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史——中國珍珠的歷史足跡(一)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說,中國都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珍珠之邦”。中國的珍珠史始寫於6000年前的大禹時代。據《海史•後記》記載,公元前約4000年,中國傳說中五帝之一的大禹定“南海魚草、珠璣大貝”為貢品。根據大禹的生活區域分析,當時的南海應該在今天的江南地區,珠璣與諸暨諧音,今天的珍珠之鄉諸暨,或許就可能是文字記載中最早的產珠區。據《尚書•禹貢》載雲:“珠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嬪珠,暨魚。”其中的嬪,即蚌之別名。

珍珠史——中國珍珠的歷史足跡(一)

此後的一千餘年中,有關珍珠的記載更是不絕於經傳,留傳後世的《詩經》、《山海經》、《爾雅》、《管子》、《周易》等,都有對珍珠的描述。據《格致鏡原•妝臺記》記載,周文王曾用珍珠裝飾髮髻,這至少說明,中國人用珍珠作裝飾的有記載歷史可遠溯至周朝初始。自秦漢以來,珍珠飾品更是迅速普及,帝王將相、達官貴人無不以珍珠裝飾為榮,於是捕珠業開始興起,許多漁人甚至以捕珠為生。漢朝開始區分採珠區,將珍珠產區分為南北兩地。北地以東北的牡丹江、混同江、鏡泊湖等地的淡水珠為代表,史稱北珠;南地以廣西合浦地區北部灣海域所產的海水珠為代表,史稱南珠。 黃帝時期,出現黑蚌珍珠

珍珠史——中國珍珠的歷史足跡(一)

夏禹時期,進貢供品中出現南海珍珠

管子稱:“珠者,陰之陽也”。

漢代時,稱海南為“珍珠崖郡”。

司馬遷《史記》稱:“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

後漢書中記載,廣西以採珠換取糧食為生。

宋代時期,發明養殖珍珠方法並將此方法傳給日本。

清朝已經使用珍珠粉。

古今所稱“掌上明珠”、“明珠入抱”指的也是珍珠。

珍珠史——中國珍珠的歷史足跡(一)

由於珍珠是權力象徵和高貴、財富的標誌,古代的許多統治者為滿足自己的私慾,紛紛發起掠奪珍珠的戰爭。自古以來,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翡翠與珍珠,一直被譽為珠寶界中的“五皇一後”,受到人們的偏愛。珍珠也的確像個儀態萬端的貴婦,以其高貴的身份、華麗的容顏、典雅的儀態、純潔的品性,悄無聲息地滿足著人類的愛美之心。據地質學家考證,距今2億年之前的三疊紀時代已有大量貝類開始繁衍。有了貝類,才可能孕育出有珍珠。至於人類是何時何地最先發現並利用珍珠的,我們已無從考究。我們所能知道的是,自從被發現的那一刻起,人類就對它的天生麗質愛不釋手,不但將其視為天賜之物,奉若神明,而且將其視作財富與華貴的象徵。

珍珠史——中國珍珠的歷史足跡(一)

據《海史·後記》記載,公元前約4000年,中國傳說中五帝之一的大禹定“南海魚草、珠璣大貝”為貢品。根據大禹的生活區域分析,當時的南海應該在今天的江南地區,珠璣與諸暨諧音,今天的中國浙江珍珠之鄉諸暨,或許就可能是文字記載中最早的產珠區.

據《尚書·禹貢》載雲:“珠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嬪珠,暨魚。”其中的嬪,即蚌之別名。此後的一千餘年中,有關珍珠的記載更是不絕於經傳,留傳後世的《詩經》、《山海經》、《爾雅》、《管子》、《周易》等,都有對珍珠的描述。 據《格致鏡原·妝臺記》記載,周文王曾用珍珠裝飾髮髻,這至少說明,中國人用珍珠作裝飾的有記載歷史可遠溯至周朝初始。自秦漢以來,珍珠飾品更是發展迅猛,《莊子·讓王》有云:“今且有人於此,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淮南子·覽冥訓》亦云:“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我們現代的成語隋侯之珠也就是出之於此。

珍珠史——中國珍珠的歷史足跡(一)

漢朝時,根據珍珠的地域性被分為我們今天常提起的南珠,北珠.北地以東北的牡丹江、混同江、鏡泊湖等地的淡水珠為代表,史稱北珠,南地以廣西合浦地區北部灣海域所產的海水珠為代表,史稱南珠。

北珠主要也就是淡水珠,在我國清朝前(公元前6000 ,公元后1500年,)共計7500年的時間裡,北珠一直是歷代諸侯大王皇帝的專享貢品。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均以珍珠裝飾為榮.晉陸機《文賦》有云:“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資治通鑑·唐紀·太宗貞觀元年》亦云:“吾聞西域賈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諸?”《後漢書·馬援傳》雲:“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及卒後,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

清朝康熙年間,《採珠序》中寫道:“嶺南北海所產珍珠(海水珠),皆不及北珠(淡水珠)之色如淡金者名貴。”

北珠的採珠史可追溯至後漢,和《《後漢書·孟嘗傳》》上所載的“合浦珠還”幾乎同一時間.

三國至北宋至清朝,北珠採集達到鼎盛期.皇室特別設置了專門機構——珠軒——對採珠進行管理,《梵天廬叢錄》記載:“牡丹江上游,寧安城南,其餘巨流中皆有之”北珠顆粒碩大,顏色鵝黃,鮮麗圓潤,晶瑩奪目,“實遠勝嶺南北海之產物”,因而備受皇室賞愛。

乾隆皇帝有詩云“大地沆瀣清淵淪,光涵璣鬥潛效珍。”北珠的地位之隆,我們大約可以從上述詩句中看到。

珍珠史——中國珍珠的歷史足跡(一)

南珠為海水珠,歷史上盛產於廣西合浦縣的北部灣海域。這裡風浪較小,且流水相激,鹹、淡適中,水質上好,水溫適宜,特別適宜珠母貝的繁衍。古時有白龍、楊梅、青嬰、平江、斷望、烏泥、珠沙等七大珠池。合浦珍珠歷代受到皇室的重視,歲歲向皇室進貢。在漢代,合浦有數千人以採珠為生,史稱“珠民”。《後漢書•孟嘗傳》曾記載一個“合浦珠還”的傳奇,其故事的真實性我們可以質疑,但我們無可質疑的是其所反映的合浦當時的採珠業的繁榮程度。晉太康三年(218年),為確保皇室的珠寶供應,晉武帝特別下詔,派兵守護廉州珠池,嚴令庶民不得自行入海採珠。一應採珠事宜,須由官府統一部署。明代是中國歷史上的採珠鼎盛期。明朝歷代皇帝均有采珠令,僅明弘治12年,即採珠28000兩。由於年年開採,到嘉靖5年,因為珠貝少而稚嫩,珠民採不到珠,多有飢餓而死的。當時巡撫都御史林富上疏《乞罷採珠疏》,疏中說道:“嘉靖5年採珠之役,死者萬計,而得珠僅80兩,天下謂以人易珠,恐今日雖以人易珠,亦不可得。”以後歷代合浦珠池都為皇室的重點管轄之地。明嘉靖年間在合浦縣白龍村建立了珍珠城。目前,在故宮博物院裡陳列的珍珠,大多為合浦出產,由於人們的濫採在清朝後期最終枯竭。

  • 愛珠寶的你,快來真庫吧。


珍珠史——中國珍珠的歷史足跡(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