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龍頭山下有一個漢王台,你知道它的故事嗎?

龍頭山神奇的東西很多,這不僅僅是因為龍頭山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特色鮮明的景區,更在於它蘊藉豐厚的人文歷史比比皆是,像山腰處的漢王臺就算一個。

漢中龍頭山下有一個漢王臺,你知道它的故事嗎?

漢王廟遺址

話說2016年的夏天,因為讀了軍旅作家李伶的長篇紀實文學《漢中密約》,為了讀透這部作品,我約了幾個文友,踏訪了當年武志平創建川陝紅色交通線的路徑,算是對文本敘說的進一步解讀。那時,我們沿著小南海、回軍壩、天池梁、西河的路線走了一次,又沿著牟家壩、小壩、牟陽古城、西河、廣家店的路線走了一次。當時,沿途給我影響深刻的,就是在天池梁見到的“抬不動的轎”,在西河見到的“立不起的碑”、“打不響的炮”和“點不燃的灶”。

這四處“轎”、“碑”、“炮”、“灶”,以石頭形狀命名的看點,之所以讓我記下了,是因為它們現存在那裡,已不僅僅是石頭,而是有故事,有民間傳說,有人文情懷。只要身臨其境,就倍感親切。雖然它們都沒有完整的文字記載,完全是根據石頭的形態來命名、演繹、傳播的。斜躺的那塊碑石上,依稀能辨識幾個模糊的漢字,但卻仍然不能讀懂該碑的來龍去脈。儘管如此,我還是把它當作這方山水人文的活化石。

漢中龍頭山下有一個漢王臺,你知道它的故事嗎?

撞鐘奇石

在敘說龍頭山景緻之前,我之所以要提及這四塊石頭,緣於這四塊石頭都與龍頭山肩挨肩的處在米倉山系。像是街坊鄰居,其山脈、水脈、生態之脈,相偎相依,構成了壯美、秀麗、神奇的綠水青山。同時也啟迪我們,在這一片山水裡,還有我們沒有體認的秘境,還有至今嘆為仰止的景觀。

當然,現在去龍頭山,其最捷徑的路線,就是當年武志平行走的紅色線之一的小壩、西河線,也是我們這年重走紅軍路的路線。說來既是巧合,也是機緣。只是這條路在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承載了不同的境況和功用。

據《漢中密約》敘說,武志平當年行走的是羊腸小道,肩挑背扛著供給紅軍的物品,要翻越連綿的大山,需要十來天的行程。而我們走這條路時,道路已經擴寬,有土路,有水泥路,坐車往返也就一天。然顛簸一天,總會感到渾身痠痛,很累。當時我就想,人的毅力是無法估量的。它既能舉重若輕,也能舉輕若重。想想,倘若武志平當年心中沒有信仰,在那個荒野的羊腸小道上,是斷然不可能完成“特使”任務的。而我們如果不是要探究這段歷史,也不會涉身大山,受那份顛簸之苦。

漢中龍頭山下有一個漢王臺,你知道它的故事嗎?

時隔兩年之後,這天的龍頭山之行,讓人耳目一新。從小壩進龍頭山及牟陽故城,道路寬展平闊,雖有那麼多的盤山彎道,卻絲毫感不到顛簸。應該說,一路走一路感受,除了龍頭山壯觀的景緻,懸空的棧道,飄逸的雲彩,漢王臺不能不讓人遐想,也不能不讓人感到,龍頭山絕非山石奇觀,更有人文薈萃,像那“轎”、“碑”、“炮”、“灶”一樣,濡染著人文情懷。

考據《續修南鄭縣誌》得知:漢王臺,相傳為張魯循跡處。臺地高出平地千許米,面積約二三十畝,廟建其上,現殘存石壘山牆、山門、殿堂遺址和柱礎、石碓、石水缸等遺物。原正殿內有張魯遺像,廟址東150米有該廟住持廣乘和尚墓。清同治七年(1868年)六月建,墳亭保存完好。墓誌銘中記載:“漢王臺廟始於漢,威於魏晉,遂至百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漢王臺廟,十倍於前。”廟門有石刻聯,雲:“寺內有塵清風掃,山門無鎖白雲封”。

俗話說,讀史曉經緯,問道明是非。漢代晚期的張魯,於漢中人來說應該是家喻戶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關中、隴右之後,在向西南擴展威逼漢中。張魯聞訊,本欲投降曹操,又恐大軍臨境,難免發生衝突,乃率部直奔米倉山,打算進入巴中。行至小壩,得知劉備已經佔據四川,無奈,只好在小壩附近的龍頭山半山腰的一塊約二百畝的平壩安營紮寨。那時的百姓稱張魯為漢王,這塊平地後來就叫漢王臺。清嘉慶時,和尚廣乘投巨資在此建修漢王廟。

漢中龍頭山下有一個漢王臺,你知道它的故事嗎?

鉤沉這些歷史,足見當時龍頭山不僅是現在我們眼中的奇景壯觀,更在於歷史上它還是軍事方面不可小覷的重地。即,因為山的高聳,森林茂密,資源豐富,自耕自給,所以一段時期,作為軍事重地,進可以攻,退可以守。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張魯看來,龍頭山以及這一帶山脈,它是俯瞰兩省、割據自擁的絕佳地帶。而正是張魯的青睞,近兩千年來,龍頭山不僅彰顯著它風景秀麗的自然景觀,還承載著濃濃的人文氣息。

我們不妨這樣來遐想,如果張魯看到的龍頭山是一種高懸的龍威,倍感焦慮,深知前路茫茫,那麼,一千多年以後,武志平在龍頭山間創建的紅色交通線,那些追隨革命的志士們,仰觀龍頭山,定然會看到的是一種山的威儀和民族的希望。而今天,我們的黨和政府,我們的一些有志之士,來打造龍頭山景區,就是把幾十年前革命者的希望踐行於一個壯舉,那就是:造福人民,恩澤子孫。

漢中龍頭山下有一個漢王臺,你知道它的故事嗎?

於此,我要說,龍頭山的美不僅在於壯觀秀麗,更在於它是自然與人文相互關照的福祉。山,因為有人文氣息更有生機,而人文氣息,因為有這樣雄厚的載體才傳播久遠。故而,當我們在遊走龍頭山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懂得敬畏,常懷關愛之心。愛那兒的一花一草,愛那兒的一樹一石一鳥。只有這樣,才是我們追求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的真正體驗。像那天我在“秦關”感觸到的:

觀光,遊走

我的腳步 和雷雨前的

夏風 一樣急速

那煩躁的雨點 迫不急待

還是落在了頭頂

也砸痛了路邊的那塊

路標般高聳的石頭

過往的人都看到

那塊石頭上閃閃的字樣

金山銀山 不如綠水青山

是那樣的耀眼醒目

彷彿在風雨中打著手語

我很想把這塊石頭

揣進懷中

焐成和心臟一樣的溫度

我不願 一塊石頭

莫名其妙的成為口語

慣常 被人們掛在嘴皮

卻又被遺棄在冰冷地

荒野之中

2018年6月24日於漢山腳下

映泉,本名汪銀泉。陝西省作協會員,漢中市作協副秘書長,南鄭區作協主席。迄今在各種文學期刊和報紙副刊發表作品120餘萬字,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向陽的木屋》和散文集《淡淡的思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