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區民居三合院變身精品民宿酒店!一座「後院」的設計自白


【後院】位於北京的西北方位,坐落在昌平區白虎澗自然風景區山腳下,比鄰鐵路西側是百畝採摘園延伸至山邊,院子本身是一座散落在村舍建築群中,典型的北京郊區民居三合院的式樣。

原來的院子是1983年的建築,原址有一間坐北朝南的北房,東西朝向各一間廂房,共三座房屋,入口從正南進入,空間關係是北京傳統四合院的簡化版,看似面積很大,但大多為消極空間,為了定位一個可以接待三戶家庭和十人左右的團隊民宿,設計師對院子做了重新解構。

首先我們保留了傳統的北房,拆除東西廂房兩側佈置的格局,西側近處是燕山餘脈的一座主峰,之前被西廂房擋住,只能通過屋脊窺探山頂。院子西鄰是常住民,為了既可以得到比較開闊的西山視野,又要儘可能保持院內的私密性,所以整個院子的開口朝向被設置朝東並形成了一個“U’’字形格局。


東立面為了迎接日出而設計了大面積玻璃,日出的第一縷陽光一定先進入到寬敞的起居空間中,南北高低錯落的建築形式既是新與舊的對話,也暗合了西山的山巒疊嶂關係。

原址南鄰家的北房高約七米,外牆塗料被塗成了黃色,為了隔絕在現有院內看到鄰居家房子的尷尬視線,所以配合功能需要,將南面新建高6.5米的房子內部設置公共區域。

同時為了保持通透的日光,也為了隔絕公用衚衕的噪音影響,院落南側起居室開了高窗與屋面天窗,設計師通過計算全年日照角度,這個高度剛好可以保證寬為4.5米的院子內全年有日光照入。



雖然院落並不是完全圍合的狀態,但設計師打造的是內庭院的感受,關上大門就進入了自己的世界,入住者所看到的都是自己視野內的建築,這是在設計過程中一直貫穿的邏輯,雖然設置了大面積的玻璃,但是私密性是要絕對的保證。

餐廳是南與北新與舊的“耦合”件,四扇玻璃門可以全部打開,此時餐廳前的共享室外平臺就和餐廳空間共同合成一個新空間,餐廳變成了兩倍大,平臺的使用也滲入了室內。

通透的起居室北面玻璃大開窗,使得室內動態的歡愉、與室外空間隨時保持著溝通與互動。

院子的東側端景是一顆主人栽培的山楂樹,是院子一直的記憶保留,也是院子“U形”開口和主入口處的景觀節點。

透過通透的大玻璃看到的完整的老北屋,這時,建築景觀與北側連綿不斷的山脈,加上點點繁星構成了這幅完整的畫面,設計師設計了坐在“新”觀“舊”的場景。







起居室內部是六米二的挑高空間,為了加強家庭與團隊的互動性打造了一個下沉的客廳落座空間,“夜話圍爐”的場景隨時在發生。

沿旋轉樓梯而上,老院內香椿樹做成了樓梯踏步,便到達二層的茶室和通鋪空間,白天圍坐品茶觀西山,夜晚形成通鋪,大家席地而睡,觀星夜話。





老北房的功能被重置後,玄關區域是進入兩間臥室的“灰空間”,由三扇立軸門進入,既隔絕了冷空氣同時又營造了進入臥室前的心理準備。

門全部打開時,再次和室外共享平臺結合的玄關空間也再次被放大,玄關入口上的兩扇高窗在保持私密性的同時,更為兩間衛生間採光營造日照條件。

兩間臥室修復原老宅的牆面,並作水泥拉毛處理質樸而彌新,天花保留了原木結構並修復裸露,由於房主喜愛攝影,後院的房內掛畫是在建設過程中抓拍的歷史場景,作為新舊空間的裝飾,別有一番故事可以追憶。

在兩間臥室的佈局中,設計師分析了入住的客群心理而帶來的行為動作,把睡床空間減小,擴大浴室空間,令真正動態區域儘量寬敞,且衛生間並沒有設置門,保證了臥室空間內部的互通與放鬆。

有一天,我們忙忙碌碌無法忘卻營營,希望尋味鄉野安住桃源,棲息之所因城市的水泥森林早已不得窺見,或許還有個家鄉的小院之夢。

【後院】的建設不僅僅希望在模式上成為中國典型農宅的轉型案例,更希望能夠為單下的設計語境提供一份本真的環境語言,還原空間最直接的功能本質,在場域的力量中獲得新生。



設計公司:CCDI卝智室內設計 項目位置:中國/北京/昌平 設計面積:200㎡ 項目類型:民宿 材料:紅磚、木飾面、鋼結構、水泥自流平 攝影師:魯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