僞共享泡沫破滅 新租賃經濟「接棒」起跑

從風起雲湧到大面積退潮,共享經濟的悄然鉅變僅在數月之間。

從去年2月踩著共享風口的光環入職ofo,到最終在年末減薪、人士動盪等一系列變故下決定離開,木子的共享經濟企業公關生涯只持續了不足十個月。一起離開的小夥伴們有的進入了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下一個風口,而木子則選擇在O2O領域創業。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12月末,共有190家共享經濟平臺獲得1159.56億元投資,分佈在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等11個熱門領域。其中交通出行領域投資事件達177起,共享單車領域融資金額達258億元。

但就在這半年之間,多數創業者已經黯然離場:從首個倒下的共享單車悟空單車、到共享汽車友友用車、共享衣櫥多啦衣夢、共享充電寶PP充電……一年間隨著燒錢模式見底,數百億資金飛灰煙滅。僅以共享單車領域為例,市場上目前僅餘三四家家主要參與者。

過度依賴資本而興起的商業模式,輝煌終將被資本裹挾而去。在風口消逝、資本退潮、泡沫破滅後,步入冷靜期的共享經濟正在尋找新的進化方向。

在這場洗禮中,一些兼顧效率和成本的創業公司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得以存活和壯大,並顯現出其模式的有效性——一批在信用機制推動下迅速規模化的新型租賃經濟模式正在崛起,信用免押金模式開始被市場探索。

從C2C到B2C

從供需關係上看,共享經濟的發展一直伴隨著兩種模式交鋒:一種是以airbnb、Uber為代表C2C閒置資源的共享;第二種則是以分時租賃為代表的B2C共享。

在共享經濟發展的第一階段,B2C模式曾被市場認為“以共享之名,行租賃之實”。不過,在共享經濟走向規模化的過程中,租賃模式的B2C表現出了更高抗風險能力,而純粹的C2C模式在服務和產品的安全性、標準化、質量保障體系、用戶數據保護等方面均遭遇挑戰——以空姐搭乘滴滴順風車途中遇害為代表的一些極端案例讓市場開始深刻意識到其模式的重大侷限。

熊貓資本曾分析認為:C2C共享實質上沒有完成成本結構的優化以及可持續的供給,目前的共享依賴的是巨大的存量市場,但在未來當C端供給萎縮至一定程度時,C2C共享模式不可避免地將會遭遇另一個瓶頸期。

市場參與者的業務變化印證了上述趨勢判斷。事實上,從共享經濟發源的美國市場觀察,Airbnb和Uber均在持續發展自營業務。以網約車領域為例,隨著此前網約車新政落地,運力不足等問題持續凸顯。滴滴在去年即調整組織架構發力“品質出行”,而包括專車、代駕、豪華車、企業用車等條線均成為其深化B2C業務的觸角。

艾瑞諮詢《2018年中國高端出行行業案例研究報告》顯示: C2C模式的滴滴出行、Uber等目前佔據了較大的網約車市場份額;但隨著網約車新政的實施及越來越多的B2C模式的高端網約車平臺入局,兩種模式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並有相互滲透趨勢,但模式的競爭最終會落在服務和產品質量上來。

在業內人士看來,以標準化產品、專業性服務為特點的B2C/B2B共享模式,從供給側擴大了產品供應、提升了效率,及供需雙方的體驗一致性,因此其更容易擴張規模、提升交易。

從“買買買”到“萬物可租”

那麼,“以共享之名,行租賃之實”的B2C模式所代表的租賃經濟到底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在市場人士看來,假如說此前以網約車、共享單車為代表的模式分別帶來了共享經濟的第一和第二階段,那麼租賃則是從品類、服務上能觸達更廣泛的人群,促進更大的資源流動,意味著共享經濟的又一次進階。

事實上,這也與我國社會發展的進程高度契合。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有了更高要求,也希望獲得更高質量的社會產品。

獵鷹創投合夥人李圓峰認為:人們追求更高品質消費的同時,現代生活中各種支出的不斷增多、加大,個人可隨時支配的現金其實很短缺,由此造成了兩端不均衡,租賃(共享)就應運而生了。

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近30%的創業項目都和共享租賃相關。據鯨準創業市場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在商品共享或租賃領域的創業項目獲得融資總額達到231億,而2015、2016年分別為5.98億,62.1億,最近三年融資額年均增長率高達521%,三年時間增長近40倍。

在行業覆蓋上,從傳統的租房、租車,擴展到3C數碼、衣物配飾、傢俱設備不一而足。租衣服、租手機、租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租生活”。

以租包平臺“有喵”為例,該平臺上涵蓋了CHANEL、LV、GUCCI等全球上百款名包。包的來源一方面通過B端全球直採,二是C端回收,從個人用戶端回收閒置包包再出租。比如一款專櫃售價八九千的LV小包租金只需要18元/天。

不過李鴻和藍耀棟都傾向認為,其平臺提供的服務不同於傳統的租賃業務,而更傾向於一種新租賃經濟。

在李鴻看來,這種新租賃形式較之傳統模式首先是可以通過互聯網形式去匹配海量和碎片化需求,有效轉讓使用權,其線下觸點網絡化、可以做到隨時隨地借還,提升使用效率。“這種模式的一個重要保障是信用機制的引入。”

市場共識在於,以租代買的模式大幅降低了商品和服務的獲取門檻。在傳統的租賃業務中,押金這一風控手段在保障B端利益的同時,也讓C端體驗和使用動力大打折扣。但拋棄這一方式,特別是對於一些處於擴張初期的創業公司,租賃物品的損壞、丟失都會增加運營風險和盈利難度。

李鴻認為:租賃並非一個新模式,但此前一些平臺做不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信用機制做紐帶。比如探物,目前在全國六個城市擁有線下門店,大部分依靠網絡交易,缺乏信用機制介入時,其在用戶的審核、提供服務上都存在一定障礙。

李鴻以最數碼論壇的二手交易為例——彼時論壇內會有很多二手高端數碼、攝影產品的交易需求。“大家交易時首先會看雙方的‘星級’,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其信用級別;而另一方面,則會通過版主做信用擔保,否則就很難保證最終交易的實現。這就是信用的雛形,但沒有被量化和標準化並形成機制。”

新租賃經濟期待信用護航

在此前租賃本質公司的展業中,如何進行租賃物的有序管理、降低損壞是關係到社會治理、企業存亡的關鍵。此前,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被偷盜、惡性破壞的事件均成為共享經濟模式被詬病的焦點。

事實上,監管方也在探索如何更好的對這一類型行業發展進行良性疏導。國家發改委5月底發佈的《關於做好引導和規範共享經濟健康良性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就提出,將從構建綜合治理機制、推進實施分類治理、規範市場准入限制,以及推動完善信用體系、合理利用公共資源等多個方向對進行引導規範。

回顧過去,任何創新商業模式在推廣到一定程度後,都容易遇到某種瓶頸。以電商發展為例,在傳統銷售通過互聯網化升級為電商銷售的初期,需要平臺方提供第三方信用擔保(如支付寶)作為電商銷售的一項基礎設施,消除買賣雙方的信任鴻溝,才能真正實現快速規模化、健康可持續增長。

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著名財經評論員盤和林認為,新租賃經濟的核心就是基於一種公民之間的契約精神,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之上的,契約精神主要體現在商家和用戶雙方,既要求商家遵守商業操守,又要求用戶有公德心,而信用機制則是保證契約精神得以完成的保障。

而萌芽中的新租賃經濟正引入信用機制成為基礎設施,以信用機制取代了傳統租賃中的押金機制,來保護買賣雙方合法權益。

一些第三方信用平臺的數據和實踐正在驗證這一趨勢。據芝麻信用提供數據顯示,在其生活平臺,接入的租賃類商戶已經覆蓋了21個行業,300多種商品,並衍生出珠寶、藝術品、包包、家居等近十個創新場景和品類。

據其透露,目前已有超過60%小豬用戶選擇“先住後付”進行民宿預訂,在接通芝麻信用的“信用住”體系後,小豬短租平臺訂單量周環比以30%的速度穩步增長。

在陳馳看來,這種以租賃為實質的共享經濟是典型的信用經濟,當資源擁有者和資源使用者通過網絡完成整個交易,“如何建立“陌生人”之間的信任是最大挑戰,信用保障體系建設就成為關鍵一環。”

來自芝麻信用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企業在推行信用免押服務後,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資損,甚至因為用戶量的快速提升而更快進入盈虧平衡期。

在廖宇奇看來,信用免押是最終的表現手段,而背後則是風控能力的體現。“而這套體系最大的價值則是形成了跨行業的聯合機制,如果這套信用機制只侷限在某一個場景,那麼其價值提供是有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