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哭著說:難以彌補的虧欠,和漸行漸遠的陌路

或許你的生命中有過這麼一個人:

“他曾讓你對明天有所期許,但是卻完全沒有出現在你的明天裡。”

電影《後來的我們》,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關於後來的、遺憾的故事。

劉若英說:我想拍一個給所有人看的電影,片中的主角就是他們自己,希望大家可以在他們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約了幾個朋友一起看完之後,有一個女生哭紅了眼,我想她應該是想起了自己的故事。

《後來的我們》哭著說:難以彌補的虧欠,和漸行漸遠的陌路

電影裡的有一句臺詞說: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

彷彿越是刻骨銘心的感情,越是無法善終;

而越是無法善終的感情,越是讓人念念不忘。

所以林見清(井柏然 飾)和方小曉(周冬雨 飾)多年後再重逢的時候,不死心地做了很多的假設:

如果時光能倒流

如果當時你沒走

如果你有勇氣上了地鐵

如果我們就是不管不顧呢

可惜,如果沒有如果,後來也沒有後來。

最後的結局,只剩無力迴天的錯過,難以彌補的虧欠,和漸行漸遠的陌路。

《後來的我們》哭著說:難以彌補的虧欠,和漸行漸遠的陌路

02

看完電影后,我腦海裡反反覆覆響起的一句歌詞是:

“如果當時我們能不那麼倔強,現在也不那麼遺憾。”

這句話好像特別適合每一部緬懷前任的電影。

《前任3》裡,孟雲和林佳,一個以為不會走,一個以為會挽留,很多錯過的情侶,都敗在了沒有誰願意先主動。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裡,柯景騰和沈佳宜,一個如果不那麼幼稚,一個如果不那麼矜持,或許最後結婚的那對新人會是他們。

《後來的我們》裡,林見清和方小曉,一個因為自尊而拉不下面子,一個因為失望而鐵了心離開,結果只能在多年後靜靜地追悔感傷。

有多少人,14歲就會唱“後來”,但直到24歲才哭得最慘。

為什麼兩個人明明相愛,卻走不到最後?

因為有些人,你不得不用離開來教會他成長。

就像林見清和方小曉重逢時候的對話:

如果當時你陪我堅持了下來……

那可能你就不會成功。

有時候真的特別心疼這些主動分手的姑娘,多希望那個願為你“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人,能愛你愛到最後。

可惜現實往往是,你的出現只是為了教會他珍惜,陪另一個人度過漫漫餘生。

《後來的我們》哭著說:難以彌補的虧欠,和漸行漸遠的陌路

03

在微博看過一對情侶的聊天記錄:

《後來的我們》哭著說:難以彌補的虧欠,和漸行漸遠的陌路

曾經

《後來的我們》哭著說:難以彌補的虧欠,和漸行漸遠的陌路

後來

這就是現實版的林見清和方小曉吧。

見清以為小曉之所以會走,是嫌棄他沒本事;他以為只要自己能買下一套房子,小曉就會回到他身邊。

可他忘了,在自己一無所有的時候,方小曉憑著愛情裡的一點甜,就能陪他對抗生活裡的很多苦。

其實,那個離開你的姑娘,真的不是嫌你窮才分手的。

在你一言不合就和陌生人打架、回到家只顧玩遊戲、和女網友搞曖昧、用冷暴力把她晾在一旁的時候......她已經默默忍受你很多很多次了。

這也是方小曉和林佳最大的不同。

林佳是大張旗鼓地用離開試探對方的反應,小曉是攢夠了失望才悄無聲息地離開。

但不管是誰,故事的最後都是,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可是卻沒有了我們。

“本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然而製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

讓你對愛有期待的是那個人,可讓你難過傷心的也是那個人。

04

曾經是“你怎麼了”,後來卻變成“你又怎麼了”;

曾經是“餘生請多指教”,後來卻變成“我的事不用你管”;

曾經是“大事小事都想向你彙報”,後來是“你煩不煩能不能給我點自由”。

果然很多故事,都經不起一句“後來呢”。

很多人都說,電影最大的淚點,是林爸爸寫給方小曉的那封信:

“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

無法跟喜歡的人在一起,其實是人生的常態。

踏錯一步便再看不到來時的路。你要學會和過去的遺憾和解,釋懷之後就要繼續向前。

有些人是註定沒辦法在一起的。我愛你不後悔,也尊重故事的結尾。

特別贊同豆瓣的一句評論:這部電影啊,是單身觀眾的回憶錄,是情侶觀眾的預防針。

它不是在鼓勵你和前任複合,而是在提醒你要更加珍惜眼前人。

以後再有人問起:後來呢?

希望你可以笑著說:後來的我們,好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