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給了印度底氣?

相信自己所希望的,是印度戰略界多年來養成的奇特思維模式。


文/葉海林

洞朗事件發生至今已經一個半月,目前仍然有數十名印度士兵和少量設備賴在中國領土上拒絕撤離。雖然中印兩國在西方媒體的描述下往往被並列在一起,作為“21世紀屬於亞洲”這一說法的證據,但顯然,不論從綜合國力、軍事實力、國際地位任何一個角度衡量,中印兩國都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即使在印度投入巨大力量以維持前沿優勢的中印邊界,中國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給當地民眾生活帶來的實際改變,也是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印度很難比擬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印度覺得自己可以賴在洞朗不走,甚至幻想可以打贏包括中印邊界戰爭在內的2.5場戰爭呢?

印度敢於挑起洞朗事件的勇氣首先來自於其近些年不斷膨脹的自信心。印度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便一直生活在西方媒體營造出的光環之下。特別是莫迪執政以來,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名列新興經濟體前茅,連續數年超過中國,這一成就——儘管這其中多多少少和印度政府調整統計方法有關——讓印度不禁開始暢想在體量和質量上超過中國的美好時刻,其對華政策自然更加“積極主動”。應該看到,莫迪的底氣並不僅僅來自於其漂亮的經濟增長率,也是來自這位印度強勢政治家執政以來的好運氣,尤其是2016年底兵行險著廢除大額鈔票成功,更加讓莫迪的執政團隊堅信歷史站在自己一邊。

是誰給了印度底氣?

不過,自信心再強,畢竟當不得真金白銀和真槍實彈,印度對自己與中國之間的巨大實力差距還是心知肚明的,否則,新德里也不至於在侵入中國領土後不斷釋放信號表示希望“和平解決”所謂“對峙”。這種腔調從來不會出現在新德里和宿敵伊斯蘭堡打交道的過程中。

其實,印度的勇氣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新德里的他信力。一則是印度相信其國際和地區環境比中國有利,印度可憑藉著“勢”彌補“力”的不足。印度外交部長告訴印度議會議員“全世界都站在我們一邊”,這句話儘管絕非事實,卻是印度真切相信的。當然,印度的所謂“全世界”僅僅指的是美國和西方世界,最多還一廂情願地加上俄羅斯,絕不包括其周邊長期以來敢怒不敢言的中小國家,更不會包括唯一敢做仗馬之鳴的巴基斯坦。印度認為,雖然自己實力稍遜,但西方國家視自己為制衡中國的關鍵夥伴,就這一條便可以保證印度比中國擁有更大的行動自由,包括肆意踐踏國際法和國際社會基本準則的自由。

是誰給了印度底氣?

二則是印度相信中國眼下受制於國內外各種因素,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青藏高原的一個角落,不可能對印度的冒險行徑採取嚴厲果斷的反制措施,這實際上才是印度敢於挑釁的真正原因。給莫迪出主意在洞朗“搞事情”的智囊,其戰略思維的前提就是中國不會把印度怎麼樣。相信自己所希望的,恰恰是印度戰略界多年來養成的奇特思維模式。

正如中國外交部8月2日公佈的文件反覆強調的那樣,任何人都不應低估中國政府和人民捍衛領土主權的決心。印度人所設想的交換,永遠都不會出現,除了立即將自己的武裝部隊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之外,印度沒有任何其他選項可言,不僅如此,印度還切不可以為只要撤軍就能全身而退,立即無條件撤軍只是解決洞朗爭議的前提和基礎,絕無可能是解決爭議的全部。如果印度對此存在任何懷疑的話,不妨請新德里費心查閱一下聯合國關於侵略的定義以及侵略者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對於一個想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國家來說,這顯然算不上是故意刁難。




以中印為方法 以世界為目的

From China and India

to the world as a whole

中印對話網站:www.chinaindiadialogue.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