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黨章系列叢書》摘編(五):中國共產黨的三次艱苦經歷

抗戰勝利後,彭真曾經這樣總結:我們共產黨在20多年領導的革命鬥爭中,有三件最艱苦的事。第一件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第二件是紅軍長征後,南方紅軍的3年游擊戰爭;第三件是東北抗日聯軍的14年。

第一件: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

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12個月,轉戰11個省,行程25000裡。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時,遭受圍追堵截,人員損失過半;中央紅軍經歷千辛萬苦到達陝北,出發8萬人保留下3萬人。鄧萍是中央紅軍長征中犧牲的最高級軍事將領。他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與領導了平江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參謀長、紅五軍軍委書記,同年冬和彭德懷等率紅五軍主力到井岡山,在中央蘇區,鄧萍南征北戰,戰功卓著,成為紅軍的著名將領。1935年2月27日,在中央紅軍長征第二次攻打遵義城的戰鬥中,親臨前線偵察敵情,不幸犧牲,年僅27歲。參加此次戰役時任團政委的張愛萍當即寫下輓詩:“長夜沉沉何時旦?黃埔習武求經典。北伐討賊冒彈雨,平江起義助烽煙。‘圍剿’粉碎苦運籌,長征轉戰肩重擔。遵義城下灑熱血,三軍征途哭奇男。”

還有感人至深的紅軍34師師長陳樹湘。長征途中,他率領紅34師擔負全軍後衛,掩護全軍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機關,在慘烈的湘江之戰中,他率領全師與十幾倍於自己的敵人殊死激戰四天五夜,後陷入敵人包圍,突圍時腹部中彈,身負重傷,被俘。在押送途中,憤然從傷口處掏出腸子絞斷,慷慨就義,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年僅29歲。

二萬五千里長徵是20世紀“地球的紅飄帶”,而這一紅飄帶卻是紅軍戰士的鮮血染成的。

第二件:紅軍長征後,南方紅軍的3年游擊戰爭

從1934年下半年到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爆發,紅軍主力相繼戰略轉移後,留在長江南北的一部分紅軍和游擊隊,在黨的領導下,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在南方八個省、十幾個地區,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極為艱苦。1936年,贛粵邊地區出現罕見的大雪封山,游擊隊的糧食斷絕,只能摘野果、採野菜、剝竹筍充飢。面對紅軍游擊隊的困境,贛南地下黨的同志組織群眾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開禁進山砍柴的機會,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槓中,把食鹽溶進棉襖裡,設法丟在山上,轉交遊擊隊。領導遊擊戰爭的陳毅元帥在油山秘密據點吃著從山上“撿”來的大米飯,感慨萬千,寫下了動人的《贛南遊擊詞》。其中有幾句:

天將曉,隊員醒來早。露侵衣被夏猶寒,樹間唧唧鳴知了。滿身沾野草。天將午,飢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嘆缺糧,三月肉不嘗。夏吃楊梅冬剝筍,獵取野豬遍山忙。捉蛇二更長。滿山抄,草木變枯焦。敵人屠殺空前古,人民反抗氣更高。再請把兵交。講戰術,穩坐釣魚臺。敵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備我偏來。乖乖聽安排。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鬥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

這首詞不需要解釋,面對艱苦和隨時可能遭受的流血犧牲,共產黨人顯示出高度的樂觀主義和大無畏犧牲精神。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也躍然紙上。這不是先進性的具體體現嗎?

陳毅還有詩《梅嶺三章》,讀來感慨萬千。1936年冬,陳毅一箇舊部叛變,引誘陳毅下山。陳毅不知是計,一大早來到縣城,當他們距離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遠時發現了危險,急忙撤回梅嶺,潛伏莽叢間20多天。敵人因搜捕不到,放火燒山。因擔心不能脫險,陳毅危急時刻寫下豪氣沖天的《梅嶺三章》藏於棉衣內層。

《梅嶺三章》詩詞能有幸與後人見面,陳毅的夫人張茜當記一功。1940年,一次戰鬥中,一股敵人一直衝到距陳毅指揮部200米處,當時總部已無保衛部隊。面對險境,陳毅一面組織機關工勤人員迎擊敵軍,一面讓做機要秘書的妻子張茜把所有文件立即燒掉。當看到《梅嶺三章》詩稿時,張茜猶豫了,想到陳毅在南方三年游擊戰的烽火歲月,深諳陳毅一生與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於心不忍,便問:“老總,詩稿也要燒掉嗎? ”陳毅說統統燒掉。張茜對《梅嶺三章》愛不釋手,又問: “老總,我替您保存詩稿吧?”陳毅不作聲了。《梅嶺三章》就這樣被張茜“救”了下來。現在讀來,依然迴腸蕩氣: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什麼是共產黨人的革命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這就是最好的詮釋。

第三件:東北抗日聯軍的14年

特別要提到革命烈士楊靖宇的故事。楊靖宇1936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軍長兼政治委員。堅持抗戰14年,楊靖宇的軍事指揮才能令敵人膽寒且無奈。偽滿洲國1940年4月出版的日文《協和》雜誌263期登載的《楊靖宇討伐座談會》一文有這樣的記錄:楊靖宇“不但有武功,而且有文才”“才幹不一般,不是一個尋常人物可比的人”。

當時鬥爭異常艱苦。曾當過楊靖宇身邊警衛戰士的黃生髮老人回憶道:“楊靖宇等人雪地行軍,褲子凍成冰甲,夜裡粗大的樹幹凍裂了縫兒,更難的是沒有吃的……”後來叛徒供出了楊靖宇的行蹤和去向,敵人遂縮小了包圍圈。

楊靖宇的戰友周保中,在《楊靖宇將軍生平事蹟》中寫道:“到2月18日,他隻身一人,陷於敵魔爪中。敵人妄圖生擒,封鎖大小路口,迫他於絕境。在萬分緊迫時,一些同志營救失敗。2月23日下午,迫近之敵被他擊斃者20餘人。”在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戰場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討伐隊已經向他(楊靖宇)逼近到50米,完全包圍了他。討伐隊勸他投降。可是,他連答應的神色都沒有,不停地用手槍向討伐隊射擊。交戰20分鐘,一彈命中其左腕,他的手槍落在地上。但是,他繼續用右手的手槍應戰。討伐隊步步逼近,且高呼:‘放下武器,保留生命,還能富貴。’回答討伐隊的是他手中槍射出的子彈。討伐隊見招降無效,遂集中火力,他因而身中數彈,光榮殉國,時年35歲。” 讓我們記住這個時刻:1940年2月23日下午4時30分。孤身奮戰五晝夜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壯烈犧牲。兇殘的敵人割下他的頭顱,又剖開他的腹部,發現他的胃裡除了沒消化的樹皮、草根和棉絮,竟沒有一粒糧食……敵人肅然起敬。他們不能理解,楊靖宇怎樣在這種情況下堅持下來的。

什麼是先鋒戰士,什麼是英勇犧牲,楊靖宇將軍不就是最好的詮釋嗎?

烈士鮮血沒有白流。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將楊靖宇犧牲地改為靖宇縣,保安村改為靖宇鎮。1958年2月23日,由通化黨政軍民組成的安葬委員會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安葬大會。會上,悲壯的哀樂聲起,人們吟唱著懷念的歌曲:“灑熱血,遍地紅,楊靖宇是英雄,萬古千秋留英名,永遠活在人心中……”

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鬥爭歷史表明,共產黨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忠誠、最傑出的愛國主義者,他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作出了最大的貢獻和犧牲,詮釋了先鋒隊的含義。

——摘自中國方正出版社《學習黨章系列叢書》之《黨章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