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河埠丁家栗樹嘴教育先驅丁柱中的故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

高河埠丁家栗树嘴教育先驱丁柱中的故事

|導語

懷寧世則學校舊址位於懷寧縣馬廟鎮磨塘村,是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交丁柱中先生於民國期間(1930年)創辦的。丁柱中,上世紀二十年代留法歸來,追隨陶行知先生,先後在南京曉莊師範、上海自然學園共事達七、八年之久,大力普及鄉村教育,世則學校就是在這種思想引導下建立的。 為勞苦農民子弟開門,普及勞苦大眾教育,這是陶先生的一生夙願,也是世則學校的辦學宗旨。學校規定:除交書本費外,其餘不收任何費用。從1930年至1952年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該校從小到大,先後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學生走向社會,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世則所走的路就是中國農村教育改造之路,世則的精神就是陶行知倡導的“自立立人”精神。該校也成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懷寧教育園地裡的一顆璀璨明珠,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和讚許,傳為佳話。

高河埠丁家栗树嘴教育先驱丁柱中的故事

丁強(右)與父親丁孔夷在南京陶行知紀念館留影,當年曉莊師範舊址

2014年夏天,我在懷寧高河度暑假。一日,我父親的一位老同學從安慶打來電話,說在安慶電視臺看到一則尋人啟事,一位法國青年尋找他的中國曾祖父的後人,該法國青年的曾祖父早年留學法國,其曾祖母為法裔,曾祖父回國後便失去聯繫。

我父親的同學略知我祖父的身世,與這位老先生頗為相像,他輾轉牽線,促成安慶電視臺該欄目組驅車來到高河。從他們帶來的照片和我祖父上世紀20年代留學法國時在巴黎拍攝的照片相對照,時間和相貌都有明顯差別。

高河埠丁家栗树嘴教育先驱丁柱中的故事

這段尋人的插曲就這樣過去了,但這樣的故事卻並非空穴來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法國里昂,有一所中法大學,裡面聚集了大量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留學生們在求學之餘,與當地浪漫的法國姑娘產生了許多羅曼蒂克故事,我的祖父丁柱中先生其實也有這樣一段異國往事。

梁園雖好 故國難忘

我的祖父丁柱中1899年出生於懷寧縣高河埠丁家慄樹嘴村。少時天資聰穎,且勤奮好學。入民國後,各地興辦新學,我祖父以優異成績考入位於省會安慶的安徽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1年,安慶一師學生為反對省政府當局挪用教育經費,爆發六二學潮。軍閥馬聯甲調軍隊血腥鎮壓,打死打傷學生50餘人。六二學潮因轟動全國,各界支持,以學生勝利告終,但當局秋後算賬漸漸將領頭人遣離安慶,祖父一師尚未畢業就不得不離鄉背井,考入位於上海的法國教會學校震旦大學。

震旦大學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會大學。我祖父入校學習一年後,因成績優異,深得一法籍教授器重,願保送他赴法深造。我祖父遂考入中法大學,遠赴法國里昂求學。

高河埠丁家栗树嘴教育先驱丁柱中的故事

中法大學由蔡元培創辦,本來是留法預備學校,後在北京西山成立獨立學院,1921年在法國里昂設海外部,開始招生中國留學生,是中國政府第一所也是至今唯一一所在海外的大學,辦學經費由法國政府退還的庚子賠款以及國內募捐所出。校址選在里昂,是因為里昂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終點。

中法大學以理工科為主,我祖父學的是電機工程專業。

里昂是法國著名的文化城,風景優美,羅納河與索恩河穿城而過,河上有20多座橋樑,市內教堂和古典建築遍佈。在這樣風景秀美、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自然不乏愛情劇目。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來此求學的中國留學生,多懷著國仇家恨,因此學習異常刻苦,成績自然普遍比較優秀。可能也是因為以上原因,我祖父租房的那家法國人家的姑娘悄悄愛上了他,其中細節已無可考證。確切發生的故事是,我祖父學成臨回國前,房東主人設宴宴請我祖父,在席上有挽留他而代其女試探之意,但被我祖父婉言謝絕了。

時過境遷,今天成千上萬知識精英和財富精英選擇移民海外,卻與那時的人才流向相反,是我們現在人的精神境界普遍不如那時?

高河埠丁家栗树嘴教育先驱丁柱中的故事

行知合一 世則永蕃

上世紀二十年代,國人受新式教育本來就很少,留洋鍍金歸來的“海歸”更是鳳毛麟角,炙手可熱,歸國後大多在國民政府擔任高官或在知名大學任教,錢鍾書先生的《圍城》裡有詼諧的描述。我祖父回國第一站卻去了南京郊外的曉莊鄉村師範。

1927年,在當時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的郊外曉莊,一片農田之中有幾排泥巴竹排稻草搭建起來的茅棚,上面貼著“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字樣,茅棚裡住著一群或西裝革履,或長衫旗袍的年輕人,他們有時在茅棚裡上課,談笑,有時跟隨附近的農民下田幹農活,教他們識字。這就是蜚聲中外的南京曉莊鄉村師範,是留美歸國的陶行知先生所創辦。我祖父歸國後的第一站就落腳在這裡,擔任曉莊師範無線電教師。

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定都南京之後,全國局勢雖大體平靜,但各地新舊軍閥仍然蠢蠢欲動,內戰一觸即發。知識界經五四運動洗禮,逐漸拋棄儒家舊文化,接受以科學民主為主流的新文化,但在“中國向何處去”的方向性問題上,當時的知識分子分歧頗多,學說林立,有如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其中以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為代表的“教育救國”為一大流派,聚集了大量教育科技界的優秀人才,又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曉莊師範最為矚目。

陶行知先生在曉莊師範的辦學思想總結起來是四個一百萬:“籌募一百萬資金,提倡一百萬所學校,徵集一百萬位同志,改造一百萬個鄉村”。我祖父就是這一百萬個同志的一分子。

曉莊師範名聲越來越大,引得中外各界人士前往參觀,中共地下黨也積極在學生中發展黨員。1930年,蔣介石終於藉故查封學校,派軍警進校逮捕地下黨,我祖父雖不是地下黨,但作為教師窩藏罪豈能脫得了干係?兵荒馬亂之中藏身於一涵洞裡得以倖免。

我祖父從南京回到懷寧,並沒有偃旗息鼓,而是立即籌募資金在老家慄樹嘴村創辦了實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世則小學”。

高河埠丁家栗树嘴教育先驱丁柱中的故事

科學救國 抗日懲兇

1931年,避難日本的陶行知悄悄回到上海,曉莊師範的一幫同仁又匯聚到他周圍,我祖父也聞訊來到上海。他們一起策劃起“科學下嫁”運動,是為中國最早的科普活動。在上海他們創辦了自然學園和兒童科學通訊學校,其中自然學園的日常工作是由我祖父負責。後來鼎鼎大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兒童教育家陳鶴琴,當時都在自然學園。他們在短短的兩三年間編寫了《兒童科學叢書》共計100餘種,我祖父編寫了電、磁、電機、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科普讀物。陶行知還與我祖父策劃翻譯世界著名科學家傳記50部,由我祖父率先翻譯了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的傳記,193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高河埠丁家栗树嘴教育先驱丁柱中的故事

1937年,淞滬戰役爆發,此時因我祖母身染肺結核,我祖父陪護正在老家高河慄樹嘴村修養。日軍大舉入侵,南京、蕪湖、安慶、高河埠相繼淪陷,地方上陷入一片混亂,漢奸、土匪四起,趁火打劫。我祖父被推舉為懷寧縣抗日動員委員會副主任兼指導員,隨即以動委會名義組織起武裝自衛團,以懷寧中學學生為主體,收集一批地方上散落的槍支彈藥,稍加訓練即率自衛團打擊漢奸土匪,處決漢奸張世威、操逢吉,槍斃土匪胡卓、程棟生、丁二段等。除被日軍佔領的高河鎮外,鄉村局面基本穩定下來。

此時,原來逃之夭夭的縣長向廷瑞回來了,還要收繳自衛團武裝,我祖父當然不幹。向遂派縣行動大隊長將我祖父逮捕押至當時的懷寧縣政府所在地三橋鎮,準備加害我祖父。

高河埠丁家栗树嘴教育先驱丁柱中的故事

縣內士紳和各地學生聞訊群集三橋請願,並且向遠在立煌(金寨)的省政府申訴,省政府急電向廷瑞放人,向不得已將我祖父放回。我祖父與丁耀中赴立煌彙報懷寧事態,省政府明令將向廷瑞撤職,本來縣長一職擬由我祖父擔任,但我祖父志不在此,堅辭不就,遂由同行的丁耀中接任。我祖父仍然擔任縣抗日動委會指導員,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

1939年秋,我長期臥病的祖母病逝,次日,國破家亡,悲憤難噎的我的祖父竟突發急症隨之而去,去世時只有40歲。我祖父短短的一生,總是站在時代的潮頭,或引領潮流,或搏擊惡浪,像盜火者普羅米修斯為腐舊的中國取來現代文明之光,與同仁攜手薪火相傳。

高河埠丁家栗树嘴教育先驱丁柱中的故事

文脈不絕 書承其祀

我祖父祖母去世時,我父親丁孔夷只有三歲。他自小歷經磨難,從懷寧師範到安慶師範,一路上的是免學費生活費的學校,畢業後也是一直在中學工作,文革前由於工作勤奮,成績突出,被破格提拔為高河中學教導主任。沒想到在文革中竟因此成為走資產階級道路的當權派,遭批鬥,迫害。後只得脫離教育崗位,調到縣文化館賦閒。在文革浮躁喧囂的嘈雜中,我父親開始潛心專攻書法———這門古老且與政治絕不會搭界的傳統藝術。功夫不負有心人,待文革結束,他的書法已小有所成,往來求字的人竟也下自成蹊。我進入懷寧中學時,懷中大門上的校名題字已赫然換成我父親的手書。八九十年代,我父親擔任縣文化館館長期間,著手整理懷寧民間工藝,踏遍懷寧山山水水,收集大量第一手資料,主編出版《美在懷寧———懷寧民間挑花刺繡剪紙圖集》一書(黃山書社出版),為懷寧民間工藝保存了珍貴的資料。退休之後,他的書法日益蒼勁老辣,自成一格,在懷寧縣內享有盛名,至今擔任縣老年書畫聯誼會會長。

佛教有云:大千世界,不外成、住、劫、空,週而復始,迴轉不息。我祖父和我父親經歷了近現代中華民族的兩大劫難:日寇侵略和文革,我祖父沒能躲過大劫,英年早逝,我父親頂過劫難,藝壇留韻,所幸我的家族,文脈一縷,綿延不絕,斯為幸事!

(作者系丁柱中之孫,現為中國科技大學地質學院教師)

本報訊我縣著名教育家丁柱中先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海發起科學下嫁運動時,翻譯出版的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德德的《巴斯德傳》手稿,相隔八十多年,今在南京陶行知紀念館找到,由該館館長傳給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的丁柱中之孫丁強,這一珍貴資料發現,對於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及其實踐有著重要意義。這一歷史見證,充分顯現了我縣教育先輩們曾在科教興國的追夢中的久遠願望和所付出的心血。無疑對於啟發後輩在今天覆興中華的築夢中有著重要的教育作用。

在《巴斯德傳》的譯者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的經驗使我深信科學家的科學生活的確能夠轉換青年們修學的趨向,改造青年們的人生觀。我和陶行知先生深望我國能夠產生巴斯德、愛迪生這一流的科學家。所以在創造科學中國的計劃裡要翻譯科學名人傳略五十種。”

丁柱中先生於1936年翻譯出版了《巴斯德傳》,後在1949年春又由中華書局再版。此時,先生已在10年前過世了。

巴斯德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生物學家,是他發現了致命人類的細菌,而又發現了消滅細菌的辦法。因此說,他給了人類第二次生命。

高河埠丁家栗树嘴教育先驱丁柱中的故事

本文來源 / 懷寧微生活

主 辦 / 中共懷寧縣委宣傳部

高河埠丁家栗树嘴教育先驱丁柱中的故事
高河埠丁家栗树嘴教育先驱丁柱中的故事高河埠丁家栗树嘴教育先驱丁柱中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