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成員介紹

“‘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Z14)聯盟”簡稱為中西部一省一校聯盟(Z14),參加聯盟的高校有河北大學、山西大學、內蒙古大學、南昌大學、鄭州大學、廣西大學、海南大學、貴州大學、雲南大學、西藏大學、青海大學、寧夏大學、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等14所大學。

“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成員介紹

山西大學

山西大學(Shanxi University),位於山西省會太原市,是教育部與山西省人民政府重點合建的綜合研究型大學,中西部十四所國家重點建設大學之一,入選“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Z14)聯盟成員,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成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首批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擁有研究生院和“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山西大學文脈可追溯到明代三立書院及清代晉陽書院和令德堂書院,學校前身是清朝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5月8日由英國人李提摩太和時任山西巡撫岑春煊共同創辦的山西大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改名為山西大學校,1918年確定為國立山西大學,是中國創辦最早的三所國立大學之一。1931年改名為山西大學。1953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更名為山西師範學院。1959年恢復山西大學校名,是中國最早在聯合國註冊的高校之一。2014年,太原電力高等專科學校併入山西大學。 截至2018年3月,山西大學有塢城、大東關、東山(在建)三個校區,總佔地面積近2985畝,建築面積110萬平方米。學校設有32個學院(系)、93個本科專業、10個本科雙學位專業,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河北大學

河北大學(Hebei University),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定市,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是“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河北省重點支持的一流大學建設一層次高校;河北省唯一入選“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的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並且也為中國中部地區重點支持的五所大學之一、“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高校首個延安精神教育基地,擁有研究生院和“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河北大學始建於1921年,初名天津工商大學;1933年,改名天津工商學院;1948年,更名為津沽大學;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接收津沽大學並改之為國立;1952年,津沽大學的工學院、財經學院分別併入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另以師範學院為基礎,在原址建成天津師範學院,續成河北大學之史脈;1958年,擴建為天津師範大學,其後被確定為全省5所重點大學之一;1960年,改建為綜合性大學並定名河北大學;1970年,河北大學由天津遷至河北省保定市。截至2017年12月,學校佔地2430畝,有本部、新校區和醫學部等校區,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29億元;共設有二級學院27所,94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員工3200多人,全日制博士、碩士研究生5800餘人,全日制本專科生約25000人。

鄭州大學

南昌大學

南昌大學(Nanchang University),簡稱“南大” ,是211工程建設高校、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高校、“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重點建設院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學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並且擁有首批十一所大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的南昌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參與成立“中西部高校聯盟”。學校辦學始於1921年創辦的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和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1993年,江西大學與江西工業大學合併組建南昌大學。1997年,學校被列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4年,教育部與江西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南昌大學協議。2005年,南昌大學與江西醫學院合併組建新南昌大學。學校位於中國江西省南昌市,截至2016年6月,學校擁有前湖、青山湖、東湖、鄱陽湖和撫州5個校區,其中前湖主校區佔地面積450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有教職工4521人,全日制本科學生36936人,各類研究生13621人,國(境)外學生902人 [3] 。2018年2月,入選江西省首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

雲南大學

雲南大學(Yunnan University)是一所歷史悠久、文脈深遠、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中國著名大學,簡稱雲大(YNU),原名私立東陸大學,始建於1922年12月,1934年更名為省立雲南大學,1938年改為國立雲南大學,是我國西部邊疆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大學之一,1946年,《不列顛百科全書》將雲南大學列為中國15所世界著名大學之一,1950年定名雲南大學,沿用至今。雲南大學是中國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42所高校之一,位列雙一流、211工程、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入選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是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具有自主招生資格。雲南大學位於雲南昆明,有呈貢、東陸兩個校區,佔地面積4363.64畝,公用校舍建築面積100餘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及信息化設備資產總值8.12億餘元,圖書館藏書360餘萬冊。截至2018年5月,雲大有14個博士後流動站,一級學科博士點2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2個,專業碩士點22個,本科專業86個;有教職員工2965人,其中院士7人;微生物學、化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雲大現已成為以民族學、生物學、特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以邊疆問題和東南亞、南亞國際問題研究為優勢特色,學科較為齊全、人才密集的、“以教育部為主、省部合建”的全國重點大學。

貴州大學

貴州大學(Guizhou University),簡稱“貴大”,創始於1902年,位於中國貴州省貴陽市,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1] ,是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貴州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重點建設大學,是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孔子學院獎學金院校,2012年成為教育部“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牽頭高校,入選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成為教育部在西部地區重點建設的14所高水平大學之一,“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中國最早創辦的大學之一。由浙江大學對口支援貴州大學。貴州大學歷經貴州大學堂、省立貴州大學、國立貴州農工學院、國立貴州大學等時期,1950年10月定名為貴州大學。1997年8月,與貴州農學院等院校合併。2004年8月,與貴州工業大學合併。2012年12月,成為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16年4月。被列為國家“一省一校”重點支持建設大學。 2017年11月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截至2018年3月,學校佔地面積33833.29畝;下設40個學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1417人,全日制研究生8716人;有教職工3958人,其中,專任教師2842人,教授490人、副教授1121人,具有博士學位902人、碩士學位876人;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368萬餘冊,中外文電子圖書210萬餘萬冊。

海南大學

海南大學(Hainan University),簡稱海大,坐落於濱海之城海口,是海南省屬綜合性重點大學,海南省、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建高校 ,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建設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入選高校,“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Z14)聯盟”主要成員。海南大學由天津大學對口支援。2007年8月,學校由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與原海南大學合併組建而成。原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創建於1958年,與創建於1954年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緊密結合,並稱“熱作兩院”,被譽為中國熱帶農業科教領域的“雙子星”。2017年進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2018年成為教育部“部省合建高校”,納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截至2018年3月,學校海甸、城西和儋州三個校區佔地面積5160多畝,下設20個學院(部),87個本科專業;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5個專業碩士學位點;教職工3570餘人,專任教師1930餘人;全日制在校生37000餘人,其中普通本科生33000餘人,碩士研究生近4400人,博士研究生240餘人。

青海大學

西藏大學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大學(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簡稱“內大”,坐落於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以蒙古學和動物學著稱於世,培育了中國首例、首批試管綿羊、試管牛。位列國家“211工程”,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是全國重點大學、中西部“一省一校”高水平大學建設支持高校、內蒙古自治區“雙一流”建設首選支持高校、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內蒙古大學創建於1957年,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創立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在國家高等教育佈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區域定位。2004年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和教育部重點共建大學,2012年入選首批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高校。有28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蒙古學和生命科學兩個學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是一所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大門類學科的綜合性大學。截至2017年5月,全校佔地面積4646畝,建築面積101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7.6億元。圖書館是“CALIS”B級成員館、省級中心館,館藏印本文獻375萬冊、中外文數據庫89個、電子圖書410餘萬種、全文電子期刊3.5萬種。有在編教職工2727人。其中,教學科研人員1769人,教授275人、副教授581人。據2018年6月學校官網顯示,設有25個院系。

廣西大學

廣西大學(Guangxi University),簡稱“西大”,是教育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坐落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首批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廣西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為中西部“一省一校”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聯盟成員,是一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廣西大學創辦於1928年,首開廣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長是有著教育界“北蔡南馬”之稱的“一代宗師”,我國著名教育家馬君武博士。1939年在桂林更名於國立廣西大學,竺可楨、李四光、陳望道、陳寅恪、王力等一批名家曾在這裡任教,1952年,毛澤東親筆為廣西大學題寫了校名,同年,廣西大學農學院獨立建制,成立廣西農學院。1953年,廣西大學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被停辦,師生以及設備和圖書資料被調整到中南和華南地區的19所大學,1958年,國務院批准廣西大學在南寧恢復重建,1997年,原廣西大學與廣西農業大學合併,組建新的廣西大學。截至2017年10月,廣西大學佔地面積4700餘畝,校舍總建築面積170多萬平方米;教學科研設備總值16.23億元,下設27個學院, 開辦98個本科專業,52個學科碩士點,17個博士點,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工程學、材料科學、農業科學進入ESI學科全球前1%行列;有在職在編教職工3662人、在校學生8萬餘人。

寧夏大學

新疆大學

新疆大學(Xinjiang University),簡稱“新大”,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是1978年確定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建設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教育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2017年6月,新疆大學被教育部列入國家“雙一流”建設戰略佈局中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列。2018年,列入“部省合建”高校行列。新疆大學前身是創辦於1924年的新疆俄文法政專門學校。1935年1月改建為新疆學院,1960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新疆大學,197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新疆唯一的全國重點大學,1997年被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0年被確定為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建設高校。2000年12月30日,新疆大學與原新疆工學院合併組建新的新疆大學。2004年,學校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教育部“區部共建”高校。新疆大學是“中國—中亞國家大學聯盟”發起高校及成員。截至2016年9月,現有校本部、北校區、南校區三個校區,佔地面積約4363畝;在校生36684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518人,成人本專科生9237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4778人,博士研究生418人,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993人,留學生740人。2017年9月,入圍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

石河子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