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交易法則》一旦價格達到了止損點,就必須退出,不要猶豫

關於作者

柯蒂斯・費思,“海龜計劃”的成員,19歲加入了海龜計劃,賺了3100多萬美元,是海龜交易員裡的傳奇。

關於本書

核心內容

、海龜交易法則的具體內容。

、那些在歷史上表現非常好的交易方法,為什麼在未來不一定管用。

一、什麼是交易者投資者和交易者有很大的差別:投資者買股票是為了長遠的目標,他們相信某些東西或者是公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會升值。但交易者買的不是實在的東西,交易者只關心價格,從本質上來說,他們買賣的是風險。

【案例】航空公司一般對飛行燃料的價格都非常敏感,這些燃料的價格又和石油價格有著緊密的聯繫,所以石油價格上漲的時候,航空公司的成本就會上漲,利潤就會下降,除非它抬高機票的價格。但漲價會侵犯消費者的利益,讓消費者感到很不滿。所以在這個案例裡,航空公司就是“對沖者”,它需要把石油價格上漲的風險轉移出去。轉移給誰呢?轉移給交易者,交易者就是買賣風險的人。

二、海龜交易法則的具體內容

1. 支撐位和阻力位你可以在大腦裡想象一張股市的價格走勢圖,截取某一段 K 線,如果總是在15美元到17美元之間波動,那這裡的15美元,就叫做支撐位,17美元,就叫做阻力位。意思就是說17美元上下就像是有一種阻力,讓價格漲不上去,而15美元,又像是一種支撐,讓價格不再下跌。一旦價格突破了支撐位和阻力位,價格就會沿著突破的方向繼續前進,而且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這就出現了所謂的“趨勢”。

2. 什麼時候買入是最佳時機作者認為有兩個最好的入市策略。第一個是短期策略,你要參考最近20天的價格走勢,一旦突破了20天裡的阻力位,也就是最高點,這時候你就買入。反過來,一旦突破了20天裡的支撐位,也就是最低點,這時候就賣出。另外一個是長期策略,你要參考最近55天的價格走勢,然後操作和短期策略一樣,突破阻力位,買入;突破支撐位,賣出。

3. 什麼時候退出市場要給自己設置一個止損點,一旦價格達到了你設置的止損點,就必須退出,一下都不要猶豫,所有猶豫都會釀成災難。作者認為,如果你使用短期交易策略進入市場,那價格一旦跌破過去10天裡的最低點,就要退出。反過來,如果是做空股票的話,那就參考過去10天的最高點,一旦超過最高點就退出。如果是賺錢,也不要過早地賣出股票,鎖定利潤,這會讓你錯過更高的利潤。你要在趨勢平穩之後,也就是股價又開始在支撐位和阻力位上下徘徊的時候,這才考慮賣出股票。

三、有效市場假說和市場泡沫理論

1. 有效市場假說尤金・法瑪認為,資產的價格,已經反映了關於資產內在價值的所有可得信息。意思是說你看到一隻股票的價格,就是它真實的價格,你不用再研究了,它既沒有被高估,也沒有被低估,它就值這個價。資產價格未來的變動,是取決於新消息的發佈,我們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出現,所以資產的變化是隨機的,價格是隨機遊走的。

2. 市場泡沫理論羅伯特・席勒認為市場是存在泡沫的,人是非理性的,股票市場有時候過高,有時候過低。一隻股票哪怕它的業績很差,只要你相信有人在炒這隻股票、有人願意買這隻股票,那以後一定還會有人用更高的價格來接手。

四、交易系統有效性作者認為,那些歷史上表現非常好的交易系統,未來不一定還會有那麼好的成績,甚至歷史上表現越好的交易系統,在未來的表現可能會越差。有三個原因:交易者效應、隨機效應和過度擬合。

1. 交易者效應人們的交易行為,會改變目前的市場狀態。如果出現一種交易系統很賺錢,那其他交易者就會慢慢地開始注意到這種交易系統,然後就開始模仿,用的人越來越多,這種策略就沒有之前那麼好的效果了。

2. 隨機效應有些歷史數據漂亮的系統,純粹就是撞了大運。隨機效應其實很容易發生,你甚至都不用構建一個複雜的交易系統,就能做到100%預測股票漲跌。假設,你找一萬個人給他們發郵件,5000人發漲,另外5000人發跌,第二天有一半人肯定是正確的。接下來正確的那5000人再一半發漲,一半發跌,又會有一半人收到了正確的預測。這樣十幾輪下來,總有那麼幾個人,每次收到的預測都是對的。

3. 過度擬合如果一個模型描述的數據和歷史數據的一致性越高,它預測未來的能力反而越差。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模型涉及到決策判斷和預測未來,精確寫實往往不如粗略寫意。如果一個交易系統,歷史上表現很好,和歷史數據非常吻合,那麼,它對未知數據的預測能力就會非常差。因為那些所謂的“已知數據”,都是有誤差的,精準的擬合曆史數據,會把這些誤差放大,擬合得越精準,未來的誤差越大,預測越糟糕。《海龜交易法則》這本書裡面介紹的具體交易方法,對今天的我們意義似乎已經不大了,但作者提出的交易者效應、隨機效應和過度擬合,對我們還有所啟發的。“交易者效應”告訴我們要用“系統”的思維看世界,一個系統是動態的,你動,別人也動,所以在行動之前,不僅要考慮自己一個人的動作,還要考慮到整個系統的變化。“隨機效應”告訴我們運氣的存在,如果你不承認運氣的存在,要把一切結果都找出一個原因來,那很有可能會犯歸因謬誤的錯誤,也就是把兩個不存在因果的事情,硬是聯繫在一起。“過度擬合”告訴我們,不要過於糾結數據和細節。一個好的模型不應該對數據過於敏感,數據很重要,但今天的人似乎過分重視各種考核指標,為了數據和指標而工作,糾結於各種細節,就可能顧不上真正重要的事情。一個決策能抓住重點就很好了,非得考慮各種不重要的因素,最後往往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金句

1. 交易者買的不是實在的東西,交易者買的是股票、期貨合約,或者是期權。交易者只關心價格,從本質上來說,他們買賣的是風險。

2. 人們在市場交易裡非常緊張,每次的決策都會牽涉到實際的利害,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做到完全的理性,幾乎是不可能的,情緒和認知誤區會嚴重干擾到我們的決策。

3. 什麼事都按著規則辦,哪怕這個規則本身不科學,但一旦有了規則,至少你的決策是前後一致的,不會隨著心情改變。做到這一點,就比看心情交易靠譜了一大截了。

4. 從本質上來說,股市的漲跌是沒有規律的。所以作為投資者,你隨機挑選一個股票組合,長期持有,就能實現盈利。但人的非理性行為,也是客觀事實,它會影響到人們的短期交易行為,所以從短期來看,股市的波動似乎又有一點規律可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