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睡、一天飛三個城市,每周工作超100h,大佬們有多拼?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無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歷盡艱辛,埋頭於自己的事業,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些功成名就卻依舊兢兢業業奮鬥的企業家們完美地詮釋了這句話。

他們成功、有錢、聰明卻從未停止奮鬥的步伐,保持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

前行路上,你我共勉。

光環背後,大佬們有多拼?

王健林:“勤能補拙,奮鬥可以幫我們發現機遇和把握機遇”

2016年底, “王健林的一天”在網絡上流傳,這份時間表讓很多人震驚:24小時,兩個國家,三個城市,飛了6000多公里,簽約500億合同……

而這,並不是多麼特別的一天,這樣的工作強度對王健林來說也只不過日常而已。

如果不出差,早上7點半,王健林準時到達萬達北京總部25樓的辦公室,開始工作。這樣的工作習慣,從創業到現在他已經堅持了二十多年。

他現在比以前更有鬥志,甚至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幾個用。2012年他開始跑步健身,每天一小時,這樣能保持更好的體力和精力,他希望自己能工作到75歲。

2013年,在央視財經頻道主辦的“中國創業榜樣”公益活動啟動儀式上,王健林分享了他的創業經歷。

“怎樣才能創業成功?我認為勤奮最重要,這點我深有體會。由於我是個轉業兵,在創業初期,對房地產行業一點兒也不瞭解,很多同行笑話我,他們評價,我早晚會從哪兒來回哪兒去。”

“所以我下決心,先學習,在接下來的4到5年的時間裡,我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時間,白天正常上班,晚上所有的時間都拿來學習。我相信勤能補拙,奮鬥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機遇和把握機遇。”

李嘉誠:90歲才退休,每天工作16、17個小時

勤奮和自律是李嘉誠身上極為重要的標籤。李嘉誠每天工作16-17個小時,他說自己實際上已經活了100多歲。“我晚上一定會看書。如果我有一個鐘頭,即使是睡不夠、遲睡,我一樣會看書。”

創業至今,李嘉誠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二是晚飯之後,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怕落伍”。

無論睡得多晚,李嘉誠的鬧鐘都會雷打不動地在早上五點五十九響起,起床後聽電臺新聞,打一個小時高爾夫。

2016年,李嘉誠這樣說:“我每天都樂於為股東或基金會付出時間和精力,數十年如一日,我可能是公司請病假最少的人之一。”

一個年屆90的老人家,為什麼這麼拼?李嘉誠的答案是:勤奮是個人成功的要素,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成果,與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極大的關係的。運氣只是一個小因素,個人的努力才是創造事業的最基本條件。

許家印:經常開會到深夜,凌晨三四點才睡覺

許家印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經常凌晨三四點鐘回家睡覺,睡一會就起床去公司,這是他長年累月養成的習慣。許家印的拼命影響了很多恆大人,一大批人尤其是公司中高層,都是工作狂。

恆大總裁夏海均入職的第一天就被許家印拉著開會一直到十一點半結束,當然這只是偶然,因為常態下恆大的會一般會開到凌晨兩三點才結束。

凌晨三點睡、一天飛三個城市,每週工作超100h,大佬們有多拼?

許家印曾經思考過要不要一直拼命下去,但這樣的問題是無解的,戰鬥已經是他的常態了。

2009年12月,天津一個樓盤的全日式溫泉設計出爐,幾位日本設計人員向他報告工作,從夜裡11點一直談到凌晨4點。在南都週刊的採訪中,他也禁不住問自己:“像我這個年齡,又做到這種大企業的老闆,有沒有必要這樣拼命?”

南都週刊曾經採訪許家印時讓他談一談關於“首富心態”的問題,許家印更多地聊了一些細節, “我沒有亂花錢的習慣,經常在辦公室吃盒飯。經常深更半夜開會,一開就是一個通宵,如果真餓了,就讓家裡給我送個饅頭,或者捎個湯、面過來。”

稻盛和夫:除了拼命工作,不存在第二條通往成功的路

在稻盛和夫的70餘年工作經歷中,離不開“極度認真”四個字。

稻盛和夫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制造絕緣瓷瓶的企業,當時這家企業瀕臨倒閉,很多員工離職了。當時的稻盛和夫也想過離職,但他覺得辭職需要一個義正言辭的理由,於是留在公司先埋頭工作。

不發牢騷,不說怪話,聚精會神,全力以赴,當時的稻盛和夫開始用格鬥的氣魄,以積極的態度認真面對自己的工作。從那以後,他的工作認真程度甚至用“極度”二字來形容。

他把鍋碗瓢盆都搬進了實驗室,睡在那裡,晝夜不分,連一日三餐也顧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他還訂購了刊載有關新型陶瓷最新論文的美國專業雜誌,一邊翻辭典一邊閱讀,到圖書館借閱專業書籍,往往都是在下班後的夜間或休息日抓緊時間,如飢似渴地學習、鑽研。稻盛和夫在拼命努力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同時周圍人對他的評價越來越高,他的人生逐漸開始良性循環。

公司上市後,他依舊用“奮鬥者”的態度要求自己和員工,“迴歸創業的初衷,哪怕汗流浹背,哪怕沾滿塵土,讓我們同心協力加油幹!”

對於自己的成功,稻盛和夫說,除了愛上工作、拼命工作,不存在第二條通往成功的路。

馬明哲:“成功沒有捷徑,勤奮是最樸素最實用的辦法”

馬明哲一直謹守勤勉,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30年前他從26個英文字母開始學起,把《新概念英語》裡近萬個單詞,都記在一張張小卡片上,後來一捆捆卡片裝滿了一個大紙筐。出差時,他一定要隨身攜帶英文雜誌或小說,有時間一定要聽聽英文財經報道。馬明哲一直告訴自己,學無止境,勤能補拙。

工作後的馬明哲拼搏勁兒更大,他在《平安心語》中說:“成功沒有捷徑,勤奮是最樸素最實用的辦法”。他平均每天處理500多封郵件,其白天辦公時間通常排滿了各種專題會議及重要接待。絕大多數郵件必須要下班後去處理,有時出差在外或晚上有公務接待,郵件就要到晚上10點後開始處理。馬明哲說,特別重要的事,他寫的回覆郵件比請示人的內容多好幾倍。

非獨以上這幾位企業家是工作狂,很多企業家都將“勤奮”二字奉為圭臬:埃隆·馬斯克每週工作超過100個小時,每天都忙到夜裡3點才躺下;宗慶後每天工作16個小時,一年中200多天都奔波在市場一線;雷軍在訪談節目中表示,中午午飯三分鐘解決,平均每天開十一個會;喬布斯生命快結束的時候,他還在努力加班……

成功沒有捷徑,勤奮是最樸素最實用的辦法。每一份榮譽背後,流的是汗,拼的是命。我們不提倡有損身體健康的拼命,但像“勞模”一樣奮力拼搏的企業家們的敬業精神與奮鬥理念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勞模”是怎樣煉成的?

1. 超乎常人的堅持與自律

每一份與眾不同,背後都是以無比寂寞的堅持為前提;每一份榮譽,都離不開日復一日地勤奮。每一個偉大的企業家背後,都有著常人無法想象的自律與堅持。

5點半吹號起床,晚上9點就寢睡覺,17年的軍旅生活,讓王健林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至今,王健林還保留著這個習慣,五點半起床,雷打不動。

八點半開早會,是京東十多年來的傳統。不管是前一天晚上到多晚,哪怕凌晨兩三點,劉強東都會在第二天早上8點半準時坐在會議室裡面,與所有京東的管理人員商討會議,除非當天早上外出有活動或是出差。

自律是鐵杵成針的意志功夫,而長久的勤奮與自律需要極大的忍耐力與承受力。

2. 多一點執行力

努力從來都不是“刀山火海”或“人間煉獄”,它是枯燥乏味的訓練,是持續不斷地輸出,是疲憊時的“再多堅持一會”,是更多一點的執行力。

埃隆·馬斯克的員工這樣評價他工作時的狀態“埃隆需要看到進度。與埃隆共事,每個人必須主動推動工作,讓問題停頓在你手裡,這是埃隆不能容忍的。”“我們的討論都是高效、直擊要害而且基於事實論據的。”“工作阻滯,或者跨部門下達命令時有阻撓,埃隆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有問題隨時撥我直線,我不關心問題到底是什麼,我要馬上解決。’”

梁建章行事十分硬朗。別的領導開會風格是,“你們兩個部門會後再去討論討論”。梁建章從來都不這樣,他要求當場解決問題。

現場拍板,馬上執行,做完翻篇,既往不戀。牛逼的人各有各的牛逼,但有執行力這點是共有的。

3.努力常態化

為什麼在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企業家們卻不會覺得“痛苦、難受、度日如年”?因為對他們來說,這種努力是一種常態,他們不會覺得以上這些有多了不起;他們不會被自己“熬夜一次”而感動。這些努力,不需要心理建設,不需要自我說服,不需要意志力驅動。這些努力,是潛意識中的自發行為,是肌肉記憶的習慣動作。

大多數人都曾努力過:都有過熱血沸騰、立誓發狠的時候,都有過奮進狂飆、強力輸出的經歷。然而,平庸和傑出之所以涇渭分明,那是因為,平庸者的努力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統的,走走停停,斷斷續續。曇花一現的努力,都是偽努力。努力不是重點,常態化才是關鍵。

結語:激勵人心的是精神,而非榮譽

全國勞模是從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及其他優秀勞動者中評選出來的。一般工人系統評勞模,領導評先進工作者,但隨著時代變遷,這一傳統已經打破。2005年,民營企業家首次獲此殊榮。張瑞敏、許家印、王健林等企業家都曾獲得過全國勞模的榮譽。

社會學家艾君認為勞模是一種飽含感情的符號:勞模,意味著“光”,是一種能照亮黑夜,溫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勞模,意味一種“文”,是一種人理之倫、人生之道的“人文”;勞模,意味著一種“取向”,那是一個時代的追尋腳步,人生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

處於社會中堅階層的企業家們從不缺少時尚光鮮的頭銜,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不是獲得“勞模”的榮譽,更多的是保持如同“勞模”般的信念和奮鬥勁頭。對公眾來說,激勵人心的是他們敢闖敢拼、始終勤奮的拼搏精神與無止境的鬥志和毅力。

凌晨三點睡、一天飛三個城市,每週工作超100h,大佬們有多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