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火柴點火箭-2:使用羣衆語言是經濟學家參與產業規劃的基本功

題記:我們討論的,不僅僅是東北的命運,更是中國區域產業升級的路徑。

正文:

1

2

林毅夫團隊及其擁躉者,在一些媒體上也發表了一些洗地文章,指出《吉林報告》不完美,但代表了中國的最高水平——代表國家頂級智庫最高水平的《吉林報告》。這一點,林毅夫團隊在其回應中稱:“‘吉林報告’,為智庫從業人員,提供了國內最高水平決策諮詢研究的範本”。為了佐證其報告質量之高,課題組抬出了林毅夫先生參與十三五規劃有關文件起草這一大帽子,同時表示將為埃塞俄比亞、盧旺達、貝寧、塞內加爾、尼日利亞、烏干達、吉布提、尼泊爾、巴基斯坦、波蘭等國家提供政策諮詢。希望用這些“看起來很權威”的表述,震懾社會公眾,震懾媒體,讓大家閉嘴。

我不明白的是,吉林報告團隊,為何無視全社會提出的如此多的和好的東北振興方案,也無視社會各界對《吉林報告》粗製濫造的普遍判斷。

3

林毅夫團隊的第二輪正式回應,是9月11日的嚴肅的官方回應。該回應中,林毅夫團隊宣稱,媒體的討論都是外行, “課題組不再參與任何媒體性質的爭論。”,結尾處嘲諷媒體評論者說:“飛船的發射需要用火柴點報紙,然後放劈柴再放煤球。這個時候,哪怕對方看我一眼都算他輸了……”

林毅夫先生及其團隊的言下之意,他們做這個吉林報告,不歡迎媒體討論。因為我們都是外行,都是用火柴來點火箭的。

看到這裡,也許大多數人都為林毅夫團隊的態度感到惋惜。但我思考的卻是另外一個問題:難道,我們真的就不能用火柴點火箭嗎?吉林經濟、東北經濟、中國經濟,難道只能是林毅夫團隊的新結構經濟學才能討論嗎?中國這麼多學者,企業家,各界人士,都沒有資格來關心吉林,關心東北,關心中國經濟升級的路徑嗎?

林毅夫團隊宣稱:除了吉林省之外,也調查研究或正在開展調查研究的包括上海市、西藏自治區、廣東省中山市、河北省河間市、新疆和田、河南省漯河市等地區,這些地方涵蓋東北、華北、長三角、珠三角、西部、中部地區的省、市、縣層面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4

林毅夫教授的意思大概是,全中國的火箭,都由他們來點,社會閒雜人等,各類媒體,沒有學術資格,休要評論。

無獨有偶,9月8日,浙江大學發佈了《浙江大學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門戶媒體或自媒體文章的閱讀量10萬+等同核心期刊。國內一流大學站出來,從學術角度認可“用火柴點火箭”的媒體評論。實際上,媒體討論經濟政策,並形成理論,在經濟學史上也是有光輝業績的。1970年代後半期,拉弗,萬尼斯基、羅伯茨等利用《華爾街日報》廣泛宣傳他們的論點,持續多年的媒體文章,鑄就了供給學派的理論基礎。

給各地區做規劃,不是寫學術論文。歷史上,不知道多少大師,投入經濟實踐,身敗名裂。薩克斯興沖沖地給俄羅斯和東歐國家出謀劃策,一敗塗地。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多位頂級專家組建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也難逃厄運。從林毅夫團隊的表述來看,近期要為十多個省市以及十多個國家提供基於新結構經濟學的政策建議。我相信,多年之後,經濟學史上會又多一個笑話。

如果林毅夫團隊真的要參與到各地區和各國的產業政策規劃中來,恐怕還得收回其官方申明,必須要做點“用火柴點火箭”的事情。如果你不用社會公眾和政府官員能夠聽得懂的“火柴語言”,你的規劃又如何能被讀懂?你在象牙塔裡怎麼做我們不想過問,但參與地方產業規劃,就一定要熟悉群眾語言,這是經濟學家與社會接軌的基本功。

5

要知道,即便是當前廣泛稱頌的供給學派的學術討論,也是1970年代後期在華爾街日報等報紙上形成的。你們新結構經濟學的這一門派,何以就拒絕媒體上的這些“火柴們”?你們沒有使用群眾語言的基本功,也不願虛心接受媒體討論,難道舉國之下,只有你一家正統?當代宏觀經濟學流派,是一場饕餮盛宴,學術思想五彩紛呈,並沒有一家包打天下。

幾乎在同一時間,浙江大學發佈消息稱,優秀的網絡文章達10萬+閱讀納入核心期刊學術文章考核,美國《科學美國人》雜誌更是科學家們都向往的科普文章發表聖地。不僅人文社會科學需要向社會公眾開放,科普更是科學發展的基本內涵。就連自然科學的科學家們,也要掌握一些“火柴”的語言,為社會公眾普及其“火箭”的知識。更何況,我們人文社會科學和經濟學?難道,經濟學的經世致用,是老百姓和媒體都不懂的陽春白雪嗎?

純理論的研究,林毅夫團隊可以在學術期刊中發表,社會公眾自然不會有多少關注。但給一個地區做規劃,就不是學術論文了,要接地氣,也要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畢竟事關社會公眾之福祉,我們不能只做不明真相的群眾。

在此,我呼籲所有經濟學工作者,要掌握“用火柴點火箭”的基本功,用社會公眾和媒體能理解的語言表達方式,解釋我們所做的經世致用的事情。

網路調查問題:

1、經濟政策的制定,社會公眾和媒體有討論的權利嗎?

2、浙江大學給予優秀網絡文章學術認可,極大鼓勵了科研人員的科普創作。科學家是否應該用“火柴”的語言,為社會公眾點燃科學的“火箭”?

3、林毅夫團隊的《吉林報告》,是否代表國家頂級智庫最高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