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云南丽江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由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古镇迁至现狮子山 ,开始营造房屋城池,称“大叶场” 。古城名称来源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商业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云南丽江

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蒙古军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阿宗阿良归附元世祖忽必烈,驻军于此。

商业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云南丽江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木得在狮子山麓兴建“丽江军民府衙署”。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商业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云南丽江

丽江古城作为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中以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水系利用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经络设置有着曲、幽、窄、达的风格。

商业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云南丽江

丽江古城的格局是自发性的形成坐西北朝东南的朝向形式。以水为核心的丽江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桥梁密集是丽江古城最大的特色。

商业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云南丽江

在外部造型与结构上,古城民居揉合了中原建筑和藏族、白族建筑的技艺,形成了向上收分土石墙、迭落式屋顶、小青瓦、木构架等建筑手法,在建筑布局形式、建筑艺术手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商业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云南丽江

商业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云南丽江

1996年2月3日19时14分18秒,丽江地区发生7.0级地震,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主震发生后又发生余震2529次,最大的一次为6级。地震波及范围相当大。丽江、鹤庆、中甸、剑川、洱源等地建筑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丽江市城区及附近地区约20%的房屋倒塌。

商业化之前的古城,1994年的云南丽江

据有关资料,“2.3”丽江大地震,国内外的捐资总数折合人民币3.5亿元,其中香港社会捐资折合人民币2.216亿元。在丽江地震发生后的抢险救灾阶段,香港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派出救灾志愿者来到灾区,冒着频频余震走村入户慰问灾民,馈米送油赠寒衣,给了灾区人民难以忘怀的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