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城|愛貓之城——伊斯坦堡的貓文化

文/李陽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淪為“貓奴”,有貓的曬貓擼貓,沒貓的“雲養貓”,或者工作之餘去貓咪咖啡館“吸貓”⋯⋯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土耳其紀錄片《愛貓之城》受到了廣泛熱議和一致好評。影片用充滿愛意的鏡頭記錄伊斯坦布爾貓咪平靜安和的生活,通過土耳其人與貓相處的簡單片段,勾勒出伊斯坦布爾的城市風情,展現出它們神奇的治癒魔力。正如影片講述:在伊斯坦布爾,貓代表著這座城市難以形容的混亂、文化以及獨特性,而這也正是伊斯坦布爾的本質。沒有貓咪,伊斯坦布爾會喪失一部分靈魂。它們見證了這座城的興衰起落,透過貓咪,可以看到土耳其人的生活哲學,感悟這座城的風貌性格。

旅城|愛貓之城——伊斯坦布爾的貓文化

貓咪伊甸園

大巴扎里人來人往,櫃檯上,一隻橘貓肚皮攤開,悠閒地睡著大覺,不幸的是,我看中的圍巾被它壓在了爪子下。

“另選一條吧,”賣家低聲請求道,“或者你過幾個小時等它走了再來,我給你優惠,只是別吵醒它。”

“可我就想要這條,而且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我嘆了口氣說道。

“知道嗎,就連先知穆罕默德都會為了不吵醒貓,將罩袍袖子剪斷再穿走呢!”賣家繼續勸導我。

“要不我領你去我哥哥店裡吧,他能給你兩條同樣的圍巾,只是別吵醒它。”

旅城|愛貓之城——伊斯坦布爾的貓文化

街頭霸王——伊斯坦布爾的貓和它的紀念碑一樣,是城市的一部分。

如今,貓已經成為伊斯坦布爾的一道亮麗風景。“撫摸和投食貓咪”已被遊客列入行程清單。在這裡,將塑料瓶投入特製的機器就可以換來貓糧。而這些留鬍子的小傢伙們可以為所欲為:跳上咖啡館的桌子,闖進別人家裡,甚至躺在人行道上睡覺。誰也不會趕走或者欺負它們,因為伊斯蘭教認為:只有修建一座清真寺,傷害貓咪的人才能被原諒。

2016年,伊斯坦布爾的網紅貓Tombili病逝的消息傳來,讓一眾貓奴痛惜不已。Tombili成為網紅源於一張照片:胖胖的Tombili像人一樣將前肢搭在路邊臺階上悠閒地坐著,看車來人往。這慵懶的“北京癱”使它立刻火遍了全世界的社交媒體,被稱為“世上最慵懶的貓”。為了紀念它,當地政府在它最常坐的臺階上為它立了一尊等身大小的銅像。設計者稱,這個雕像旨在提醒人們:縱使人生再匆匆,也要偶爾停下腳步,享受當下。

旅城|愛貓之城——伊斯坦布爾的貓文化

風靡全球網紅貓Tombili,如貴婦般慵懶優雅。

現今,提到伊斯坦布爾,人們總能與貓聯想到一起,貓甚至成為這個城市的代名詞。而不僅僅是伊斯坦布爾,世界上越來越多和貓有關的地方正被人們發掘成為旅遊熱點,“吸貓”“擼貓”已經成為一種全球化的現象,而這種現象背後的深意值得思考。有人認為貓能帶來好運,有人因宗教信仰而愛貓,有人則需要它們捕鼠,但無論出於哪種目的與想法,當人們觸摸到毛茸茸、軟綿綿的貓咪時,就會感覺到被治癒的神奇魔力。當它們露出柔軟的肚皮,仰頭衝你“喵喵”時,就像生命在對你微笑。貓對人卸下防備,直擊人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即便不懂彼此的語言,也能達到心靈上的溝通。

千年古城的“呼愁”與溫情

時代更迭,歷史變遷,伊斯坦布爾幾經易主,唯有清真寺的圓頂依然在陽光下閃耀,還有街角的貓來去自如,穿梭古今,見證歷史的軌跡。貓已經在伊斯坦布爾生活了數千年,它們目睹了三大帝國的興衰和城市的起落。無論是被崇拜、鄙視或是忽視,不可否認,它們都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貓與伊斯坦布爾的緣分可以追溯到東羅馬帝國時期。

“眾所周知,是貓拯救了君士坦丁堡。”考古博物館館長阿爾丹·奧特坎說道,“在8世紀中葉,君士坦丁堡經歷了嚴重的鼠疫,街上到處都是傳播疾病的老鼠。如果不是飢餓的流浪貓保衛我們的領土,居民可能會全部死掉。”

阿爾丹邊說邊將香腸分放到博物館古石柱腳下。而君士坦丁堡的“大英雄們”則愜意地坐在羅馬雕像的肩膀上,穿梭在美杜莎的頭上,在古石棺上伸著懶腰,等待著“子民”送來的貢品。

旅城|愛貓之城——伊斯坦布爾的貓文化

在伊斯坦布爾街頭經常可見人們撫摸貓,這既是貓所愛,也是人所需,撫摸貓咪會給人帶來安全感。

橫跨歐亞大陸的伊斯坦布爾,處於歐亞交通的咽喉,扼守博斯普魯斯海峽,還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終點,一直都是通商往來的重要口岸。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水手為了防止商船遭受鼠患,或是為了消磨漫長枯燥的海上時光,總會帶幾隻貓同行。於是,世界各地的貓便登陸伊斯坦布爾,並在這愛貓之城繁衍生息。

帕慕克在自傳體小說《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中寫道:“‘我’依附於這個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我’出生的城市在她兩千年的歷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她對‘我’而言一直是個廢墟之城。‘我’一生不是對抗這種憂傷,就是(跟每個伊斯坦布爾人一樣)讓她成為自己的憂傷。”帕慕克筆下的伊斯坦布爾是歷經滄桑後平靜憂傷的,厚重的文明積澱和歷史印記融入這座城的風骨裡,“呼愁”成為伊斯坦布爾獨特的文化氣息,而貓的存在為感傷的千年古城增添了一絲溫情與愛,讓這座城更加真切清晰地存在著。

旅城|愛貓之城——伊斯坦布爾的貓文化

帕慕克與伊斯坦布爾的貓

“不愛動物的人也無法愛人。”正如影片中所講,伊斯坦布爾人愛貓、愛動物,用充滿愛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善待萬物,這是他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哲學,也正因此伊斯坦布爾更具人文魅力。

和貓咪一起禱告吧

每一種宗教都會提到貓,有的將貓看作神祗的化身,有的認為它是通向異世界的使者,而伊斯蘭教將貓看作潔淨的動物:它是所有動物中唯一被允許在祈禱時進入清真寺自由行動的動物。在阿齊茲·馬哈茂德·胡達伊清真寺中,這群長尾巴的“遊客”可以隨意進出,並且教徒們被允許在禱告時撫摸貓咪。

旅城|愛貓之城——伊斯坦布爾的貓文化

貓和人一樣有個性, 渴望被愛, 獨立倔強, 如紳士般高貴,而有的則如江洋大盜……

這裡每天都可以看到,向克爾白方向朝拜的信徒身旁,常有貓咪伸著懶腰。一年前,一家外國雜誌刊登伊斯坦布爾的伊瑪目穆斯塔法·埃菲在神殿收留貓咪過冬的文章,而他本人表示這沒什麼稀奇的。

“人們只是不夠了解伊斯蘭教的歷史,我並沒有做什麼新鮮事兒。在7世紀,先知的同伴、清真寺的守護人阿卜·胡萊拉的貓發現了藏在穆罕默德衣袖裡的毒蛇,並將其咬死,挽救了先知的性命。為了獎勵它,先知撫摸了它的額頭,留下了四條黑色條紋印記,給予它九條命和能夠四腳落地的能力,並且稱胡萊拉為‘小貓之父’。在13世紀,馬木留克王朝的蘇丹查希爾·拜巴爾斯在開羅拜巴爾斯清真寺附近為貓修建了一座花園,那裡成了貓的天堂。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在伊斯蘭教看來,貓死後可以直接升入天堂向安拉訴說人們的善意。這也就難怪大家會如此關心貓了。”

先知穆罕默德很喜愛貓,告誡人們要善待貓。傳說,穆罕默德死時只留下兩樣東西,供貓飲用的水和食物。正是基於先知對貓的喜愛,穆斯林對貓格外關心和愛護。

同時,貓還是很多伊斯蘭教寓言中的主人公。在寓言中,貓咪給穆斯林智慧的建議,犧牲自己拯救苦行僧,幫助受難者。而在蘇菲派穆斯林看來,貓打呼嚕的聲音和齊克爾(一種不斷重複上帝名字的宗教儀式)相似,因此“歌聲”的發出者們也會得到人們給予的食物獎勵和愛護。

旅城|愛貓之城——伊斯坦布爾的貓文化

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巨大盾牌下,有“教堂守護者”頭銜的網紅貓Gly圈粉無數。

現在,伊斯坦布爾生活著超過15萬隻流浪動物,它們身上攜帶的癬、狂犬病、肺結核等危險疾病的病菌會危害到市民。同時,由於城市建設,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昔日的綠地花園不復存在,生存空間被擠壓,何去何從成為人們需要直面的現實。儘管如此,出於對貓特殊的喜愛與信仰,市民不願拋棄它們,甚至對政府的一些整治政策產生不滿情緒和抗議。誠然,將流浪貓當成麻煩處理掉很輕鬆,但是,貓與伊斯坦布爾共同生活了數千年,已然成為城市不可割捨的一種文化和傳統。放逐貓咪既會導致市民的情感缺失,也會破壞這種千年來形成的獨特文化,如何兼顧城市文化與市民安危,是對當局者智慧的考驗,也是棘手的挑戰。

就像影片中所說:“如果你充滿愛意地看待一切,萬物皆美;如果你能享受貓、鳥、鮮花的存在,你將擁有全世界。”生活中從來不乏美的事物,缺少的是充滿善意與愛的心境。在紛繁蕪雜的社會中,複雜的人際關係、奔忙的工作生活和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使人來不及停下來感悟美好。而動物總是可以在不經意間進入人的內心,讓人卸下防備與壓力,因為它們總是向人類展現最真實的自我,毫無掩飾和保留。這是動物的智慧,也是人類應該學習的相處哲學。

旅城|愛貓之城——伊斯坦布爾的貓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