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人生

讀書與人生

很多人認為,命運是決定成功的重要因素、關鍵因素,但是,我認為,更重要的因素是自己的努力,而努力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讀書學習、開啟智慧。

讀書的重要性

宋真宗趙恆說:“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

這段話生動地描述了讀書的重要性,意思是:不用買糧田,讀書,就能有飯吃;安居不用蓋大房子,讀書,自然能得到黃金做的屋子;出門別嫉妒別人前呼後擁,讀書,自會得到千萬人的擁戴;娶妻不必擔心沒有好媒人,讀書,自能娶到好老婆;男兒如果想實現平生志願,把六經四書讀好,自然可以達到人生的目標,實現自己的追求。這些話其實講得很實在,總結來說就是: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我參觀過毛澤東在中南海的書房,他臥室 1/3的地方都擺滿了各類書籍,他對每一本看過的書都做了筆記。毛澤東一生博覽群書,非常勤奮,他甚至在騎馬的時候還在看書。勤奮閱讀的習慣,是他一生豐功偉業不可或缺的因素。

全世界大約只有 1500萬猶太人,佔全球總人口的 0.2%。然而,在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竟然有 20.2%是猶太人。在美國,前 200名最有影響力的名人之中,猶太人佔了一半; 100多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之中,猶太人也佔了一半;名牌大學教授中,猶太人佔有 1/3;文學、戲劇等領域的一流作家中,猶太人佔 60%。在全世界最有錢的 50名企業家中,猶太人也佔了 20%,如甲骨文創始人拉里 ·埃裡森、彭博集團創始人邁克爾·布隆伯格、社交平臺 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賭王謝爾登 ·埃德爾森、谷歌創始人拉里 ·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外匯操盤手喬治 ·索羅斯、戴爾電腦創始人邁克爾 ·戴爾等。美國的百萬富翁中猶太人佔了 1/3,《福布斯》雜誌美國富豪榜前 40名中,猶太人有 18名。所以,有一句話說,全世界的錢有一半裝在美國人的口袋中,而美國人的錢有一半裝在了猶太人的口袋中。

再列舉幾個傑出的猶太人:相對論創造者愛因斯坦、計算機之父諾依曼、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浪漫詩人海涅、現代藝術之父畢加索、好萊塢黃金時代巨頭華納兄弟、基督教創始人和精神領袖耶穌、美聯儲原主席格林斯潘、摩根財團創始人 J.P.摩根、外交戰略家基辛格、通信之王路透、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大音樂家貝多芬、幫助特朗普入主白宮的賈裡德·庫什納等。

猶太人為什麼如此傑出?我認為讀書功不可沒。猶太人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喜歡讀書的民族,甚至在戰亂年代,猶太人也傳承並保持了這一優良習慣。猶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就連乞丐也離不開書。他們甚至把書帶到墳墓中作為寶貴的陪葬品,因為,猶太人認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躺在墳墓裡的那些屍體的靈魂也會讀書。猶太人每人每年平均購書 64本、讀書 60本,是全世界人均購書和讀書數量最多的民族。相比之下,中國人均購書和讀書分別為 5本和 4.77本,而中國商人平均閱讀量僅為 0.5本。猶太人聚集的以色列人均擁有圖書量居世界首位,以色列擁有的圖書館和出版社的數量也居全球之冠。

讀書與人生

世界各國人均讀書量

讀書的要義

書怎麼讀?一個精讀加一個泛讀。

培根在《論學習》一書中說道:“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須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矣。”

泛讀就是什麼書都可以讀讀,古人云,“開卷有益”,讀書儘量涉獵廣泛,可以開闊視野。泛讀可以一目十行,甚至一天讀好幾本。我曾在 1035天之中讀了 500多本書,主要就是採用泛讀的閱讀方式。

一個人要想成就事業需要經歷三重境界

這三重境界,就是著名學者王國維串聯了晏殊的《蝶戀花》、柳永的《蝶戀花》和辛稼軒的《青玉案》中的各一句名言,連綴而成的“三重境界”之說,讓人在領略了古代詩詞優美的同時,也揭示了歷史上無數的大事業家、大學問家成功的秘訣。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宋·晏殊的《蝶戀花》)這重境界給人的是一種孤獨之感。凡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首先要經歷“獨”和“盡”的過程。因為“孤獨”是成功者的伴侶,而“盡”又可理解為“遠”,如屈原在《離騷》中所感嘆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成功者往往是與寂寞相伴的,他不能聲色犬馬,更不能隨波逐流,甚至要犧牲許多個人愛好去上下求索。目標非常重要;否則,再多的努力也可能白費。所謂“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是獨自去尋找目標,這是做事業、做學問的第一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戀花》)這是一種堅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這裡不僅有軀體上之苦乏,也有心志之錘鍊,甚至如王國維所說的可以“不悔”到“犧牲其一生之福祉”。這種“不悔”的精神,無疑是一種無比高尚的偉大情操。但是,我也認為,即使“有怨無悔”,也是一種偉大的品格。

讀書與獲得智慧也猶如王國維的這三部曲、三重境界!

源於傳統文化的讀書智慧

《周易》(《易經》)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是中華文化的淵源和鼻祖。老子、孔子、墨子、荀子等的思想,就像孫悟空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樣,萬變不離其宗,都是源於《易經》。它博大精深,道出了很多人生智慧。

王國維所講到的成就事業、成就人生、成就學問的“三重境界”,有一點類似《易經》中的第二十三卦“剝卦”。

剝卦下面的五個爻是陰爻(一一),最上面的那個爻(上九)是陽爻(一)。剝卦講的原理,放在事業上指的是補陰益陽,陰爻到了最後才是陽爻。所以,一路薄弱,如同被秋風掃落的樹葉一樣,一直往下掉,沒有春天那樣的勃勃生機,而是類似越來越濃的數九寒冬的死氣沉沉。但是,到了最後一爻,也就是上九爻時,就結出了一個碩果,而且是“君子得之能驅車濟世,小人得之則剝蝕萬家”。意思是說只有謙謙君子才能享受到最後的碩果。這一卦和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講到的迷茫的目標、苦苦的努力、豁然開朗的結果很相似。

當然,讀書不能死讀書,必須活學活用、學以致用。要把知識轉化為力量,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培根的話總結得很好:“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範之,則又大而無當。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了凡四訓》中的人生智慧

人的境界靠的是什麼?人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有的人說是基因,老子英雄兒好漢;也有的人說是運氣,沒有運氣很難實現自己的目標;還有人說是命中註定,例如,東漢時期寫《論衡》的王充,不信神、不信鬼、不信天,然而,他信命,認為人都是由命運決定的。

為此,不得不談下《了凡四訓》。我為什麼對它感興趣呢?因為它可以解決人生髮展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就是命運的問題。

有沒有命?確實有命。一個人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出生在什麼時候,甚至在正常情況下,什麼時候死、以什麼方式死,我們都不能選擇。今天在這裡講話,明天早晨或許就起不了床,這就是命,不是自己能完全把控的。

但是,《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先生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發現,人不僅有命,而且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一訓“立命”,就是我要創造命運,而不是讓命運來束縛我,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二訓“改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小的過失如尖刺,要趕緊拔掉,大的過失如同被蛇咬過的手指,要趕緊捨棄掉;否則,等毒發就遲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三訓“積善”,與人為善、成人之美、救人危急、護持正法、愛惜物命等都是積善之法,佛家勸人向善,種善因方能結善果。四訓“謙德”,《易經》六十四卦中的謙卦,上卦為坤為地,下卦為艮為山,為地中有山之象。山本高大,但處於地下,高大顯示不出來,此卦在人則象德行很高,但能自覺地不顯揚。《易經》所有卦象中唯有這個謙卦,每一爻都吉祥,也就是《尚書·大禹漠》所說的“滿招損,謙受益”。

最後,再引用培根的話來總結:“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採,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博採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綜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