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批科研浮躁:設備做得再好 也不如發表篇論文更實際


院士批科研浮躁:設備做得再好 也不如發表篇論文更實際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國內激光器目前尚達不到國外最好水準。而這背後,顏學慶透露出另一層無奈。

“現在的狀況是,即便設備做得再好,似乎也不如發表篇論文更實際。通常科研人員只就科學而言科學,不太關心技術。”顏學慶說。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劉忠範指出:“現在科技界、產業領域普遍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現象,把在《自然》《科學》等刊物上發表文章作為目的,至於能在現實中解決什麼問題,就不深究了。這其實是科學精神缺位的表現”。

“科學精神追求真理,追求事實本質,沒有私心雜念,更無關功利性、虛榮心。”劉忠範說,創新過程投入多、週期長、見效慢,具有很大不確定性,這就出現有些人耐不住寂寞、急於求成等現象。

“不能單純將這些違背科學精神的行為,都歸結為科研人員自身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這與對科研成果、人才的評價機制密切相關。現行評價機制多為引導大家做僅對自己有用之事,如發表論文直接掛鉤拿學位、提職稱、發獎金等,但對成果轉化卻無大用。”劉忠范進一步指出。

顏學慶表示:“目前國內對科研的評價體系指標,停滯於鼓勵發表論文、專利,這只是邁向產業化最初級的一步,造成我們過多關注文章,卻很少有人能夠沉下心來探索最前沿的核心技術,並把這些技術產業化。科研要從‘有用—可用—商用’三個階段之間,跨越一個比一個大的溝壑。這就需要從評價體系的源頭改變,把‘可用—商用’納入評價體系”。

劉忠範認為,做有用的東西分兩個層面:不僅對科學有用,留在科學史,寫進教科書;更要對國計民生有用,真正把一項科研變成造福社會的產品、商品。

“例如,石墨烯是目前炙手可熱的新材料之一。我們要潛心科研,努力做出優質的石墨烯材料,要避免‘泡沫化’群眾運動式做法、熱極一時。石墨烯未來能否形成真正產業沒人能打包票,唯有我們把材料做到如理論或理想中的水準,把其特性應用做到極致,通過5年到10年努力把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為可能。這需要科學精神的支撐,少一點功利性,多一些責任心。”劉忠範說。

“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國家在新形勢下對科技發展的導向及要求,其深遠意義在於厚積培植科學精神滋長的土壤。由此,對於科研成果、人才的評價機制,要去功利化,而非單純量化指標,為科研人員鬆綁,才有益於今後產業化道路的健康發展。”劉忠範強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