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政策梳理」+「發展前瞻」

近年來,在實體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大背景下,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深度應用,讓供應鏈金融越來越受到重視。今日讓我們一起來梳理供應鏈金融相關政策及發展。

供應鏈金融“政策梳理”+“發展前瞻”

供應鏈金融“政策梳理”+“發展前瞻”

供應鏈金融政策梳理

《關於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

穩步推進資產證券化發展。進一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支持銀行通過盤活信貸存量加大對工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快推進住房和汽車貸款資產證券化。在審慎穩妥的前提下,選擇少數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探索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加快推進應收賬款證券化等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盤活工業企業存量資產。

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加強動產融資統一登記系統建設,改進完善應收賬款質押和轉讓、特許經營權項下收益權質押、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質押、融資租賃、保證金質押、存貨和倉單質押等登記服務。推動更多供應鏈加入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服務平臺,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擴大應收賬款質押融資規模。建立應收賬款交易機制,解決大企業拖欠中小微企業資金問題。推動大企業和政府採購主體積極確認應收賬款,幫助中小企業供應商融資。

(央行等8部委-2016年2月)

《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槓桿率的意見》

有序開展企業資產證券化。按照“真實出售、破產隔離”原則,積極開展以企業應收賬款、租賃債權等財產權利和基礎設施、商業物業等不動產財產或財產權益為基礎資產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支持房地產企業通過發展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向輕資產經營模式轉型。

(國務院-2016年10月)

供應鏈金融“政策梳理”+“發展前瞻”

《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措施》

推動動產質押統一登記立法,建立以互聯網為基礎、全國集中統一的動產和應收賬款等財產權利質押登記系統,實現信息共享,以便於金融機構等相關方面查詢和辦理質押貸款,改進和完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發改委-2016年10月)

《國內貿易流通“十三五”發展規劃》

《規劃》提出,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內貿流通發展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支持流通創新轉型,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流通企業採用投資基金、動產質押等多種方式融資,多渠道籌集內貿流通發展資金,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穩步推廣供應鏈金融,開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

(商務部、發改委等10部門-2016年11月)

《商貿物流發展“十三五”規劃》

擴大融資渠道,推廣供應鏈金融。鼓勵商貿物流企業通過股權投資、債券融資等方式直接融資。

(商務部等5部門-2017年1月)

《關於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

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推動更多供應鏈加入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服務平臺;建立應收賬款交易機制,推動大企業和政府採購主體積極確認應收賬款,幫助中小企業供應商融資。

(央行等8部委-2017年2月)

供應鏈金融“政策梳理”+“發展前瞻”

《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專項行動工作方案(2017-2019年)》

要推動地方政府為中小企業開展政府採購項下融資業務提供便利,支持政府採購供應商依法依規開展融資;要動員國有大企業、大型民營企業等供應鏈核心企業支持小微企業供應商開展在線應收賬款融資業務。

(央行、商務部等7部門-2017年5月)

《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

《意見》提出到2020年,形成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供應鏈發展新技術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蓋我國重點產業的智慧供應鏈體系。供應鏈在促進降本增效、供需匹配和產業升級中的作用顯著增強,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支撐。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應鏈領先企業,重點產業的供應鏈競爭力進入世界前列,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重要中心。

(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10月)

《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

《辦法》明確應收賬款轉讓登記參照質押登記辦理,應收賬款包括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項目收益權,登記期限從1-5年擴展為0.5-30年。

(央行-2017年10月)

供應鏈金融“政策梳理”+“發展前瞻”

《企業應收賬款資產支持證券掛牌條件確認指南》

對應收賬款ABS的發行和存續期管理進行了規範。這是繼“PPP項目資產”之後,監管部門關於大類基礎資產系列信息披露和掛牌條件確認所發佈的第二個指南。

(滬深交易所、機構間私募產品報價

與服務系統-2017年12月)

《關於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

《通知》提出,推動供應鏈核心企業與商業銀行、相關企業等開展合作,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發揮上海票據交易所、中徵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和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等金融基礎設施作用,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基礎上,積極穩妥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為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提供安全通道,為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成本相對較低、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務。

推動政府、銀行與核心企業加強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加強供應鏈金融監管,打擊融資性貿易、惡意重複抵質押、惡意轉讓質物等違法行為,建立失信企業懲戒機制,推動供應鏈金融市場規範運行,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

(商務部等8部門-2018年4月)

《關於開展2018年流通領域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的通知》

中央財政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現代供應鏈體系建設,主要立足於彌補市場失靈,做好基礎性、公共性工作,發揮中央財政資金對社會資本引導作用,支持供應鏈體系中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建設。文件要求,地方要因地制宜,規範採用財政補助、以獎代補、貸款貼息、購買服務等資金支持方式。

(財政部-2018年5月)

供應鏈金融“政策梳理”+“發展前瞻”

供應鏈金融“政策梳理”+“發展前瞻”

“供應鏈+區塊鏈”看點

區塊鏈作為承載信用記錄的分佈式賬本,將其引入到供應鏈金融中,能夠使供應鏈上的每筆交易得以錄入並開放給所有參與者,能夠有效加強底層資產透明度和可追責性。

“區塊鏈+供應鏈”,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供應鏈金融服務生態之中,主要基於供應鏈場景下的真實交易數據,通過區塊鏈技術及運營資源來改善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進一步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供應鏈環境相對封閉,區塊鏈更好應用

供應鏈金融是指將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以及與其相關的上下游企業看作一個整體,以核心企業為依託,以真實貿易為前提,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方式,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的綜合性金融產品和服務。根據融資擔保品的不同,金融機構將供應鏈金融分為在應收賬款類、預付類和存貨類融資,其中應收賬款類的規模尤為巨大,這也意味著金融機構對企業信用尤為看中。

而區塊鏈的信任傳遞,能很好解決供應鏈金融下中小企業缺乏信用的問題,讓優質核心企業閒置的銀行信用額度傳遞給中小企業,實現整個鏈條上信任流通。

供應鏈金融“政策梳理”+“發展前瞻”

供應鏈金融或成區塊鏈落地首“戰場”

供應鏈金融已然成為2018年新的風口,互聯網、房地產和金融等行業紛紛佈局供應鏈金融。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渠慎寧表示,藉助區塊鏈技術,供應鏈金融可摒棄中轉銀行的角色,實現點到點快速且成本低廉的支付,因此在支付清算尤其是跨境支付行業有著顯著優勢。預計未來供應鏈金融領域將成為區塊鏈落地的一大“戰場”。

基於區塊鏈拓展多級供應鏈融資

區塊鏈本質上是分佈式賬本數據庫,具有交易不可篡改、便於追溯、便於穿透性監管的特性,使供應鏈從交易、支付結算到融資都能更有效率,更好地做到信任傳遞,進而解決多級供應商融資難題。在供應鏈生態圈內,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一種基於核心企業信用的應收賬款債權憑證,具備貿易背景不可修改、有條件支付、自由拆分等功能,能夠實現跨鏈條支付,有效解決傳統供應鏈難以拓展多級供應鏈融資的難題。

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領域應用情況分析

目前,中國區塊鏈產業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創業者和資本不斷湧入,區塊鏈應用加快落地,助推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此外,區塊鏈技術正在衍生為新業態,成為發展的新動力,正推動著新一輪的商業模式變革,成為打造誠信社會體系的重要支撐,與此同時,各地政府積極從產業高度定位區塊鏈技術,政策體系和監管框架逐漸發展完善。

區塊鏈的各類特性提供信任機制,具備改變金融基礎架構的潛力,各類金融資產,如股權、債券、票據、倉單、基金份額等都可以被整合到區塊鏈賬本中,成為鏈上的數字資產,在區塊鏈上進行存儲、轉移、交易。

供應鏈金融“政策梳理”+“發展前瞻”

區塊鏈技術的去中介化,能夠降低交易成本,使金融交易更加便捷、直觀、安全。區塊鏈技術與金融業相結合,必然會創造出越來越多的業務模式、服務場景、業務流程和金融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服務以及金融業態發展帶來更多影響。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改進以及區塊鏈技術與其他金融科技的結合,區塊鏈技術將逐步適應大規模金融場景的應用。

供應鏈金融是銀行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繫在一起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一種融資模式。供應鏈金融是一個新興的、規模巨大的存量市場。供應鏈金融能夠為上游供應商注入資金,提高供應鏈的運營效率和整體競爭力,對於激活供應鏈條運轉有著重要的意義。

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主要分為收賬款融資、保兌倉融資和融通倉融資等,其中提供融資的服務主體包括銀行、龍頭企業、供應鏈公司和服務商、B2B平臺等多方參與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