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學習(第二十六期)|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王一鳴

十九大学习(第二十六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王一鸣

十九大專題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學習輔導文章

十九大学习(第二十六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王一鸣
十九大学习(第二十六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王一鸣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王一鳴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從我國區域發展新形勢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新要求出發,明確提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這是對“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期我國區域發展的新部署,是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行動指南。

一、充分認識新時期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對我國增強區域發展協同性、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增強區域發展協同性的重要途徑。區域差異大、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區域發展戰略是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999年以來,我國逐步形成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內外、著眼全局,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動形成東西南北縱橫聯動發展新格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根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立足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全方位、系統化視角,提出今後一個時期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主要任務,著力提升各層面區域戰略的聯動性和全局性,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和整體性,必將進一步開創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

(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的內在要求。隨著大規模基礎設施特別是高速鐵路網和通信網的建設,我國區域間互聯互通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為從整體上形成東西南北縱橫聯動區域發展新格局創造了條件。城鎮化進程加快,推動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與此同時,海洋經濟迅猛發展,拓展藍色經濟空間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將區域、城鄉、陸海等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區域納入國家戰略層面統籌規劃、整體部署,推動區域互動、城鄉聯動、陸海統籌,這對於優化空間結構、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三)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區域經濟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和轉換增長動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各區域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深化區際分工;促進要素有序自由流動,提高資源空間配置效率;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使各地區群眾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推動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促進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進而實現各區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將對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大舉措。今後一個時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並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的關鍵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緊緊抓住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這個重點,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這個短板,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這是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要繼續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各地區協同推進現代化建設,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二、全面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各項任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主要任務和戰略取向。我們要緊緊圍繞區域協調發展這個核心目標,將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一)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老少邊窮地區是我國特殊類型困難地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採取一系列舉措,推動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促進民族地區健康發展,推進邊疆地區開發開放,老少邊窮地區面貌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將老少邊窮地區放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優先位置,體現了黨中央加快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的決心。要加大力度支持老少邊窮地區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培育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真正為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創造條件。需要指出的是,我國陸地邊境線長2.2萬公里,與14個國家接壤。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邊疆地區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要加快邊疆發展,提升沿邊開發開放水平,加強邊境地區基層治理能力建設,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

(二)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開發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增強了西部地區與沿海地區經濟聯繫,拓展了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空間。今後一個時期推進西部大開發,要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建設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大西部開放力度,加快建設內外通道和區域性樞紐,完善基礎設施網絡,提高對外開放和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加快培育發展符合西部地區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增強產業競爭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三)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實施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近年來,受深層次體制性因素影響,東北地區發展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必須從深化改革上找出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市場主體的不合理干預。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真正確立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增強市場競爭力。積極改善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進一步擴大開放,以開放推動改革不斷深化,加快形成有活力的體制機制,促進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

(四)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中部地區具有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區位條件和產業體系較為完整的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要進一步發揮優勢,加強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和物流設施建設,發展多式聯運,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和物流體系。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依託功能平臺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

(五)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對全國經濟發揮著重要的增長引擎和輻射帶動作用。東部地區率先實現優化發展,必須加快在創新引領上實現突破,充分利用和拓展創新要素集聚的特殊優勢,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率先實現產業升級,引領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打造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率先建立全方位開放型經濟體系,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增創擴大開放新優勢。

(六)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根本是要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大城市病”的路子。要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優化空間格局和功能定位。推進交通、生態、產業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構建一體化現代交通網絡,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優化產業佈局,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積極穩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理念,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努力將雄安新區打造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範區。

(七)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輻射南北、通江達海,是我國人口、經濟、產業最為密集的經濟軸帶。近年來,隨著開發強度增大,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形勢日趨嚴峻,必須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沿江綠色生態廊道。在此基礎上,以暢通黃金水道為依託,建設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優化沿江產業和城鎮佈局,實現長江上中下游互動合作和協同發展。

(八)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在國家發展全局和對外開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須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要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優化海洋產業結構,促進海洋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為建設海洋強國奠定堅實基礎。深入實施以海洋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綜合管理,加大對海岸帶、沿海灘塗保護和開發管理力度。統籌運用各種手段維護和拓展國家海洋權益,維護好我管轄海域的海上航行自由和海洋通道安全。

三、推進形成新型城鎮化發展新格局

黨的十九大報告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層面,進一步明確了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推進形成城鎮發展新格局的重點任務。

(一)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城市群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是最具創新活力的板塊。要按照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的要求,繼續推進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中原、哈長、北部灣等城市群建設,形成一批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促進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城市群。強化大城市對中小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逐步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完善城市群協調機制,加快城際快速交通體系建設,推動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促進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二)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到2020年實現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目標,出臺了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施居住證制度等舉措。2016年底,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41.2%和57.4%,比2012年末分別提高5.9和4.8個百分點。今後一個時期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降低落戶門檻,拓寬落戶通道,確保到2020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左右。加快居住證制度全覆蓋,鼓勵各地擴大對居住證持有人的公共服務範圍並提高服務標準。建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較多的城鎮傾斜的“三掛鉤”激勵機制,以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

四、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聯動性、整體性,關鍵在深化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

(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清除各種顯性和隱性的市場壁壘,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有序自由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二)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支持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區域合作,支持產業跨區域轉移和共建產業園區等合作平臺,鼓勵創新區域合作的組織保障、規劃銜接、利益協調、激勵約束、資金分擔、信息共享、政策協調和爭議解決等機制。

(三)完善區域互助機制。完善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制度,創新幫扶方式,加強教育、科技、人才等幫扶力度,增強欠發達地區自身發展能力,促進對口支援從單方受益為主向雙方受益深化。

(四)建立健全區際補償機制。建立健全流域上中下游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依託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生態補償示範區建設,健全資源開採地區與資源利用地區之間的利益補償機制,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區際利益協調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