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裁的交易所褪去鋒芒,用戶自治的新型交易所生機中蘊藏危機

近期交易所成為熱議,很多人爭先恐後的投入到裡面去,“交易即挖礦”每天掛在嘴邊,你真的瞭解“交易挖礦”嗎,明白其中的道理嗎?互聯網投資最忌諱的就是兩點:把無知當天真,然後就是盲目跟風。

獨裁的交易所褪去鋒芒,用戶自治的新型交易所生機中蘊藏危機

獨裁的交易所已經開始褪熱,無論是項目方還是用戶,都更青睞於新交易所的政策開放以及自治性和豐厚的分紅。的確FCoin的創新崛起,驚豔了整個市場,一些資深的行家也在勃勃生機中嗅到了一絲危險的味道。作為資深老交易所出身的幣安,創始人兼CEO趙長鵬表示,這個模式就是在擠泡沫,長期的狀態搞清楚了是無法持續的,就知道遲早會死。

獨裁的交易所褪去鋒芒,用戶自治的新型交易所生機中蘊藏危機

很多人會諷刺,不就是不捨得把利潤返給用戶麼,非冠冕堂皇的說擠泡沫幹嘛?趙長鵬認為,從商業模式來說,任何商業模式要成功的話,必須能夠持久。設想一下,挖礦全部被挖完(僅需幾周時間)之後,這個商業模式怎麼維持呢?誰願意付1‰的手續費去繼續交易,這不是白白送手續費給別人嗎?自己持有平臺幣可以得到分紅。但是,沒有人去交易,平臺收入會減少,分紅回報也會減少。既然回報率低,那麼誰還會壓著資金持有平臺幣呢?

獨裁的交易所褪去鋒芒,用戶自治的新型交易所生機中蘊藏危機

的確,從專業的角度來看,“交易挖礦”事實上並不是真的讓利用戶,以最近火爆幣圈的“挖礦交易”平臺FCoin為例,其實就是在變相拿自己發的空氣幣去換用戶手中“真金白銀”的BTC、ETH。實際的手續費用算下來大概是萬分之16,而一些較為成熟的大平臺實際的手續費用則是萬分之3-5左右,很明顯後者相當於運行了20多年的A股交易手續費啊。經不起精打細算一番,仔細想想後背一涼。

這種“交易挖礦”的模式不是小打小鬧,畢竟是打破生態的一種創新,需要外力很大的支持才能維繫,沒有實力的平臺搞起來,最終的結果很簡單,就是造了一臺韭菜收割機,還是功率很大的那種。

獨裁的交易所褪去鋒芒,用戶自治的新型交易所生機中蘊藏危機

良心的講,FCion只是前仆後繼的“交易挖礦”大軍的排頭兵,近期兩家採用該模式的交易所86BEX和CATTLEEX接連倒閉,還有上百家準備採用這一模式的交易所正在往裡湧,明知這一模式難以持續,還都誓要把本已脆弱的市場攪個天翻地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他們看不懂形式嗎?也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這裡面的利潤大著呢,不是幾百上千的人數,而是千萬,十億百億的交易量在誘惑著。韭菜那麼多,誰都想趁熱割一割。

獨裁的交易所褪去鋒芒,用戶自治的新型交易所生機中蘊藏危機

但這種機制很明顯,是需要源源不斷新入場的資金來支撐,這就是為什麼前面強調了,沒有實力的平臺,不肯投入大量外力來維繫的平臺是無法支撐的,後期你花真金白銀買來的平臺幣因為變現盤增多,會快速下跌,直到覆蓋不了初始買入的折扣,此時挖礦行為也將變得沒有經濟價值,同時分紅也會因為刷單量下降而下降,市場將進入負反饋死衚衕。然後就是一個巨大的旋渦,最終難逃被割的命運。

獨裁的交易所褪去鋒芒,用戶自治的新型交易所生機中蘊藏危機

FCoin短期內的顯著成就就在於不到一個月時間裡,FT就成立了“平準基金”來穩定幣價,因為在這種模式下,市值管理就是平臺能否存活的核心。在互聯網金融投資領域裡面,凡是有熱度風口出現的時候,總會出現一些模仿山寨的“豆腐渣”,他們與那些有理想對區塊鏈事業和數字貨幣遠景有展望的人不一樣,他們是一群沒有趨勢追求的純商人,目的很簡單,以熱度迷惑大眾,最後從中坑到利益。

獨裁的交易所褪去鋒芒,用戶自治的新型交易所生機中蘊藏危機

需要越來越大量資金進入才能支撐的模式像什麼?想起了最早從事投資的一類項目——“MMM”資金盤。參與“MMM”註定會虧而賺不了錢嗎?並不是,事實上早期參與並及時退出的人都能賺到錢,所以“交易挖礦”平臺短時間內便擁有一大批的追隨者也屬正常現象,先入的吃肉後入喝湯,最後來的買單,這是最早資金盤投資的硬道理。

然而,這個世界上最多的就是韭菜,跟參與“MMM”的人一樣,有天真人的以為這是互利共贏的事,也有人是看懂了但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能先走一步。畢竟這個擊鼓傳花的遊戲持續了二十多年在各國屢禁不止,依舊能在全球吸引了2億人參與其中。

不由驚歎時代在進步,年輕人的天下?其實早在“MMM”的創始人Mavrodi去世前兩年,他就敏銳的意識到這種模式可以和比特幣結合,創造了一個所謂“MMM幣”來繞開監管,騙取用戶手中的比特幣。

獨裁的交易所褪去鋒芒,用戶自治的新型交易所生機中蘊藏危機

其實不管是OKEX的徐明星,還是火幣的李林,亦或是Fcoin的張健,都公開表示過自己對區塊鏈能提效率,提高人類福祉的的信仰。

作為像Fcoin的張健這一類年輕有理想對數字貨幣有信仰的幣圈老人來說,估計早已預料到“交易挖礦”模式的侷限性。但面對眾多交易所,他商業角度上所想到的突圍模式是優先吸引流量亦無可厚非,之後的戰略大概率會逐漸調整。整體佈局目前來看也算是還在計劃之內,但是暴利生長的背後一定有弊端的存在,能否一直耗力來維繫這一創新,可以說也關乎這整個市場未來的走向,就像當年的滴滴快的補貼大戰,難以持續:一個平臺很難讓交易者們持續收穫比自己付出的手續費更多的東西,所以還是拭目以待。

獨裁的交易所褪去鋒芒,用戶自治的新型交易所生機中蘊藏危機

俗話說不要輕易的去考驗人性,因為最經不起考驗的就是人性,面對類“MMM”模式的暴利誘惑,各類心懷鬼胎的投機者如果紛紛籍此殺入幣圈,一輪又一輪的收割韭菜,讓整個行業信心坍塌,即便先“上岸”的平臺們也要涼涼。

作為最平凡普通的韭菜來說,想在圈內市場打拼一片天,靠的不是投機,而是經驗的分析,冷靜理智的判斷,最後才是果斷的投資。如今,新模式“交易挖礦”類平臺爛大街,奉勸各位韭菜,瞭解不透一定要謹小慎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