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太陽照常升起》:誰不曾失落彷徨,誰不曾迷惘無助

很多時候,評判一個作家的標準,就是看其能否為時代發聲,或者,他的作品是否能代表某個時代、某個群體的精神面貌。我以為,一個作家,倘若只停留在吟風弄月顧影自憐的階段,當然也無可厚非,畢竟能把文字寫得人人愛看,已屬難能可貴。但總覺文字的力量不止於此,它應該承擔起反思過往、探索未來的責任。當一個作家有了這種格局時,他的作品也會有了永恆的力量。

好書推薦|《太陽照常升起》:誰不曾失落彷徨,誰不曾迷惘無助

一個作家在寫作伊始,可能並未想過一定要成為什麼流派,也不想被任何風格所束縛,就像馬爾克斯不會從一開始就說自己是“魔幻現實”,加繆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存在主義”,而海明威也不會想到,自己會被視作“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關於“迷惘的一代”,歷來有多種說法,但最可靠的一種是:美國小說家格斯坦因小姐使用的T型福特車的發火裝置出了故障,車行裡那位在一戰中當過兵的小夥子在修理她的舊車時技術不熟練,而且工作態度也不夠認真,斯坦因小姐提出抗議後,車行老闆狠狠地批評了他。這位老闆對他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於是斯坦因小姐回去之後就對海明威說:“你們就是這樣的人。你們全是這樣的人,你們所有在戰爭中當過兵的人,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你們不尊重一切,你們醉生夢死······別和我爭辯,你們就是迷惘的一代,與車行老闆說得一模一樣。”

後來,海明威將這句話作為他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的題詞,“迷惘的一代”從此流傳開來,“迷惘的一代”也可稱為“迷失的一代”,意指失去了人生方向而無法找到人生意義的一代人,大多是歐美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普通青年。一方面,戰爭摧毀了他們的政治信仰、人生理想、道德標準,使他們以前奉為神聖的價值觀念土崩瓦解。他們憎惡戰爭,但又不知道如何消滅戰爭,於是精神苦悶,不知何去何從;另一方面,戰後大蕭條剝奪了他們的希望,當他們身心俱疲地返回現實生活時,迎接他們的卻是各種無法克服的社會危機,這無疑加重了他們的幻滅。他們未嘗不想使自己再度振奮,然而卻發現個人努力只是杯水車薪,在整個頹敗的社會大勢面前,個人作為無異於螳臂當車。於是他們竭力迴避現實,以一種畸形的桀驁不馴尋找刺激與激情。然而消極遁世和放浪形骸並不能解決他們的精神危機,在狂歡過後,依然找不到出路,反而陷入更絕望的虛空。理想與現實的雙重破滅使得他們成為“迷惘的一代”。

好書推薦|《太陽照常升起》:誰不曾失落彷徨,誰不曾迷惘無助

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就描繪了那一代人的青春與迷惘。

好書推薦|《太陽照常升起》:誰不曾失落彷徨,誰不曾迷惘無助

這一代人雖已逝去,但“迷惘”並未消失,而是如刻進人類靈魂裡的密碼,一代代傳承下去。如今大多數人們不會再時刻面臨戰爭威脅,但他們卻無奈的發現,自己還是會空虛,還是會迷茫。在這個娛樂爆炸的時代,人們有無數種方式揮霍自己的時間,但在喧囂過後,卻更加孤獨。在鋼筋水泥包裹的城市裡,單調地重複每天的生活,想要突破卻無所適從,想要改變卻沒有方向。於是在那些無法成眠的夜晚,你幻想著倘若讓你重新抉擇,現在又會是什麼模樣;如果你能換個環境,未來一定會充滿希望。

好書推薦|《太陽照常升起》:誰不曾失落彷徨,誰不曾迷惘無助

但尤瓦爾·赫拉利告訴我們:歷史的鐵律就是,在後來看似無可避免的事情,在當時其實毫不明顯。所以,你儘可以為自己找到種種假設和精密論證,但到頭來,卻還是陷入無可救藥的自我懷疑。

人們在這世上造作啊、流浪啊、尋找啊,奔跑啊,跌跌撞撞,兜兜轉轉,當有一天人們回首看自己走過的那些路時,也許會輕嘆一聲:誰不曾失落彷徨,誰不曾迷惘無助。

但即便如此,還有海明威用他倔強的文字告訴我們:就算有過迷惘,太陽照常升起。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關注即可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