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河南:以文旅的視角

重新發現河南:以文旅的視角

文丨葉然(方塘智庫區域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隨著新興產業的興起和人們逐漸對產業轉型不斷深化、升級的認知,人們慢慢發現,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甚至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和增長,已經不能用簡單的經濟邏輯來看待,同時也屬於社會和人文範疇。

對於發展文化來說,它是一個長足發展後才會看到效果的“軟實力”發光的發展舉措,而非短期內便能見效的“藥方”,因此,成為了衡量國家、地區、城市的品質精緻與否的至高標準。

曾任美國哈佛教授的小約瑟夫·S·奈是提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形態的第一人。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可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種形態,而軟實力主要是一種文化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來自於一個國家的文化體系、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吸引力。在這一綜合實力的概念概括中,可以看見的是,軟實力與硬實力的同等重要性。

文化體系的成功構建正逐漸成為地方發展的主推力。

經濟與文化的融合早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文化的力量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成為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軟實力競爭的核心力量,地方文化作為國家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助力國家軟實力和地方經濟發展上,其突出性和重要性,逐漸清晰。

1、中原文化是誰的文化?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中原被認為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原文化曾在歷史上對河南甚至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但是後來,隨著經濟和文化重心的南移而逐漸衰落。

重新發現河南:以文旅的視角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中原文化才慢慢復興,隨之而來的河南區域經濟也逐漸有了成果明顯的發展,“中原崛起”和中原城市群等戰略的不斷提出,亦為河南的發展提供了大好機會。曾任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說:“河南要用發展贏得尊重。”

但是,與周圍其他地區,甚至沿海一帶相比,經濟發展速度、水平均有較大差異,區域競爭力明顯不足,原因何處尋,在全球化、文化復興、國家文旅蓬勃發展、中原城市群戰略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提出的背景下,如何提升河南的區域競爭力?“河南要用發展獲取尊重”,又如何發展?

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帶被界定為黃河中游、今河南境內。這一地帶處於東西南北浸潤的中心,使其無論在吸附還是擴散方面均優勢於其他區域。

中原也是中國歷史上戰爭和災難最集中的一個地區,很多民族、種族、政權為了爭奪中原地區的控制權,逐鹿中原。

由此向外擴展才是廣義上的中原,是與華夏文明源地直接毗連的地帶。隨著華夏文化從源地向四周擴展,在秦漢以後,中華文化圈逐漸明晰、定型。因此,中原文化的概念,便慢慢被界定出來,關於中華文化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的說法,也便由此時真正地開始。在早期,中原文化向北、向西擴展較為順利,後經元朝、清朝兩個少數民族所建的王朝,使他們進一步被納入中華文化圈。

中原文化向南擴散在早期所遇阻力不小。但在東漢晚期以後,北方戰亂導致中原移民一次次南遷,使源地文明隨人口遷徙而向南傳播,至長江流域、西南、嶺南、閩臺等地。彼時,漢文化還輻射到中國的一些近鄰,東北方的朝鮮和日本、北方的蒙古、西部的中亞、南部的東南亞諸國等,這些地方構成了中華文化圈的外緣。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中原文化的框架內,漢文化可堪為核心文化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原地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盛衰興亡,安史之亂的爆發成為中原地帶衰落的最後一場戰役,從此,中原也便真正成為了“昔日黃花”。

重新發現河南:以文旅的視角

從歷史文化傳播的角度而言,中原文化的開放性要更早於其他文化種類,奠定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中原文化在整個中國文化的重要地位。正是因為此,河南在一直以來的文化宣傳上,也在強調它作為中華文化發祥地以及華夏文明的開端的重要性,中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化中有著正統性和根源性。

在人的潛意識裡,因為中原文化的正統性和根源性,中原一帶一直被認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根源地,然而,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的河南,從大的層面來看,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從小的層面說,中原文化更應該是河南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障。

2、被中原文化“耽誤”的河南文旅

但是不可置否的是,近些年,河南不論是在具有根源性和正統性的中華文化的宣傳推廣上,還是基於中原文化來推動河南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創意產業的構建都缺少一定的火候。

然而這種區域上的缺陷並非一種偶然因素,從歷史變遷的角度看待之,其中原文化在區域發展上呈現出的缺陷,從根本上說,與歷史文化變遷的特殊性有著一定的關係。

有著歷史厚重感的中原文化雖然享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的美名,但是長期以來,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地帶都以沙場征戰和都城的不斷更新替換為主,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朝代更替,使得中原文化不僅具有根源性和正統性,也鑄造了中原文化的保守性。

事實上,中原文化與其他地區文化最大的不同,在於其是一種“政治——倫理型”文化,不僅長期居於正統文化地位,也長期居於主流文化地位,歷史上形成了政治保守主義和“官本位”傳統。

而且,“在漫長的封建統治中,中原文化一直處於封建統治的中心地位,長期受儒家正統思想的薰陶,專制制度、宗法制度及其思想影響根深蒂固,使得河南人形成了正統保守的心態。”

重新發現河南:以文旅的視角

此外,河南可以說是理學的故鄉,千百年來,儒家思想提倡的尊卑有別以及“學而優則仕”的讀書做官論,為河南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上了深深的“官本位”烙印,崇尚權威、唯權是從。當沿海地區開始以致富為榮、從商下海時,中原地帶始終以當官為榮。

再者,如果說中國曾經是農業文明大國,那麼中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則可看作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不僅因此使其具有了土著特性,也長期形成了“重農輕商”的思想意識。

所以,在長期以中原文化為統治中心的封建統治裡,“重農輕商”的文化氛圍,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河南人的求安穩、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顯然,以“官本位”為主的中原與“商本位”的南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因而,受長期以來形成的“官本位”和“重農輕商”的文化意識的影響,河南的傳統產業長期佔據區域發展的主位,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佔比明顯較低,產業調整緩慢、升級困難,使得河南省的產業競爭力一度呈走低形式。縱使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徐光春對中原文化的宣傳力度不斷加大,但是卻並沒有改變如今中原文化在全國文化繁榮下的文旅產業的低迷現象。

中原文化的歷史特殊性正在影響著河南文旅產業的構建與發展,因為中原文化不僅是河南的,亦是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角色。中原文化的根源性和世界性,註定使得中原的區域發展和河南省的文旅產業發展,需要考慮它的兩面性。

所以,對於文化特點比較特殊的中原文化來說,不論它有多少歷史文化的重疊,唯有將具有根源性和正統性的中華文化與在地屬性的中原文化結合起來思考,明確河南中原文化在弘揚中華文化中的地位,才能充分發揮中原文化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重新發現河南:以文旅的視角

3、河南文旅的新未來

然而,文化所呈現出來的差異化的特性,有其劣根性,自然有其優勢的一面。正是因為中原文化有根源性和正統性,所以在歷史的長河中,也便具有了超越一切歷史時空的超越性和文化本身的開放性。

在中原文化中,不僅彙集了歷朝古都的政治文化,也在“理學的故鄉”中,匯聚了以莊子、孔子、孟子等為主的聖人文化。而在由眾多文化匯聚而成的中原傳統文化中,如何批判性地繼承並與現代文化加以融合,對於文化有著根源性和正統性的河南的區域發展而言,可謂任重之。

因為中原地區曾長期佔據中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的緣故,在一些專家學者的中原文化研究理論中,他們認為中原地區長期受到大一統專制政治的“馴化”,加之儒家正統觀念的長期薰陶, 形成了“自我中心主義”的傲慢心態和政治文化優越感,以及受到封建統治的影響而形成的中庸保守心態,對接收外來新文化和新思想上,其阻力和風險都突出明顯。

這種保守的內傾的文化對經濟結構形態造成嚴重的影響,使得產業結構趨於內向性,產品結構單一,生產特點多為自給自足,亦造成了對外來思想的牴觸和創新能力的低下。

而若想打破這種保守的文化內傾,並且提升河南省整體的區域競爭力,便需要解放保守的思想,加大對創意文化產業的構建。“十二五”期間,河南在產業轉型上做足了文章。

河南省按照文化強省建設的戰略部署,推進文化領域的改革和發展。河南省的文化產業增加值由2010年的339.64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623.31 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7%以上。但是從河南文化產業結構來看,整體實力依然顯示出弱勢態勢,文化產業佔全省GDP的比重仍然偏低,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

重新發現河南:以文旅的視角

從文化創新力的角度說,這種創意文化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受制於河南省長期以來的保守的政治文化和儒家思想正統觀念的影響。因此,“培養創新的社會環境,以促進文化觀念的嬗變”,為中原傳統文化轉型、升級為以創新、創意帶動中原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轉變。

另外,在道家思想中,蘊含著“天人和諧”的自然觀,不論從文化精神上還是理論上,這種觀念不僅為我們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了方式方法,對今天在文化復興倡導下,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亦有重要意義。

在今天經濟全球化以及文化復興的倡導下,不論是基於發展而提出的觀念創新、科技的創新、體制的創新,最終都需要回歸到文化的創新上。在中原文化既是區域的,又是世界的文化雙重特點裡,河南省的文旅發展不僅需要加大對創新興人才的培養和吸納,以及培養和“營造學習型區域”,同時需要深挖諸多文化高度聚集的中原文化,以文化之精髓,構建超級IP,打造大型的文化創意類活動,以達到文化營銷、推廣的目標。

另外,從目前來看,就中原文化和華夏文明發源地的說法,已經基本上廣為人知,在接下來的營銷推廣和產業構建上,需要深入到具體的文化目的地的發展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