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貴州」90歲耄耋老人和他的信仰

信仰

「今貴州」90歲耄耋老人和他的信仰

6月29日下午4時,水城縣蟠龍鎮營發村,一戶普通的農家小院。

90歲的王文科端端正正坐在一張小方桌前,右手拿著黃色邊框的放大鏡,左手捧著一本鮮紅的《中國共產黨章程》,隨著放大鏡緩慢移動,老人的口微微張合,十分認真。

“作為一名黨員,黨章要經常讀,每次都會有新的認識。”這位耄耋老人語速不快,但是中氣十足。

出生於1929年的王文科,1952年就入黨了,到現在已經66年黨齡,退休前是營發村黨支部書記,是當地有名的“老支書”。

說“有名”,是因為他在擔任支部書記期間,為營發村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更因為他退休後並沒有閒下來,仍然牽掛著營發村的發展,經常給村裡“跑腿出主意”,是個“熱心腸”。

黨的十八大後,這個耄耋老人更是在家辦起了“家庭黨課”,組織了家裡的11名黨員和吸納了家族外的6名黨員,每個月上一次黨課。

王文科老人組織的“家庭黨課”很有特點,既有規定動作,也有自選動作。規定動作是學黨章,每次黨課開始都由他領頭,朗讀黨章和談學習心得,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自選動作則更接“地氣”——或者組織前來學習的黨員義務打掃村裡的衛生,或者組織討論村裡的“發展大計”,無論是產業的落地,還是一家一戶的人居環境改造,都會被列入議題並加以督促落實。

一開始,有的群眾認為老人在“作秀”,甚至有人說他“老了老了還不安分”,可這個“秀”,老人堅持了六年從未間斷,並吸引了村裡不少群眾的自發參與。

在家裡“作秀”還不算,王文科老人還“秀”到了家外。

村裡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引導群眾種刺梨“遇冷”,老人第一個站了出來,不但在村裡挨家挨戶作動員,更身體力行種下了30株刺梨“給大家看看”,讓3000畝的刺梨種植順利“落地”。

村裡搞人居環境改造,老人又衝到了“第一線”,凡是不配合的群眾,他都帶著家裡的黨員們去幫助打掃衛生,一次接著一次去,“看他好不好意思”。

村裡進行入戶調查登記,老人走進一家一戶幫群眾算賬,面對偶爾出現爭當貧困戶的現象,他當面呵斥:“你該脫貧不脫貧,你就不像個農民。”

……

「今貴州」90歲耄耋老人和他的信仰

90歲高齡,老人依然還“做黨員該做的事”,他說自己每天晚上腦海裡面想的都是村裡的事,群眾的事。他用自己的堅持,認真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

30多歲的王健是他的孫子,原本在水城縣橋達源烤煙綜合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擔任理事長,每年拿著10萬元的年薪,同時還兼任著蟠龍鎮發貢村黨支部書記職務,日子過得很舒坦。

可老人硬生生“逼”他辭去了最能掙錢的理事長職務,理由只有一個——共產黨員不能“騎兩頭馬”,對待村裡的工作要全心全意,帶領群眾致富才是最該做的事。

儘管開始萬千不情願,但是老人的“固執”讓王健最終“讓了步”,當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後,來自群眾滿滿的認可與信任,讓這個30多歲的年輕人第一次領悟——信仰支撐起來的滿足感,是多少錢都換不來的。

在王文科老人心裡有一個近乎“偏執”的觀點——共產黨員就應該吃苦在前,衝鋒在第一線。所以他們家的黨員們大多都遵從老人的意願,選擇當了在外界看來最苦、最累的村幹部,分別在蟠龍鎮的黃果樹、發貢等幾個村工作。

在老人的心裡,對黨的信仰就是全部人生追求。

他會給家裡的黨員“下任務”——每人購買10棵樹苗種植到通村路的兩側,自己還一棵一棵去檢查;他會自己掏錢“獻愛心”——讓家裡的黨員去鎮裡買米送到貧困戶手中;他會偷偷“藏寶貝”——把黨徽用紅包小心翼翼包起來,每天睡覺放到枕頭下面……

他說,自己活一輩子,就要為黨奉獻一輩子,別無他求!

這是一位可愛、可敬的耄耋老人!

90歲高齡的他,身處邊遠的村寨,心卻始終貼近黨的中心。

在他身上,沒有什麼可歌可泣的壯舉,也沒有什麼大書特書的成績,只有一份對黨的永恆信仰貫穿始終。這份信仰,讓耄耋老人活得那麼的真實,活得那麼有味。

人老不泯忠貞志,退休不忘公僕心。

66年的黨齡在他身上“投射”的,是歷經淬鍊的忠誠與擔當,是飽經風雨的執著與堅守,更是一路走來永不磨滅的信仰。

90歲的王文科老人用自己的親身故事告訴我們——在追求信仰的行程中,沒有早晚,心中有信仰,腳下就有力量。只要將信仰融入愛崗敬業,將信仰植根於服務群眾,我們都可以和王文科老人一樣,書寫共產黨員最靚的“底色”。

通訊員 謝勇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