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探案2:沒有推理,只剩喧囂

距離陳思誠上一部電影上映已經過去3年了,這3年裡發生了太多變化,無論是電影還是現實,所有的人都在變。

唯一不變的是陳導的水平,不僅沒有上升反而有下滑的趨勢。

作為兩部電影的編劇,號稱要打造「唐人街宇宙」的陳思誠如果再墮落下去,唐探系列排到3也就可以終結了,再拍下去真的就是欺負觀眾了。

唐人街探案2:沒有推理,只剩喧囂

劉昊然逐漸成為新生代的演技擔當

推理講究的是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不管是注重作案手法的本格推理還是強調作案動機的社會派推理,都會精心設計一個巧妙的殺人案件,觀眾看的嗨點在於「設謎」和「解謎」過程, 而殺人背後的原因屬於導演要表達的思想,只要能自圓其說觀眾並不會在意。

影片裡開頭唐仁騙秦風來紐約參加婚禮,秦風卻一心想看推理小說大師奎因的手稿,在識破了唐仁的把戲後,秦風加入了富二代被殺案的偵破中。唐仁需要的是賞金,秦風的動機並沒有交代,誤打誤撞中二人成為了嫌疑犯,在沒有內在動力驅使下的行為,使得秦風的角色成為了串聯故事的引導線,失去了人物本身的魅力。

推理劇講究的是「下套」,帶領觀眾去發現這些伏筆並與人物行為呼應起來才能達到「解套」

唐人街探案2:沒有推理,只剩喧囂

從第一個案件到第二個白人婦女被殺案,中間的聯繫幾乎沒有介紹,秦風超常的推理技術完全沒有用具體細節表現出來,僅僅在識破唐仁把戲和查找監控錄像時一筆帶過。靠著一個本就沒有信服力的APP排名來表現人物的特點,這麼貼標籤也太偷懶了吧。

第一部唐探裡還花出篇幅介紹了推理小說中的常用殺人手法,到了第二部推理演繹的過程只是個過場。秦風推算下一個殺人地點時只是簡單地代入了一個公式,沒有靠細節也沒有邏輯依據,僅憑一條虛構的公式就推算出了殺人地點,這樣的電影還能掛「探案」的標籤嗎?

唐人街探案2:沒有推理,只剩喧囂

每次推理都是擺弄手勢,真的很單調啊

像這樣導演或編劇想當然的片段還有很多,靠紙屑在水中的流速推算出第一現場、憑藉大腦復現紐約市地圖、一遇到困難就緊閉雙眼回憶細節然後發現問題,這樣的橋段就連柯南里都不會出現,這部片子裡竟然成了主人公抽絲剝繭、抓住真兇的法寶。

完全沒有了探案快感。

華語片裡推理、懸疑電影做得好的並不多,之前上映的《殺生》《消失的子彈》《催眠大師》《記憶大師》都打著懸疑的口號,可惜故事情節太過簡單或氣氛渲染不夠,整體上與西方同類型電影差距不小。

要想做出優秀的犯罪推理電影首先要解決一個本土化的問題,由於現在電影政策的原因我們還不能直接展現犯罪過程,在表現作案手法上就只能靠編劇的「技術手段」。這也使得國產犯罪電影總是顯得不夠水平,表現不出人物本身的性格魅力。

辦法不是沒有,華語電影人也做了很多嘗試。

目前來看把推理和功夫結合起來是一個相對不錯的發展方向。陳可辛執導的《武俠》打出了“科學武俠”的口號,劇中金城武飾演的角色發揮偵探特長,給刀光劍影的江湖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近幾年徐克重金打造的《狄仁傑》系列也是把懸疑和玄幻、武俠雜糅,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的大唐盛景,取得了較好的票房和口碑。

唐人街探案2:沒有推理,只剩喧囂

四大天王本來要在春節檔上映,後改為暑期檔

回到《唐人街探案2》中,沒有了堅實的推理內核,電影主打的「喜劇」標籤又表現如何呢?

這一部裡的唐仁相比上一部要進步很多,沒有了過於拿捏的嗓音和誇張的肢體動作,人物形象正常了不少。但在某些片段裡依然有用力過猛的表演,比如對女警官的追求就顯得很臉譜化。

好的喜劇是讓人笑後能感受到角色魅力,所謂笑的有依據。從上一部元旦檔到這一部的春節檔,陳思誠加強了喜劇的成分,但沒有加強表現喜劇的能力。

什麼好笑?觀眾看到人物處於困境產生一系列誤會時會笑,但人物本身沒有處於困境或外部環境不足以支撐人物行為時,同樣的行為並不會讓人好笑。

就拿劇中承擔主要笑點的紐約時代廣場大追逐為例,在緊急情況下三人怎樣逃出敵人的抓捕是衝突點,在逃亡的過程中三人本可以不斷增加困境以加強喜劇效果,比如唯一的褲子被物體刮掉,需要一遍逃跑一邊找遮蔽物,或者行人阻撓,或者警察誤解,都能增加笑料。可惜的是在這一片段主人公只是單獨的跑,即使是搶到馬車產生了傳統與現代的對比,也並沒有增加多少笑點。而主人公的行為都顯得很刻意,沒有了隨機應變的幽默感。

喜劇不是靠人物擠眉弄眼、自我貶低就能讓人笑的,在這一點上陳思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真希望第三部東京篇能有突破,同時能做到更符合當地人文環境,也不枉請來這麼好的演員。

唐人街探案2:沒有推理,只剩喧囂

妻夫木聰會成為第三部的主演嗎

否則就像這部一樣,沒有了唐人街,只剩下紐約城的喧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