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挖潛地下空間建設21所「集約化校園」

專家團隊“匯智” 中小學“提標提質”

江漢出臺全省首個集約校園建設“導則”

一年來,江漢區新建成紅領巾國際學校,擴建完成大興第一實驗小學,今年將新增1080個學位。這2所全新落成的基礎教育校舍,都有一個共同的“區標”:《城市高密度地區基礎教育建設導則研究——以武漢市江漢區為例》(以下簡稱《導則》)。該《導則》是全省首個由城市規劃設計專家和教育專家團隊聯手研究完成的中小學校校園建設系統規劃課題。

早在本世紀初,國家就出臺了面向城鄉制定的普適性學校建設標準。如今,隨著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居住密度越來越高,素質教育的要求日益增長,保障基本教育、普惠公平的中小學校園建設“國標”已無法滿足發達地區的需求。

寸土寸金的江漢區,是國家現代服務業標杆,土地資源和教育資源稀缺。在中小學校舍建設過程中,該區不滿足於基本達標,而是選擇自我加壓,因地制宜以超前眼光、長遠謀劃、主動作為,推動“區標”《導則》的出臺。

江漢:挖潛地下空間建設21所“集約化校園”

現代化集約校園——紅領巾國際學校

提升12項校園建設標準

2015年5月,江漢區教育局與華中科技大學建規學院聯合成立課題組。多名教授和博士、碩士研究生組成研究團隊,對國內外高密度地區基礎教育校園建設的學術文獻、相關規範、標準進行了詳細比較研究,拿出最適合江漢區教育長遠需求的集約《導則》。

以《導則》為依託,江漢區的中小學校園建設在地面空間使用效率、地下空間利用、公共交往空間設置、教室使用面積、特色教育功能室、人車分流、社會共享理念等12個方面大大提標提質,創造性地挖潛地下空間,並將校園內空間與周邊城市空間有機結合。

彰顯教育以學生為本

團隊成員用2個月時間,對全區43所中小學逐一現場踏勘,與學校負責人面對面交流,瞭解問題、分析需求。初稿完成後,江漢區教育局、區規劃分局、區科技局、區發改委等部門多次參與商討,反覆修正得出最佳結果。

未來3年,江漢區還將新改擴建19所中小學校園,《導則》將繼續作為“區標”,指引江漢區中小學建設高點謀劃、提標提質。

江漢:挖潛地下空間

建設21所“集約化校園”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隨著二孩全面放開和武漢“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江漢區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落實中央精神,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將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把辦好教育當作區委區政府的職責所繫,以前瞻眼光建設21所“集約化校園”,推動新時代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

嶄新的校園,尚美的世界,優雅的少年。5月2日,江漢區紅領巾國際學校建成啟用,正式迎來首批29個班、1200名“小主人”。小學生們在高端大氣的校舍裡學習生活,樂開了花。

“上天入地”的立體空間,現代化的智能教學設施,綠意盎然的公共空間……看到這樣一所集約化的校園,學生們上課興致盎然,家長們也逢人便說:“新校舍正是我們心心念念地有溫度的學校,現代感無處不在,簡直就是智慧城市的縮影,新時代的孩子太幸福了!”

江漢:挖潛地下空間建設21所“集約化校園”

校園地下空間綜合利用(效果圖)

地下校園“別有洞天”

構築“立體多維”的個性化教學空間

江漢區中小學地處城市高密度核心區。一方面,校園無法通過土地擴張拓展利用空間。另一方面,新時代的校園需要承載更多素質教育功能,讓校園容納舞蹈、雕塑、足球、棋類等越來越多的特色課程,構築更安全、更健康、更適應個性化發展的校園公共空間。

破解教學空間的瓶頸,江漢區選擇向地下空間要“鑰匙”。

江漢區將校園地下儘可能地大開挖,形成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校園地上地下功能整合佈局——

建築彼此間,通過連廊或過廳聯繫成不可分割的整體,佈局更合理,建築間聯繫更緊密;

校園佔地面積大的體育場、廊道等被放入地下,增加了校園的利用面積;

心理諮詢室、科學探索室、美術教室、舞蹈教室等功能室被放入地下,注重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同時藉助現代化手段對學校實施智能化管理;

建築群提供了豐富的“非正式的學習空間”,以廊道、架空層以及下沉庭院體系為基本,營造出無處不在的學習空間,充滿陽關、綠意及流動的空氣……

地下空間的集約利用,全面提高校園地面空間使用率。讓校園成為緊湊而多元的校園建築綜合體。

據統計,目前全區建成、在建、擬建的10所校園新增總建築面積240249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築面積100603平方米。地下空間佔10所校園總建面的41.9%。

地下交通“開放共享”

新增2000餘停車位實現“功能拓展”

日新月異的新江漢,停車問題成為中小學建設面臨的又一“癥結”。《武漢市建設工程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48號令》對城市一環線以內的中小學機動車、非機動車停車位設定標準。

江漢區不滿足於現行規範標準,中小學在新改擴建時,提標建設地下停車場。目前已建、在建、擬建的10所中小學共設置了地下車位2089個,相較於規範標準增加了433個車位。

同時,地下停車場內考慮設置一部分家長車位,並將車行出入口遠離人行出入口,確保人車分流。部分停車位還將分時段向社會開放,緩解“停車難”的“城市病”。

“這樣一來,既避免了車輛進出校園造成安全隱患,緩解高峰時間校園周邊交通擁堵,又避免了車輛進出校園佔用體育用地、破壞校園環境。”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剴評價。

“在一些發達國家,校園也是‘社區生活’的一部分。”劉剴表示,“在部分開放停車場的同時,還計劃在寒暑假期間將閒置的食堂、體育館、游泳館向周邊社區居民開放,同時用校園屋頂綠化帶給周邊高層建築賞心悅目的‘一抹綠’。無處不在的共享理念,彰顯了江漢區的前瞻眼光”。

兼具設計感與文化內涵

校園建築本身就是“文化地標”

江漢區班子成員有一個共識:要把學校建設為區域內最具品質、最具文化、最具美感的建築,每所學校都要建成一張名片、一個品牌,儘可能成為江漢地區的“文化地標”。

江漢:挖潛地下空間建設21所“集約化校園”

校園屋頂綠化開放共享(效果圖)

高水平 高標準

在對學校方案的具體設計過程中,江漢區對每個環節進行高標準、嚴要求的把關:

首先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方案,聘請專家小組對方案進行多輪甄別、評審,各種規範絕不含糊。

對校園的外形、色彩,都是與所處區域的整體形象相符,既要體現建築的設計感、藝術美感,還要體現文化的 內涵。

在建設方案確定後,還要求學校師生、校長共同參與,把校園文化、設施設備、教育理念都融入校園的建設過程中。

高規格 高品質

江漢區根據高密度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拓展地下空間,在空間利用、功能分區、建設施工等方面做到高規格、高品質。

2017年9月建成的紅領巾國際學校,就在緊張的用地面積中建設出富於吸引力的教育綜合體,彰顯國際學校的風範——建築風格上採用歐式設計,端莊典雅,經典且富有學術氛圍;教學區與運動區相對獨立又有機聯繫,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以廊道、架空層以及下沉庭院體系為基礎,提供了豐富“非正式的學習空間”,營造出無處不在的學習空間;形成圍合和開敞的兩個空間體系,最大限度地將自然光引向教學區域;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將需要大空間的多功能活動中心置於地下二層,設置自然通風的地下空間。建成後的校舍,儼然一隻展翅欲飛的“雛鷹”,體現了江漢區對國際化辦學的願景和信心,成為北部地區靚麗的“文化地標”。

數讀 新成績·新徵程

2017年

——推選10名江漢教育“最美黨員教師”、12名“最美黨員教師”提名獎。

——民辦幼兒園新組4個黨支部,公辦、民辦園結為黨建“微共同體”。

——實現高考大豐收。理科600分以上人數居全市第三;文理科一本上線人數高達735人;一中一本升學率創新高,達95%。

——局屬學校中考普高上線率51.8%,全市第二。

——認定21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順利完成“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80%以上”目標。

——與華中師範大學簽訂協議,啟動“特色課程遊戲化研究”,組建6大子項目研究共同體,助推幼兒園個性化課程建構。

——以“均衡發展、整體提高”為目的,構建和完善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6項工作機制。出臺小班化教學規程 。

——修改完善《江漢區教育系統績效目標管理考評方案(2017版)》,科學考核教育教學全過程,保障高位均衡發展。

——報送市級優課420節、市局送省廳參評196節,共有98節優課被省廳推送參加部級優課評選,名列前茅。

——全國第一套校園足球通用教材發佈,填補了我國校園足球課教材的空白。

——區教育局榮獲第四屆湖北省環境保護政府獎。

2018年

——實施德育工作等級評價和學校德育工作星級評價,推動有效德育“五大體系”落實。開發“江漢誦習練”APP。

——堅持開展“陽光體育活動”,運作“十二星空青少年足球俱樂部”與意大利裡皮足球學校的深度合作。

——有序安排推進第三批13所中小學校的現代化學校建設及考評驗收工作。

——推動教育城域網業務專網建設,承載網絡課堂和同步課堂應用,學校無線網絡全覆蓋50%。打造“星級智慧校園”。

——提升公益普惠性幼兒園規模與質量,確保公益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達80%以上。塑造一批個性鮮明、特色彰顯的品牌園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