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如何有效放權?

管理者如何有效放權?

老闆不放權的現象不僅在小公司中常見,在大公司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該現象。老闆們不放權的原因無非兩點:第一,不敢放。不放心將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交到經理人手中,而本來家底就不厚實的中小企業,更是不敢折騰,擔心一旦出現失誤就可能使企業陷入困境,甚至走向死亡;第二,不想放。這不難理解,老闆怕失去對企業的控制,喪失在企業中的權威,甚至可能會受制於掌握市場資源的經理人,這對長期在企業內部一言九鼎的中小企業老闆來說是個相當大的挑戰。

傑克韋爾奇說:“管得少就是管得好。”乍聽此言,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可是深入細想,豁然開朗:管得少並非說明管理的作用被弱化了,效率管理,可能會產生1000%的效果。

想要做大企業,不放肯定不行!打個比方,“放權如同撒網打魚,網撒出去了,能不能收的回來,關鍵看你手裡能不能握住綱”。這個“綱”包括財務、人事、資源三個方面。

怎樣做才是最好的抉擇?這裡為企業家提供了有效放權的十項要訣:

1. 不要只問“懂了嗎”

管理者習慣性會問員工“懂了嗎?”、“我講的你明白了嗎?”。這種情況下,許多對細節還不太懂的員工都會反射性地回答“知道”、“明白”,他們不想當場被主管看扁。

2. 明確績效指標與期限

員工必須瞭解自己在放權下必須達到哪些具體目標,以及在什麼時間內完成,清楚了這些才能有基本的行動方向。放權不是單單把事丟給員工,還要讓他明白管理者期盼些什麼。

3. 放權後也要適時詢問

放權以後不能不聞不問,等著員工把成果捧上來。你可以不必緊盯人,但仍要注意員工的狀況,適時給予“這兒不錯”、“那樣可能會比較好”之類的意見。如果任務需要特別“準時”,也可以提醒員工注意進度與時間。

4. 為下次放權做“檢討”

每次的放權後,管理者應找員工討論他這次的表現,以便檢討改進。高管可以讓員工描述自己在這次獨挑大樑的過程中學到了什麼,再配合管理者自己觀察到的狀況,作為下次放權的參考。

5. 放權不一定非要大事

即使只是一次再尋常不過的小事,都可以是“放權”,未必一定要是什麼大方案、大計劃,才叫放權。尤其對於職場新人,從小事放權起,可以訓練他們負責任的態度,更能建立他們的自信。

6. 先列清單再放權

簡單來說,主管可以先列出每天自己所要做的事,再根據“不可取代性”以及“重要性”刪去“非自己做不可”的事,剩下的就是“可放權事項清單”了。這會更有系統、有條理。

7. 弄明白放權的限度

有些員工會自作主張,做出一些超出放權的事。因此最好在放權時能特別交待“底限”,一旦快觸碰到了,他們就應該剎車,這可以防止他們擅自跨過界限。

8. 找對你打算放權的人

你所指定的人,如果經驗多但對於該項任務不擅長或意願較低,未必會比經驗較淺、有心學習而躍躍欲試的人適合。

9. 制定支持措施

告知員工,當他們有問題時,可以向誰求助,並且提供他們需要的工具或場所。當主管把自己的工作分配給員工時,確定也把權力一起轉交。此外,主管要讓員工瞭解,他們日後還是可以尋求主管的意見和支持的。

10. 放了權就該適度放手

與其緊迫盯人,不如在開始時就交待清楚,然後放手讓員工做。這樣管理者既可以省一些精力,員工也可以測試自己的能力。

在職場上,放權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選擇哪些員工,適當放手哪些事情,都考驗管理者的智慧。以上這十點是一位優秀管理者放權的必備原則,但願能幫助困惑中的職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