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史話南京傳統食品

鐘山煙紫,秦淮綠波。古城南京,美食良多。提及傳統美食,通常以當地地方歷史為前提。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物阜民安,經濟繁榮,自有其多彩豐富的傳統食品流傳於世。

  美食佳餚由來已久

  南京乃六朝勝地,十代建都,古有“吳頭楚尾”之稱。眾所周知,兩千五百多年前,越王勾踐築城於中華門外長幹裡,名“越城”。越城北面秦淮河兩岸,是農、漁民和手工業者聚居地,也是產品交換場所,形成了南京最早的商業市場。屈原在《楚辭·招魂》中記述“吳楚餚饌,有牛筋、叉燒羊羔、清燉甲魚、燜烏龜、煮天鵝、燴水鴨”等。可見兩千多年前南京已有美食佳餚。

  公元229年,孫權遷吳都至建業(南京)。此後,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相繼建都南京,歷時三百二十餘年,這時期,農、工、商各業興旺,市場交易商品增多,使當時建康城的烹飪飲食得到豐富和發展,如從西域、新疆傳來了烤肉、涮肉,從閩、粵引進了魚生、烤鵝、叉燒、臘味,還有米粽、蒸餃、胡餅、鍋盔等食品。六朝時期,海外貿易的發展,也促進了烹飪、食品的進一步發展。故當時有“食必求美,膾必求精”之說。

  隋軍攻入建康後,六朝豪華,毀於一旦。到了南唐年間,衰落三百多年的古城,又逐漸從恢復中崛起,新建的城垣規模擴大,西南面沿河入江一帶,商業繁華,飯館酒肆佈滿街頭,白下橋(今大中橋)畔,商行酒店興起,市場上糧油、土特產食品、瓜果蔬菜、禽蛋魚蝦、茶鹽酒藥等,交易旺盛。

  元代,建康城有近三分之一的居民從事手工絲織勞動,工匠們生活清苦,食品方面無從講究。

“老南京”:史話南京傳統食品

  明清兩朝美食盛極

  明代,朱元璋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後,商業和手工業多達一百餘行業,全市大小市場幾十處,專營食品的有,米市、菜市、油市、魚市、牛市、羊市等,城外還有豬行、驢行、雞鴨行多處。此時的朱元璋對於飲食、食品很重視,後宮北面設有“御用廚”,大批人員從事宮廷飲食烹調和點心製作。當時為接待四方賓客,並供臣群、貴族和文人們的享受,朱元璋下令在城內外建造16處大酒樓,各家爭芳鬥豔,名菜佳餚甚多。另鄭和下西洋時,還將南京的名貴食品作為禮物帶往海外。

  在明代,不得不提及名聞遐邇的“靈谷素食”,當年靈谷寺內有個“香積廚”,其規模甚大,烹飪精良,清爽適口,食客眾多。在南京城郊孝陵衛的燒酒、馬陵瓜;靈谷寺的獨頭百合;東塘櫻桃;玄武湖的菱藕;燕子磯的三白石榴等,都是有名的土特產。明萬曆年間,南京街頭茶坊興起,點心品茗頗受歡迎。隨之茶坊茶樓、酒肆浴池,紛紛開設,盛極一時,給南京市民留下了豐碩的美食佳餚。

  清代,南京成為各民族大融合的城市,南北食物、菜餚,交流於市。在嘉慶、道光年間,從珠寶廊一帶到秦淮河上的利涉、武定兩橋間,茶館、酒樓、食品店林立。其中“陽春齋”、“四美齋”茶食店以精美糕點聞名。著名的菜館有“鴻福園”、“春河園”、“新順館”等,名菜名點極為豐富,素負盛名的南京板鴨已列為貢品。並有琵琶鴨、掛滷鴨、桂花鴨、松子鴨、鹽水鴨、烤鴨、醬鴨等多品種,年銷量數百萬只,故南京自古有“鴨都”之稱。當時著名的板鴨店有“韓復興”、“濮恆興”、“老全興”、“劉天心”和七家灣的“王廚子”等八大家。清代南京美食中,還有“金陵三烤”,即烤鴨、烤魚、烤乳豬,是為烹飪傑作。

“老南京”:史話南京傳統食品

  “七滋七味”與“四絕”早點

  1927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成立後,商賈雲集,使館日增,城市人口增多,食品消費也隨之猛升,各式酒樓、飯店充斥街頭,當時僅新街口地區就布有“明湖春”、“大三元”、“瘦西湖”、“嶺南飯店”、“新都餐廳”、“德國飯店”、“福昌飯店”和專營俄式菜點的“美美餐廳”等高檔餐館。而城南夫子廟則成為名菜館和各種小吃的薈萃處,大館子有“老萬全”、“大集成”、“老正興”、“六華春”諸家。小吃店和茶館有“魁光閣”、“奇芳閣”、“六朝居”、“義順”、“永和園”、“蔣有記”、“雪園”、“六鳳居”、“五鳳居”、“德順居”、“龍門居”、“月來閣”、“小巴黎”等數十家,秦淮風味,特色各異。

  在這些傳統的南京菜餚美食中,有“七滋七味”之說。“七滋”是:鮮、爛、酥、嫩、脆、濃、肥。“七味”是:酸、甜、苦、辣、鹹、香、臭。其特色是,鹹甜適宜,濃而香醇,肥而不膩,辣而不烈,脆而不生。因此有行家評說,南京菜餚“不像北方菜偏鹹,又不像南方菜偏生,也不像川菜那麼辣,更不像蘇揚菜那麼甜,可謂老少皆宜,南北適口”。該評價恰到好處。當年南京的早點亦有“四絕”之說,即七家灣“李榮興”的牛肉湯;貴人坊“清和園”的煮乾絲;武定橋“包順興”和三山街“劉長興”的包、餃;殷高巷“三棧樓”的千層餅。風味別緻,經濟實惠。

“老南京”:史話南京傳統食品

  大眾食品數不勝數

  此外民間大眾食品有:沿街巷叫賣的餛飩、豆腐澇、五香茶葉蛋、回滷幹、糖藕粥、糖芋苗、炸小蟹、炸蝦餅、蒸兒糕、烏葉飯等。還有街頭巷尾出售的炸油條、炸餈粑、炸饊子、炸春捲、水晶糕、肉燒賣、千層糕、糖三角、洋糖發糕、黃松糕、茯苓餅等。另還有:江寧的芝麻烘糕;六合的蛤蟆酥;桃源村的蜜三刀、開口笑,以及價廉物美的油球、金剛臍等,五花八門,數不勝數。許多上了年歲的南京人,可謂是吃著這些大眾食品長大的,至今心中還有著難以釋懷的情愫。可以說,老南京人家家戶戶都有一本富有南京地方特色的傳統菜譜,這就是:春有刀鱭鰣魚美,立夏品嚐蔬“八鮮”,秋來蟹肥桂花鴨,冬令進食煨雞湯。

  這些人們喜聞樂食的大眾傳統食品,因其年代悠久,市場影響面廣,亦形成了南京特有的傳統美食文化。而如今,很多已在市面上難覓蹤影,甚至瀕臨失傳。值得慶幸的是,如綠柳居素食烹製技藝、馬祥興清真菜烹製技藝、劉長興麵點製作技藝,已在2014年獲得了江蘇省第二批省非遺項目(省政府2014年7月1日批准、公佈)。

  戴榮森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