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性能最高的產品,都不能稱爲好產品

大多数性能最高的产品,都不能称为好产品

當我們設計產品時,設計的並不是產品本身,而是針對於產品場景的一套解決方案。

也正是如此,在產品迭代的路徑上,我們需要依靠場景解決方案的思路去迭代,而不是把目光聚焦在性能、技術上。

產品是用來解決場景任務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你在十年前對諾基亞手機進行優化,你會怎麼做?現在我們很清楚,正確的產品發展方向應該是智能化,而不是做出更抗摔的手機,因為手機智能化能夠極大滿足手機使用的多元場景需求,你可以通過各種APP完成各種任務,而更抗摔這個性能對於你的手機使用場景下的任務完成,沒有太大幫助。

硬件做到極致是無法滿足用戶需求的,只有場景解決方案做到極致才行。

再舉個挺出名的例子——麥當勞的“奶昔錯誤”:

多年以前,麥當勞曾希望增加店裡奶昔的銷量,於是他們嘗試了許多產品改進的方法,比如增加了許多不同的口味,更新奶昔配方,甚至……使出大殺器,降價促銷。

大多数性能最高的产品,都不能称为好产品

但令團隊驚訝的是,就算降價促銷都沒有讓銷量和利潤明顯增長,這一般有悖於商業常識。所以麥當勞請了一批研究員來解決奶昔銷售的問題,研究院通過蹲點觀察消費者的笨方法,發現了一個關於用戶使用場景的真正問題。

研究員發現奶昔大多數都是早上賣掉的,而且買奶昔的人大多數是一個人,而且買完之後幾乎都要開車打包帶走。通過訪談交流他們發現,原來奶昔是一種很適合上班開車途中的早餐,它不像香蕉吃的快消化太快容易餓,也不像香腸容易弄得滿手油不方便,而且奶昔很適合讓人打發開車時的無聊時光。

原來奶昔的主要使用場景是早晨開車路上,作為早餐並且填補開車時等紅燈的無聊時光。所以就算你提供再便宜的奶昔、再豐富的口味,沒有針對場景任務做產品優化,銷量也無法明顯提升。

那麼最後麥當勞的解決方案就是,增加奶昔的粘稠度,讓用戶吸奶昔的時間更長一些,在奶昔中加入一些果肉,給用戶紅燈停車吸奶昔時一些小驚喜。而這些小的產品優化,大大提高了奶昔的銷量。

所以我們在思考產品問題時,需要跳出產品本身的功能性,把產品放在一個用戶場景任務下去看待。

事實上,每個產品,都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幫助用戶完成某種任務的工具。

一切產品設計都要圍繞場景任務

正是因為產品本身只是用戶解決場景任務的一種手段,所以我們在做產品的設計時,也需要通過揣摩場景需求進行設計,這一點在工業設計上體現的更加明顯。

舉幾個工業設計中非常知名的案例:

相信大家熟悉深澤直人的壁掛式CD機,作為一款音質並不出眾的CD機,它竟然一直保持了很好的銷量,原因就在於它的工業設計。

大多数性能最高的产品,都不能称为好产品

深澤直人把CD機做成排風扇的形狀,輕輕一拉便能聽CD了。深澤直人稱自己的設計理念為“無意識設計”,即:把無意識的行動轉化為可見之物。但換個角度看,所謂的“無意識”行為,就是用戶在場景任務下的各類基本需求。

聽音樂的場景需要放鬆身心享受音樂,增強個體的感官靈敏度便成了這個場景下的產品設計的出發點。CD機設計成排風扇的外觀,當我們拉下開關,啟動CD機的時候,我們身體似乎期望著風從中吹出來,我們的感官比平常更敏感,隨後,音樂像風一樣從CD機中流淌出來。

再看深澤直人在“再設計展”中做的茶包設計。

其中一個設計方案中,茶包的尾端加入了一個深色圓環:

大多数性能最高的产品,都不能称为好产品

深色圓環不僅能夠扣住茶包進行包裝,有了功能上的實用性;更重要的是:圓環的顏色讓用戶在泡茶的場景下更有效率地完成了場景任務。

茶泡到什麼程度才最好?

圓環的顏色沒有給用戶一個確定的答案,並沒有說茶泡到圓環顏色才是最佳,而一切都由用戶自己判斷。但圓環的顏色與泡茶的時間有了場景上的關聯,能夠幫助用戶解決場景問題。

“泡到比圓環顏色淺一點就好”“泡到比圓環顏色深一點就好”這些都讓圓環本身成為了解決場景任務的效率工具。

小結

產品是基於用戶場景任務而產生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在規劃產品發展方向還是在設計產品交互上,都要在用戶場景的角度下去思考,否則就算你的性能做到天下第一,用戶可能也照樣不買單。

#專欄作家#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