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注 釋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在北京市。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造的。

前:過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

後:後來

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愴(chuàng)然:悲傷,悽惻的樣子。

涕:眼淚。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譯 文

向前見不到往昔招賢的英王, 向後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的高遠廣袤,我獨自感傷,淚水流下!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賞 析

人人都讚美這是一首好詩。幾乎所有的文學史都稱引它,幾乎所有的唐詩選本都選了它。然而,它究竟好在哪裡,卻值得每一個讀者反覆玩味.探究出個所以然。 全詩短短四句,通共不過二十二個字,沒有鋪敘,沒有比喻,沒有用典,不講究什麼吞吐迴環,更不屑於堆徹雕琢,只是大聲詠歎,直抒胸隱,但是,它的境界卻何等闊大,格調何等雄渾,含義何等深刻!這首詩之所以稱得上是陳子昂的壓卷之作,是因為它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蘊含著大詩人理想和現實的尖銳矛盾。它像火山的噴薄,又象江河的奔流.不但傾瀉著這位一代詩風開啟者心靈的苦悶,而且更代表了我國七世紀末那“鼎盛時代”的中堅分子們壯懷激烈的思想感情。唯其加此,它一直保持著歷久不衰的藝木魅力,感動了一千多年來的無數讀者,以至我們今天重新來品味它,仍然彷彿置身於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中.看到了蒼茫的天宇,寥廓的原野,聽到了“盛唐之音”的先驅者那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著一種雄豪悲壯的美。 《登幽州臺歌》作於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697)。據陳子昂的好友盧藏用的《陳氏別傳》記載,這一年子昂從武攸宜征討契丹,在軍中任參謀。當時戰爭形勢對武周王朝不利,武攸宜前軍慘敗,大營震動,人心惶惶。子昂不忍坐視敗局,挺身向武攸宜進諫,提出了不同的作戰策略。出身親貴而不懂軍事的武攸宜非但不納諫,反而惱羞成怒,給了子昂以降職為軍曹的無理處分,盧藏用記述子昂受處分後的情況 道:“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即幽州臺),感昔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氏別傳》)。盧藏用既是子昂的同時代人,又是他的好友。所謂“感昔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即指《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因此,上述對《登幽州臺歌》的寫作緣起的記述,當是可信的。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首名作的創作背景和當時作者的思想情緒。 我們知道。陳子昂從青年時起就懷抱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關注社會現實,留意軍國大事。他入仕伊始,即不顧人微言輕,以政治家的氣魄,屢屢向武則天進呈各種建議,針砭時弊,希圖匡扶國家。武周統治集團飾非拒諫.冷落陳子昂,使他一直難展抱負。從武攸宜徵契丹,本是一次立功報國的機會。可是事與願違,非但“吾謀不用”,而且橫遭貶抑。三十七歲的陳子昂此刻登上著名的古幽州臺。想起自己十多年宦途蹭蹬,政治理想無法實現,怎能不產生英雄失路的悲痛之情呢?在子昂當時.他想到自己有抱負而無從施展,就“愴然涕下”,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的受打擊實質上是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壓抑人才造成的悲劇。瞭解到此詩是在這樣一種悲痛心情激發下的志士失意之歌,我們就能懂得,為什麼它在封建時代無數遭遇困厄的知識分子中間會引起強烈共鳴了。 但是我們對此詩思想意義的理解和發掘不應停留於此。因為就詩意來看,作者顯然並不僅僅是為個人政治道路上的坎坷而歌唱,更不是為一次軍中遭貶的事件而申訴。在幽燕前線受到的這次打擊,不過是為作者胸中蓄釀已久的思索宇宙人生的詩情充當了觸媒而已。出現在此詩中的藝術境界無比遼遠闊大,遠遠超出了一般事件的範圍。作者所前瞻的,是追之不及的前代的明君聖人;近盼的,是盼之不來的志同道合的當代賢者;而更使他感“念”於心的,是“悠悠”無盡的客觀世界和自己曲折短促的生命二者之間的對比……在這樣一種遼闊蒼茫的背景裡來推究人生的真諦,但不得其解,詩人於是不禁“愴然涕下!”由詩中這種感情發展線索可知,當時站在幽州臺上放歌的詩人,已經超脫了具體事件的紛擾,而俯仰天地,縱觀古今,置身到茫茫宇宙的時間和空間的交叉點上,來探索社會人生的大課題了! 形象大於思想。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的,但是其客觀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處的時代的範圍,帶有一定的廣泛性。表現在這首詩裡的感傷情緒,和世俗的憂生嘆逝有明顯的不同。這是一種在對事業和人生的執著追求中產生的喟嘆。他遊心注目於偉大和永恆的宇宙之中,從哲理的高度來思索人生的奧秘。這樣的思想傾向在他的《感遇》組詩中時時放出異彩,如《感遇》第十七首說:“幽居觀天運,悠悠念群生”。第二十五首說:“玄蠟號白露,茲歲已蹉跎。群物從大化,孤英將奈何?”等等。這些不同凡響的吟唱,與《登幽州臺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的嘆息聲—脈相通,互相印證,表明作者在不斷地思索宇宙,思索人生。這種思索,對於一切有思想、有抱負的人都是一種有意義的啟迪和感染。面對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大宇宙,人怎樣才不虛耗自己短促的一生?這是任何—個時代任何一個人都必須思考並作出回答的。正因為如此,儘管我們現在的偉大時代已經遠非陳子昂生活的唐代所能比擬,儘管陳子昂那種孤獨感傷的封建知識分子的情緒已為我們所不取,但我們讀起這首詩來,仍然強烈地感覺到宇宙的遼闊,時間的流逝,從而聯想到個人在這無窮無盡的宇宙之中和時間的長河裡,到底應該有些什麼作為才不是虛度此生?這首詩之所以至今仍深受現代讀者喜愛,主要原因就在於此吧!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圖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