奮不顧身地衝出了院子,衝上了血與火的前線……

歷史永遠記住這天——1937年12月13日;歷史也將永遠記住這一刻——上午9時,六朝古都南京城門破了,在古都屹立千年的高大城牆上,四處是彈孔和侵略者戰刀的劃痕。雨花帶血,秦淮嗚咽。打著膏藥旗早已失去人性的日軍衝進了大院裡,見人就殺,連放下槍的戰俘,還有老人和孩子都不能倖免。其時兩棵白榆見證了屈辱,見證了瘋狂的殺戮,見證了古都最黑暗的日子。

部隊大院種下兩棵相同的樹,不料出現奇特現象,專家也解不開謎

替換高清大圖

院子裡的大禮堂前成了殺人競技場,榆樹下的屍體堆成小山,天空被硝煙遮蔽,空氣中瀰漫濃濃的血腥味,連榆樹的樹杆上也彈痕累累,濺滿無數同胞的鮮血。樹下的水泥地面染成深紅色,操場周圍的排水溝裡流淌著鮮紅的血水……

青山落淚,江河同悲。在接下來的3個月裡,禽獸不如的日軍在這個六朝古都縱火燒城,姦淫婦女,屠殺了30萬手無寸鐵的同胞,屍體可從南京排列到杭州。這段血腥的歷史是現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也在這裡打了個結,是每個中國人都不該遺忘的恥辱,是中國人永遠的痛。

當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兩棵榆樹常常掉了水滴,即便是晴天也一樣,院子裡的人都說,那是樹的眼淚,她這是為死難的同胞落淚,為國殤而哭泣……

8年全民浴血奮戰,中華民族終於見到了曙光。1945年8月10凌晨,日本天皇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決定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選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歷史選擇了這裡,作為中華民族苦難的終結點,也可以形象地說,苦難的中華民族終於徹底擺脫了侵略、殺戮、掠奪,象徵著日本19世紀中葉以來對華近百年侵略戰爭的最終失敗,更象徵著日軍對中國8年殖民統治的最終結束!這兩棵白榆樹當年近距離地見證日軍投降的真實畫面。

受降儀式選定在1945年9月9日9時,正好"三九良辰"。這天,這兩棵榆樹見證了勝利後的喜悅。當天的南京城裡,人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流露出對勝利和平的歡欣。從南京黃埔路口到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禮堂門前,每隔50米就豎立著一根漆成藍白紅三色條紋的旗杆,上懸聯合國旗。旗杆邊上,並排站著因受降需要而臨時空降到此的新6軍武裝士兵和憲兵,他們頭戴鋼盔,身穿嗶嘰呢服,戴著白色手套,手持衝鋒槍,威武挺立。黃埔路口還矗立著一座松柏紮成的高大牌樓,上面綴著"勝利和平"4個金色大字。受降地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大禮堂正門上,懸掛著中蘇美英的國旗。正門上方的塔樓上嵌著一個巨大的紅色"V"字以示勝利之意,下面懸掛著一塊紅布橫幅,上面貼著"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會場"14個金字。正門和其他出入口,均有新6軍戰士和憲兵守衛,戒備森嚴。

受降儀式僅用二十分鐘,這可是中國歷史上最光榮最自豪最肅穆的二十分鐘。在這二十分鐘內,岡村寧次取筆蘸墨,寫上自己的名字,並從上衣口袋內取出印章,蓋於名下。因為緊張惶恐,岡村的印章蓋歪了,不由面露難色,又無可奈何。隨後他立即起身肅立向何應欽深鞠一躬,驕橫跋扈的日本侵略軍在這一刻終於再次低下了頭顱。

部隊大院種下兩棵相同的樹,不料出現奇特現象,專家也解不開謎

隨後,何應欽向全國及全世界發表廣播講話,宣佈南京受降儀式順利完成。他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義的一個日子,這是8年抗戰艱苦奮鬥的結束,東亞及世界人類和平與繁榮亦從此升一新紀元。"

歲月更替,滄海桑田。4年後,這個大院又翻開了新的一頁,大禮堂前這兩棵白榆又見證了全新的歷史。1949年,我軍百萬雄師過大江,推翻了蔣家王朝。南京解放後,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由解放軍接管,大禮堂改為華東軍事政治大學大禮堂。1950年底,華東軍事政治大學撤銷,創立南京軍事學院,成為學院大禮堂。1969年,南京軍事學院建制撤銷,南京軍區機關搬遷至大院辦公,禮堂一直成為南京軍區機關大禮堂。

2005年4月,由於大禮堂年久失修,軍區按照"原貌不變、修舊如故、新舊協調、保證質量、滿足功能"的原則,對這座民國老禮堂進行了保護性修繕,重新修繕兩側小亭,復建中部大鐘樓。經過近3年的改造施工,大禮堂成了南京軍區軍史館序廳部分,裡面利用蠟像復原了當年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場景。大禮堂是國家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地方園林部門和部隊對大禮堂前這兩棵榆樹也進行了重點保護,掛牌編了號,對樹幹上的枯洞全部進行了修補,還分別在樹下加了鐵柱作支撐,以防其傾倒。

今天,我站在這幢俄式建築的前面,徘徊在這兩棵古榆樹下,早已不見日軍受降時莊嚴,不聞揚眉吐氣的宣告聲。然而,作為一個炎黃子孫,作為駐守在這個院子裡的中國軍人,我忽覺心中的傷痛並沒有消失,也不能消失。其實,這兩棵榆樹真的通人性,她就是兩個飽經滄桑歷史的古稀老人,左邊的早已從悲傷中走出來,目睹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安康,年年開心地按時長葉開花;而右邊的因當年悲傷過度,一直未從傷感中走出,以至年年忘了季節變換,因而延遲了長葉和花期。

部隊大院種下兩棵相同的樹,不料出現奇特現象,專家也解不開謎

久久佇立在這兩棵白榆下,我不禁沉思,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給中華民族帶來深深的災難,今天仍然陰魂不散,甚至還妄想否定侵華歷史,否定南京大屠殺,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必須得有一種高度的歷史自覺,有一種切膚之痛的警醒!記住歷史並不是單純為了去復仇,重要的是要從失敗中真正的站起來。

我們當下急需做的,就是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儘快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