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让生活变得有趣,科学家则让有趣浸润生活

艺术家让生活变得有趣,科学家则让有趣浸润生活

IT创事记 / 祁萌

只有星战迷会喜欢那把光剑。

因为星战迷的“绑架”,这个星战系列史上最大的bug,竟然已经奇迹般跨世纪地存在了40年。为了照顾商业类型片所追求的科幻视觉效果,它的设计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剑柄设计使用了光滑的金属材质表面,甚至没有磨砂,这让它根本无法在格斗中握持;作为一把手持格斗兵器,它的手柄造型粗糙,古怪的金属零件突起让它看起来更像是顺手从高压锅上掰下来的部件,让人担心随时会划伤我们的新生代女英雄蕾伊;至于整体设计,那简直完全背离了人体工程力学,甚至不如前代。

好在影片本身的影响力,或者再加之刺激的东方式格斗、炫丽的背景、特效等综合因素,让它最终在很大程度上“修复”了光剑这个bug。当然,即便不去修复,《星球大战》也会依然如故地在类型片史上熠熠生辉——这是一系列伟大的电影,请允许我向乔治•卢卡斯脱帽致敬。

艺术家让生活变得有趣,科学家则让有趣浸润生活

在出品完《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后,卢卡斯影业与IBM联合拍摄了一个系列短片《科学与星球大战》(该系列可在IBM中国主流社交媒体端找到)。

“它分级展示了科技如何在现实中实现光剑、BB8智能机器人、微小芯片/再生液体、磁悬浮、原力、机械手指、AI、高成像头盔、太空旅行等9大星战元素。”

你可以从贯穿系列片的主旨中感受到一种情绪,它饱含了对电影艺术的尊重。不过现实中,科技公司才没有兴趣去实现科幻片里的道具元素,那是小学门口的店铺老板才会喜欢的东西。

毕竟,IBM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科幻公司,更不是玩偶生产商。

即便如此,如果好莱坞艺术家和IBM的科学家同台交流,双方也一定不会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他们有着一些近似的追求。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科幻作品之所以有可能成为科技预言,正是因为它表达了对人类一个个渴望的暗示或隐喻——科技公司不也在为此而努力吗?

这就是二者共同的魅力:艺术家们努力让生活变得有趣;而科学家呢,她们正在让有趣浸润生活。

可能是考虑到光剑在“星战史”上特殊的图腾地位,它最终成为了这个系列片第一级中的主角。

在这一级里,IBM的研究人员展示了如何用离子体把一根金属棒瞬间升至极高温的科技。它让金属棒实现了类似光剑那种“披荆斩棘”的切割力。

这并不是IBM科学家研究方向和能力的最佳演绎。以光剑作为系列片的开端,显然是为了向《星球大战》本身致意。

相比之下,星战中的BB8、R2、C3PO——这些拥有高智商和高情商的机器人,才是IBM科技能力更优的演绎对象。

艺术家让生活变得有趣,科学家则让有趣浸润生活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造出越来越聪明的AI大脑——具有越来越强的URLI(理解、推理、学习和互动)能力。这是IBM 科学家们一个很酷的研究方向。例如他们正在提升人工智能的“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商,这让它们能与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情感交流。

科技行业内,IBM在AI领域更知名的平台产品是Watson,它的行业应用已经让曾经的诸多科幻场面变成了现实。

Watson的能力在企业级市场落地了海量的案例,不胜枚举;但如果想让普罗大众也能详细了解它,却并不容易。一些相对简单的实例描述或许可以让非专业人士感知到这种能力的价值:

在“经验为上”的油气开采行业,它正在为现场作业人员直接提供“30年的工作经验”——Watson学习了积累了30年的 38000份文件,可以分析各种关键数据,并通过自然语言为工程师提供专业建议。这让年轻的工程师们节省了75%搜索专业知识的时间,可以在现场迅速成为经验丰富的工程师。

这些技术还被成功应用到了基于认知计算的无人驾驶汽车Olli,以及美国教育机构芝麻街的个性化课程和学习方案制定等众多行业场景中。

个人最感兴趣的一个“发明”是一款叫作NavCog(视觉障碍导航系统)的App,它基于人工智能定位、识别、知识、地图四个技术领域,实现了让有认知障碍的人士可以同正常人一样行走、购物、知晓对面走过来的人是谁,聊天对象的表情等。

我喜欢这种“与人为善”的科技,它甚至比登陆火星还要重要的多——IBM杰出工程师、盲人科学家浅川智惠子博士开发了它。

科学和艺术就是这样的有趣,它们无处不在地发生着联系。这些与艺术家创造的星战元素相关的科学技术落地,在百年历史的IBM中俯仰皆是。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科学与星球大战》系列中围绕星战元素所展示的这些前端科技,对人们创见科技未来显然也很有帮助。从这里,人们可以一窥IBM科学家的努力方向——它们几乎覆盖了所有已知的行业领域,并多有领先。

和电影艺术家的聚集地相类似,IBM的科学家也有自己的好莱坞——IBM公司研究院。几千位“全球最强大脑”分布在其全球12个研究院中。IBM中国研究院是12个研究院中的一个。

在过去IBM 的百年历史中,这里诞生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则排在所有IT公司首位,每年的专利申请也排在首位:

2017年,IBM共获得了9043项专利,创历史新高。这也使得该公司连续25年领衔美国专利排行榜,并超越了100000项专利里程牌。

“我们将近一半的专利都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区块链以及量子计算领域的开拓性进步,所有这一切都旨在帮助我们的客户打造更加智慧的企业。”IBM董事长、总裁及CEO罗睿兰在公布这些数据时,IBM相关产品与解决方案的落地早已完成——甚至大部分要早于它们成为市场炒作对象的时间点。

在《科学与星球大战》中,IBM的这些海量专利所对应的黑科技,不过被揭开了面纱的一角。

影片上映后的2018年初,沈晓卫在一次媒体交流中又分享了一些来自IBM研究院的展望。他是IBM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也是IBM中国研究院院长。

“人工智能将扩展到边缘计算。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看到全世界最小的计算机,不是一颗芯片,而是整个计算系统——米粒大小,甚至只有头发丝细的计算机系统,却包含了存储、计算和通讯等功能。”沈晓卫说,“IBM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样的系统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

这和IBM正在开发“芯片上的医疗实验室”(lab-on-a-chip) 技术相关。“该项技术落地后,将可以实现纳米级疾病跟踪,追踪体液里无法看到的信号。”IBM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营销官周忆说,这些数据将迅速在云端由人工智能进行分析,让人们真正可以走在疾病的前面。

沈晓卫还展望了未来3~4年的科技趋势,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内容。其中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人工智能的“狭义”与“广义”之别。

“到目前为止的人工智能,我们称之为Narrow AI,是专用的人工智能。大多数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还是为解决单一问题而设计的,例如说我们的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他认为,“在接下来的若干年中,人工智能将更多进入Broad AI——人工智能会被用来解决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一个领域中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可能是跨领域的复杂问题。”

这些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在企业级领域内发挥巨大的价值——它的价值空间本就远远超过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消费级领域人工智能。它将真正把我们带入下一个时代,一个在今天看来近似于科幻的时代。


【IT创事记】创见科技未来,旨在为读者提供科技企业和科技趋势的前瞻分析与评论。

【IT创事记】同名入驻各媒体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