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共同締造——寫在2018 年世界環境日之際

中國建設報

美麗中國共同締造——寫在2018 年世界環境日之際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的《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7 年全國大氣和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土壤環境風險有所遏制,生態系統格局總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的積極變化。

2012 年11 月,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 五位一體" 總體佈局, 並把" 美麗中國"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 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先後提出" 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制度層面;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要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系, 發展綠色金融, 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6 月5 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的主題為"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

未來, 綠色發展將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並正在聚集起建設美麗中國的澎湃力量。建設美麗中國, 不能僅停留在口號上, 更要落實在實際行動中, 需要全社會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 積極參與到生態環保事業中來,住房城鄉建設領域更應如此。

改變,迫在眉睫

當前, 中國是世界上年均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 能源消耗體量也很驚人, 加快開發建築節能技術、降低能耗已成當務之急。相關研究報告顯示, 我國建築垃圾的數量已佔到城市垃圾總量的較大部分, 每萬平方米建築施工過程中,產生建築垃圾500 噸~600 噸; 每萬平方米建築拆除, 產生7000 噸~1.2 萬噸建築垃圾。

中國建築節能協會2017 年11 月發佈的《中國建築能耗研究報告(2017年) 》顯示, 2015 年中國建築能源消費總量為8.57 億噸標準煤, 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20%。大力發展健康建築, 將建築節能與大氣汙染綜合治理結合顯得極其迫切, 也成為追求美好生活的題中之義。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副總裁、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董事長孫英表示, 中國是世界上既有建築和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 2016 年全國建築業的增加值佔國內GDP 總值的6.66%。過去幾十年建築業快速發展,我國在取得了巨大建設量的同時, 付出了高昂的資源環境代價。中國建築每年產生逾30 億噸的建築垃圾,約佔城市垃圾總量的40%, 而且大部分不可降解。與這種付出相對的是, 我們並沒能擁有高品質的建築。

而在告別高增長的房地產行業,面臨著住宅層面的" 消費升級"。改變,已迫在眉睫。

隨著中國房地產業增速放緩, 新興的綠色智能建築逐漸深入影響國家、行業和個人。在環境壓力日益凸顯、節能與健康需求成為廣泛共識的今天,"綠色開發"理念逐漸成為房地產開發的新要求, 中國房地產企業普遍面臨著綠色轉型的機遇和挑戰。只有加快建築方式的綠色變革, 以新科技打造綠色、智能、人性化的房子,才能解決大規模建設帶來的環境汙染和資源消耗問題, 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的升級需求,打開未來新格局。

與傳統房地產開發相比,"綠色開發" 由於在環境積極化、節約資源(包括能源、水資源等)、減小市政負荷、增強建築空間的靈活性等方面的特點, 使其具有優於傳統開發的生態經濟綜合價值。

從國家政策方面來看, 發展綠色建築也將逐步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標配。2015 年, 住房城鄉建設部頒佈的《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從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大指標對建築項目進行評價, 最終從高到低分為綠色建築三星、二星和一星認證。同時要求積極推廣綠色建築和建材, 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築, 提高建築工程標準和質量, 加大建築節能改造力度,加快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

2017 年5 月, 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建築業發展" 十三五" 規劃》明確,到2020 年,中國城鎮新建民用建築全部達到節能標準要求, 城鎮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比重達到50%, 新開工全裝修成品住宅面積達到30% ,綠色建材應用佔比達到40%, 裝配式建築面積佔新建建築面積的比重達到15%。

探索,路徑各異

如今, 國內的房地產業處於從" 淺綠" 向" 深綠" 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雖然將綠色開發作為核心戰略的企業仍然不多, 但行業積累了足夠豐富的綠色地產開發與綠色運營的經驗, 湧現出一批敢於探索、勇於擔當的標杆型綠色房地產開發企業, 企業的綠色轉型已從" 話題" 進入了" 實操"階段。

在互聯網" 黑科技" 持續迭代更新的當下, 建築業的" 綠科技" 漸漸深入人心。

沒有塵土飛揚和機器轟鳴, 更沒有建築工地上常見的堆積如山的建築垃圾, 道路乾淨整潔, 各類建築設備井然有序, 主體建築尚未封頂, 小區花園綠化已初步成形。這是碧桂園集團SSGF 的工地現場。

碧桂園集團新體系推進團隊組長、築夢公司總經理孫軍介紹說, 以2016 年全國房屋新開工面積16.7 億平方米來計算, 採用傳統木模板砂漿抹灰建造, 每年需要大約消耗木材6000萬立方米、水6000 萬噸、水泥3800 萬噸、河沙1 億立方米, 砌築抹灰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3000 萬噸……如果採用碧桂園創新研發的SSGF 新型裝配式建造技術, 根據前期多個實踐項目的數據, 各類資源節約率或減排率均可達93.7%。以此推算,每年可節約木材5678 萬立方米,面積相當於1.3 萬平方公里的森林, 節約水資源5600 萬噸、水泥3560 萬噸、河沙9400 萬立方米,減排二氧化碳2800 萬噸,相當於全球航空業年總排放量。

" 我們的創新技術被稱為行業的' 黑科技',實質卻是經濟轉型發展的'綠科技'。採用SSGF 新型裝配式建造技術,除了綠色外,還可提高建築的整體安全性和防滲性,實現結構自防水,能有效解決滲漏、空鼓、開裂行業難題,大幅提升工程品質。"孫軍說。

一部首開史, 半座北京城。2013年起, 首開集團全面實施了綠色建築戰略, 即首開集團的所有新建住宅項目均需按項目當地及國家的綠色建築項目設計標準進行建設, 並取得綠色建築星級設計標識認證。

截至2014 年年底,首開集團京內京外的11 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築一星和二星級設計標識認證, 累計綠色建築面積達238.5 萬平方米,每年可節約標煤近3 萬噸。

今年3 月, 在由德國被動式房屋研究所(PHI) 等機構聯合舉辦的22屆世界被動房大會上, 國內的被動房探路者龍湖所打造的高碑店· 列車新城項目獲得了PHI 預認證, 這是中國首個PHI 區域預認證。與以往世界範圍被認證的被動房項目相比, 高碑店· 列車新城以百萬平方米以上的建設體量躋身為被動房世界規模之最。

被稱為世界" 被動房之父"的德國被動房研究院院長沃爾夫岡·菲斯特表示:"中國的建築開發體量與建設速度非常快,一年的新建房屋面積相當於德國全部住房面積。因此中國在被動式建築方面的參與實施將對全球節能環保事業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

作為在建築行業探索實踐30 餘年, 先後斬獲魯班獎、詹天佑獎等多個獎項, 並以健康住宅為產品標準的企業—— 中南集團, 旗下中南置地早已研判到健康住宅將成為時代、行業發展趨勢。

在2017 年舉辦的國內首個健康住宅標準體系發佈會上, 中南置地給健康住宅下了一個權威、可量化評級且符合中國實際的定義—— 以人為出發點, 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突出健康要素, 以人類居住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滿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會多層次的需求, 為居住者營造健康、安全、舒適和環保的高品質住宅和社區。

金科則力求讓每一位業主都能感受" 綠色住宅" 的美好。在規劃初期就從景觀綠化、能源系統、空氣環境、建築材料、廢棄物處理、水、光等方面入手, 保證每項指標完全符合甚至超越國家標準。據悉, 綠色住宅的成本增加並不高, 剛需型住宅成本每平方米增加100 元, 改善型住宅成本每平方米增加200 元~300 元。

同時, 金科旗下的園林公司, 擁有一套標準化的綠色景觀打造體系。據統計, 截至目前, 金科園林累計建設綠色景觀面積已達2000 萬平方米,這個數字仍在持續增長, 金科園林將為綠色建築的更好發展作出貢獻。僅2017 年, 金科就新建景觀項目80 個,總施工項目139 個, 打造生態景觀面積160 萬平方米, 相當於530 個足球場;同時,種植了565.4 萬株植物,給生態地球增加了數百萬綠色"子民"。

未來,任重道遠

與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的綠色房地產事業起步較晚, 儘管近幾年呈幾何級數增長, 但與全國500 億平方米的建築總量相比,只有1/150。而從政策體系、評價標準、技術水平、市場認識等方面看, 國內綠色地產行業都面臨不同程度的發展痛點。

現階段, 政府的推動被認定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堅實力量。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羅勇指出, 當前, 我國綠色房地產仍然處於初級發展階段, 存在綠色產業鏈不完善發展不平衡、新開發項目的綠色比重不高、既有房產綠色改造挑戰大、綠色質量難控制、推進政策不夠優化等問題。

為此, 他呼籲: 城市政府要加大對綠色房地產發展的直接財政投入,積極發展公共性的綠色房地產基礎設施, 努力解決跨地區的綠色房地產協調發展問題, 不迴避城市綠色房地產發展的歷史欠賬, 最大限度地拉動綠色房地產的發展。此外, 政府需儘快制訂《綠色房地產促進法》,以綠色的戰略思想指導城市房地產發展戰略的制訂和實施。

克而瑞研究院朱一鳴表示, 雖然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關於綠色建築的實施意見, 並且成立了碳排放交易所, 鼓勵企業節能減排, 但實質性的優惠政策不多。要真正推廣綠色地產, 國家出臺土地與稅費優惠的配套政策已經刻不容緩。

在業內專家看來, 儘管我國房地產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必然趨勢, 然而實現這種轉變的過程可能會相當漫長, 從微觀上看可能面臨著諸多難題。房地產行業向綠色低碳轉變的客觀條件, 包括政策、技術、資金、人力資源條件等都已具備, 決定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取決於政府、企業和群眾三方出於各自利益的行為選擇。

首先, 群眾對綠色低碳地產選擇存在不確定性。大多數群眾在購買地產時, 並不十分在意其綠色、生態效能, 而是看重地段、升值潛力等經濟因素。其次, 對於開發企業來講, 雖然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輿論的壓力會促使其向綠色低碳地產轉型, 但作為盈利性經濟行為主體, 房地產企業的行為選擇仍會較多地考慮自身的營利狀況。而在相關產業鏈支持方面, 由於綠色低碳地產建設尚未得到推廣, 相關原材料和技術不能夠大規模生產以實現規模經濟, 因此建設成本也必將相應提升。

"成本提高是現階段綠色建築技術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作為設計師所能做的就是通過高效、成熟的設計方法來解決建築節能的問題, 讓所有的成本投入都能達到或超越預期效果,使得綠色建築不只是一張證書, 而是能讓人們看到長久效益的實物。這也是對綠色建築更好更實際的推廣方式。"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建築設計三所所長張欣認為, 單純的節能減排並不是我們發展綠色建築的目的和方向, 真正的綠色建築應該以人們舒適和健康為最終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